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课改为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依据“课程标准”这一精神,在编著的语文教科书中首次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单元,在语文教材改革发展史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它是新语文课程的一项全新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它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崭新气象和勃勃生机,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更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正是语文教学创造性的体现,它强调联系实践,走进自然;强调整合生活信息,跨学科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强调自主自择,合作探究。这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是检验教师驾驭教材的最佳舞台。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地开发。因此,语文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下面就自己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体会。
一、充分挖掘现有教材资源
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了较大的变化,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途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多重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开放的教育思想,以及捕捉综合性学习的意识。围绕每篇课文和每个单元的内容,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可以设计出丰富多样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如利用学校下午第一节课前唱歌的时间教唱课文中出现的歌曲《骊歌》;安排“成长的滋味感悟”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畅谈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种种感受。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构建开放性的语文课堂。
二、学校资源的开发
学校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包括教师、文学社、图书室、校园文化环境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以有多种途径,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只要肯动脑筋就能较充分地开发利用。讲故事、演讲、辩论、词语接力、警句收集、报刊剪摘、手抄报、演课本剧等活动,图书馆、阅览室、电脑房、网络空间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这些资源的利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只要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行——动口、动手、动脑,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
讲故事、演讲、辩论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生动性、鼓动性和敏捷性;口头评讲作文、课文试讲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词语接力赛,可以训练学生的联想力;警句收集、报刊剪摘注评等,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手抄报、演课本剧,可以发挥学生个人专长,发展个性。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图书馆、阅览室、电脑房、网络空间等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
三、家庭资源的开发
家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家庭资源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藏书、报刊杂志、音像资料及家庭文化环境等。家庭生活充满温馨和乐趣,是亲情教育的最好资源。家庭是爱的摇篮,对家庭资源的利用首先在于“关爱”,家庭教育是亲情教育,即被人关爱、关爱别人的教育,在被关爱中,学生学会去关爱别人,有了这种“情感的操练”,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审美、鉴赏作品的能力,从而成为审美的人。在“三八”节到来之际,我布置了“给母亲洗脚”的亲情作业,让他们回忆着父母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诉诸于文,真挚动人;他们尝试着为父母分忧解难,动力所在,加倍努力。
家庭环境较之学校环境更为轻松,初中生喜游戏、好模仿,而又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在节假日,与家人一起去郊游,或者到亲朋好友家去做客,他们看着、学着、模仿着。活的语言总是存在于认识和交往之中:学会听,听准别人的讲话中心;学会说,说清自己想表达的观点。在交往中他们了解了风俗民情,学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更有了平时在学校里所没有的经历,不知不觉中他们学着语文、用着语文。
四、自然资源的开发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名山大川,园林花卉,城市景观等宇宙世界万象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源泉。要充分运用自然景观,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在百鸟争鸣的音韵里,学着观察、试着感悟,他们发现着大自然的神奇,领略着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他们想把这一切表达出来,就像课本中的美文,于是他们尝试着说、尝试着写。在接触自然中他们甚至还产生了许多疑惑,好奇心驱动他们去询问师长、去查寻资料,去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我们教师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开发利用具有自己地域特点的自然性资源。
五、社会资源的开发
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如果学生仅仅被关在家里校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什么“荣辱兴亡、科技兴国、国际风云”等等一概与他们无关,那么他们又从何而来“爱憎观”、“是非观”、“荣辱观”,又从何而来民主、合作、竞争、进取等现代意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认识社会,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在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了解社会、参与社会,让学生去农村、工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到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如与社区合作,不同的社区就有不同的特点,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学习资源。学校、教师要积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六、人文资源的开发
人文性资源指文化世界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人文性资源。如我们攀枝花市的回龙洞古人类遗迹、南丝绸之路古道、挂榜清真寺等众多少数民族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神奇珍稀的古迹遗存,人文景观异彩纷呈。来自江南的有600年历史迁徙民族和60年前原貌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史迪威公路”等未经雕饰的历史风貌,这些都是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非常独特的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要鼓励学生观察社会,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指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学会整理调查报告,进行调查汇报、答记者问、召开新闻发布会等。这样的活动,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带领下,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在活动中他们还学会团结合作、勇于挑战,学会利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我们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理念,转变教育行为,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活跃、表现欲旺盛、好胜心强等特点,遵循学生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等原则,充分挖掘教材,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创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环境,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增长才干。
(作者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九中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正是语文教学创造性的体现,它强调联系实践,走进自然;强调整合生活信息,跨学科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强调自主自择,合作探究。这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是检验教师驾驭教材的最佳舞台。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地开发。因此,语文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下面就自己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体会。
一、充分挖掘现有教材资源
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了较大的变化,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途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多重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开放的教育思想,以及捕捉综合性学习的意识。围绕每篇课文和每个单元的内容,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可以设计出丰富多样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如利用学校下午第一节课前唱歌的时间教唱课文中出现的歌曲《骊歌》;安排“成长的滋味感悟”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畅谈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种种感受。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构建开放性的语文课堂。
二、学校资源的开发
学校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包括教师、文学社、图书室、校园文化环境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以有多种途径,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只要肯动脑筋就能较充分地开发利用。讲故事、演讲、辩论、词语接力、警句收集、报刊剪摘、手抄报、演课本剧等活动,图书馆、阅览室、电脑房、网络空间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这些资源的利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只要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行——动口、动手、动脑,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
讲故事、演讲、辩论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生动性、鼓动性和敏捷性;口头评讲作文、课文试讲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词语接力赛,可以训练学生的联想力;警句收集、报刊剪摘注评等,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手抄报、演课本剧,可以发挥学生个人专长,发展个性。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图书馆、阅览室、电脑房、网络空间等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
三、家庭资源的开发
家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家庭资源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藏书、报刊杂志、音像资料及家庭文化环境等。家庭生活充满温馨和乐趣,是亲情教育的最好资源。家庭是爱的摇篮,对家庭资源的利用首先在于“关爱”,家庭教育是亲情教育,即被人关爱、关爱别人的教育,在被关爱中,学生学会去关爱别人,有了这种“情感的操练”,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审美、鉴赏作品的能力,从而成为审美的人。在“三八”节到来之际,我布置了“给母亲洗脚”的亲情作业,让他们回忆着父母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诉诸于文,真挚动人;他们尝试着为父母分忧解难,动力所在,加倍努力。
家庭环境较之学校环境更为轻松,初中生喜游戏、好模仿,而又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在节假日,与家人一起去郊游,或者到亲朋好友家去做客,他们看着、学着、模仿着。活的语言总是存在于认识和交往之中:学会听,听准别人的讲话中心;学会说,说清自己想表达的观点。在交往中他们了解了风俗民情,学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更有了平时在学校里所没有的经历,不知不觉中他们学着语文、用着语文。
四、自然资源的开发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名山大川,园林花卉,城市景观等宇宙世界万象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源泉。要充分运用自然景观,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在百鸟争鸣的音韵里,学着观察、试着感悟,他们发现着大自然的神奇,领略着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他们想把这一切表达出来,就像课本中的美文,于是他们尝试着说、尝试着写。在接触自然中他们甚至还产生了许多疑惑,好奇心驱动他们去询问师长、去查寻资料,去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我们教师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开发利用具有自己地域特点的自然性资源。
五、社会资源的开发
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如果学生仅仅被关在家里校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什么“荣辱兴亡、科技兴国、国际风云”等等一概与他们无关,那么他们又从何而来“爱憎观”、“是非观”、“荣辱观”,又从何而来民主、合作、竞争、进取等现代意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认识社会,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在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了解社会、参与社会,让学生去农村、工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到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如与社区合作,不同的社区就有不同的特点,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学习资源。学校、教师要积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六、人文资源的开发
人文性资源指文化世界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人文性资源。如我们攀枝花市的回龙洞古人类遗迹、南丝绸之路古道、挂榜清真寺等众多少数民族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神奇珍稀的古迹遗存,人文景观异彩纷呈。来自江南的有600年历史迁徙民族和60年前原貌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史迪威公路”等未经雕饰的历史风貌,这些都是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非常独特的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要鼓励学生观察社会,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指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学会整理调查报告,进行调查汇报、答记者问、召开新闻发布会等。这样的活动,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带领下,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在活动中他们还学会团结合作、勇于挑战,学会利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我们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理念,转变教育行为,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活跃、表现欲旺盛、好胜心强等特点,遵循学生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等原则,充分挖掘教材,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创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环境,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增长才干。
(作者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九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