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按照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用教”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在平时的教学中,大胆引导自学,激发他们自学的内在动力,通过合作交流,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交流;放手探究
一、谆谆善诱,让学生学会自学
让小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确实不容易。那么,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要以小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学习激情燃烧起来,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的内在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力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在小学阶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在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上,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树立良好形象引发学习兴趣。俗话说“亲其师信其教”,我们要有高超的教学技巧和良好的师德。如,爱生如子,以及良好的课堂调控艺术,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从心底里想去学习,主动探究——自学。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例如,自学《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布置学生这样去思考:①用什么方法推导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②用割补法,行吗?③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其次,让学生学着看懂题目 ,自己要知道例题讲什么,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写上标记,以备问老师,还要试练 “做一做”,不会的同样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做可以让学生照样子去做,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再由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后,以达到“知其所以然”。在培养自学的初级阶段给予学生一定的、具体的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自学的一些具体的方式、方法。
二、提倡课堂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小学的基础数学在很大的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习惯的能力,而合作交流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指导学生课堂合作,也可以提高自学的效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给学生准备大量合作的机会。譬如,笔者在教学“烙饼问题”时,安排一个学生操作,一个学生记录。如果测量效果不理想,我还安排三人一组,两人操作一人记录,或者依然操作两人记录,给学生一个充分合作的机会;还有在“植树问题”时,不好理解,所以我让四人小组(或三人小组)合作,画图的几人,计算的也有专人负责,便于理解与操作。以上这些做法都比较好的激励了学生合作的兴趣,达到主动学习的效果。
2.形成习惯。学生慢慢有了合作的需要下,这时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小组。针对不同班级情况,一般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有些人数好平均分的,再组成几个个“五人小组”,或者“三人小组”,这样的分组方便于学生一起互助学习。如,乾务中心小学现在五(1)班50人分成13个小组,并规定组长负责制,在日常教学中,再采取“小组”比赛的模式,组里出现合作,组与组间出现竞争的良好氛围,达到我们想要的终极目标——形成自学数学的习惯。
3.提高成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对小组合作学习要作出必要的引导。因此,让合作“出成效,具有意义”,不能徒有一个空洞的形式。比如,给学生设计“小组学习记录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定时做记录,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人人有活干,提高学习的参与积极性。合作学习开始阶段,经常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对操作错误的、不合适的及时给予纠正,对表现好的更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把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到位,进一步促进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学探究
学生自学进步了还是不够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小学生养成自学数学的能力。那就是让他们自己来自学探究了。例如,《梯形的面积》的自学,小学生已经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只是随便翻翻书、看看书,他们已经会带着自己独特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还有小学生会在书上用笔写出自己思考的问题:“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应该有个怎样的公式呢?在计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什么?”小学生学会了自己思考,并有了强大的探究意识,许多在自学时就基本掌握了梯形的面积公式。笔者在课前的检查中可以看到学生的自学是卓有成效的。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学效果,我们在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探究、合作交流来验证,从而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学习,形成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但小学阶段是培养好习惯的绝佳时机,所以让小学生自己以“主人公”的姿态来学习,来探究数学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良好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交流;放手探究
一、谆谆善诱,让学生学会自学
让小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确实不容易。那么,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要以小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学习激情燃烧起来,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的内在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力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在小学阶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在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上,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树立良好形象引发学习兴趣。俗话说“亲其师信其教”,我们要有高超的教学技巧和良好的师德。如,爱生如子,以及良好的课堂调控艺术,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从心底里想去学习,主动探究——自学。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例如,自学《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布置学生这样去思考:①用什么方法推导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②用割补法,行吗?③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其次,让学生学着看懂题目 ,自己要知道例题讲什么,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写上标记,以备问老师,还要试练 “做一做”,不会的同样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做可以让学生照样子去做,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再由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后,以达到“知其所以然”。在培养自学的初级阶段给予学生一定的、具体的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自学的一些具体的方式、方法。
二、提倡课堂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小学的基础数学在很大的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习惯的能力,而合作交流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指导学生课堂合作,也可以提高自学的效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给学生准备大量合作的机会。譬如,笔者在教学“烙饼问题”时,安排一个学生操作,一个学生记录。如果测量效果不理想,我还安排三人一组,两人操作一人记录,或者依然操作两人记录,给学生一个充分合作的机会;还有在“植树问题”时,不好理解,所以我让四人小组(或三人小组)合作,画图的几人,计算的也有专人负责,便于理解与操作。以上这些做法都比较好的激励了学生合作的兴趣,达到主动学习的效果。
2.形成习惯。学生慢慢有了合作的需要下,这时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小组。针对不同班级情况,一般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有些人数好平均分的,再组成几个个“五人小组”,或者“三人小组”,这样的分组方便于学生一起互助学习。如,乾务中心小学现在五(1)班50人分成13个小组,并规定组长负责制,在日常教学中,再采取“小组”比赛的模式,组里出现合作,组与组间出现竞争的良好氛围,达到我们想要的终极目标——形成自学数学的习惯。
3.提高成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对小组合作学习要作出必要的引导。因此,让合作“出成效,具有意义”,不能徒有一个空洞的形式。比如,给学生设计“小组学习记录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定时做记录,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人人有活干,提高学习的参与积极性。合作学习开始阶段,经常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对操作错误的、不合适的及时给予纠正,对表现好的更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把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到位,进一步促进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学探究
学生自学进步了还是不够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小学生养成自学数学的能力。那就是让他们自己来自学探究了。例如,《梯形的面积》的自学,小学生已经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只是随便翻翻书、看看书,他们已经会带着自己独特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还有小学生会在书上用笔写出自己思考的问题:“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应该有个怎样的公式呢?在计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什么?”小学生学会了自己思考,并有了强大的探究意识,许多在自学时就基本掌握了梯形的面积公式。笔者在课前的检查中可以看到学生的自学是卓有成效的。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学效果,我们在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探究、合作交流来验证,从而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学习,形成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但小学阶段是培养好习惯的绝佳时机,所以让小学生自己以“主人公”的姿态来学习,来探究数学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良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