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关键要解决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理念等初步建立的问题,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选择,学会担当,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初中生;道德法治;人生价值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长身体、青春意识萌芽、人生观价值观选择、道德观思想观建立的关键时期。与其说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是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不如说让学生们在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最美的青春年华,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能力,初步认识人生和社会实际,对人对事学会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进行科学分析,学会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问题对于学生的初步涉入是很有必要,因为很多孩子在自己的青春年华,受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一种负能量。如,读书无用论、金钱万能论、个人主义思想、享乐主义思想、人生没意义等。导致有些青少年有自暴自弃倾向、自残、吸毒、沉迷游戏、受挫能力差、甚至自杀等。
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对于孩子的一些问题展开思考判断引导,就像一盏明灯,为迷惘无知的孩子指明方向。下面以初二上册《道德与法治“我与社会”》为实例,谈谈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自己人生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一、我從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来思考一个哲学问题: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这个问题的导入学生的兴趣很浓,对于一个初中生,他们也许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由的讨论,各抒己见。学生的答案多元化,从生物学习中,学生大多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但是对于我要到哪里去的答案却很迷茫。所以老师的导入,对于整个课堂知识点的把握切入点要精准。带着这个问题,学生求知的欲望加强,我要到哪里去呢?
讲授新课:我与社会
思考:你参与过哪些社会活动?
学生答:敬老院看望老人、义工、参加慈善万人行、义卖、为灾区捐款、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参观工厂、参观博物馆,等等。
老师问:这些活动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学生答:开心、快乐、充实自己、学习新知识、学会与人交往,了解社会拓展视野。
这个回答在意料之中,这是学生所能认识到的知识层面,要在我们的课堂中提升到一个高度,让学生明白我们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老师这时的引导和设问至关重要。
此时不必急着马上解决学生的这个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老师这时可以抛出另外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活着?
学生答:为父母活着、为自己开心活着、为亲人活着、活着可以享受生活的美好、为了赚更多的钱、活着可以做很多事情、活着当然是比死好啦、没想过……
答案各式各样,对于这些初中孩子,他们是天真快乐的,但他们很少去思考这么沉重的问题。因为他们还是处于一个孩子的自由无邪不问原因所以自然状态。所以,我们这个课堂,是一个让学生学会去思考问题,思考人生的课堂。
这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个视频《两弹一星专家——邓稼先》,邓稼先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学成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投入到国家的科技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学生思考:邓稼先与我们的国家社会有着怎样的关系?
此时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个人的行为对社会有影响。
问:我们在社会中扮演者什么角色呢?
学生举例:我们在社会关系中有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子女、学生、业主、邻居、国家建设者,等等。
设问:邓稼先同样是社会中的一员,他的身份是什么?他最后到哪里去?他为什么活着?
通过视频,也通过前面老师的引导讲解,这个问题同学们已经能够迎刃而解了。他们知道邓稼先是我国的两弹一星专家,担当者国家科技建设的重任,他要把自己所学应用到社会中去,要建设自己的祖国。他活着,就是要回报社会,建设国家。
解决了问题,我们课堂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感悟。
二、我的人生,我做主
接着老师给学生一个讨论的问题: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学生此时的回答相对统一了很多,他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已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了了解,也明白了个人必须回到社会中去,为社会做些贡献。
老师设问:什么事情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此时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如某些人成功后会办慈善机构、捐款等;如某人会去参加一些义工的组织,帮助更多的人;某人会到贫困山区去支教……这些人,伟大或平凡,但他们都选择走入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
老师本堂课的问题已经解决,最后老师要引导学生初步思考自己的人生:同学们,我们呢?我们的人生要怎样度过?
学生开始认真去思考这个问题,审视自身的不足,我们学生的身上是否有自私自利?是否以自我为中心?是否藐视身边的一切?是否没有一颗同情感恩的心?是否充满了负能量?是否忘记了看见真善美?学生开始找出自身的缺点,然后定下了更好的人生目标和方向:好好学习、多关心同学、怀着感恩的心热爱生活,以后为社会服务,实现人生的价值。
同学们通过课堂的学习,老师给学生引导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对自己人生方向的思考,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思考。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人生,从而开始自发的进行思考:我要到哪里去?我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和价值?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会慢慢感悟和渗透,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所有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人的内心的问题。初中生,正是青春期的迷茫时期,在五花八门信息轰炸的时代,对于一个初中孩子来说,面临的困惑和苦恼,很难让他们理智面对并且做出科学的选择。所以,《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应是一盏启明灯,指引孩子探索的方向,明确并坚定前面的路。这应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
每一堂课,都是一堂人生课。
【关键词】初中生;道德法治;人生价值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长身体、青春意识萌芽、人生观价值观选择、道德观思想观建立的关键时期。与其说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是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不如说让学生们在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最美的青春年华,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能力,初步认识人生和社会实际,对人对事学会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进行科学分析,学会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问题对于学生的初步涉入是很有必要,因为很多孩子在自己的青春年华,受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一种负能量。如,读书无用论、金钱万能论、个人主义思想、享乐主义思想、人生没意义等。导致有些青少年有自暴自弃倾向、自残、吸毒、沉迷游戏、受挫能力差、甚至自杀等。
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对于孩子的一些问题展开思考判断引导,就像一盏明灯,为迷惘无知的孩子指明方向。下面以初二上册《道德与法治“我与社会”》为实例,谈谈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自己人生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一、我從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来思考一个哲学问题: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这个问题的导入学生的兴趣很浓,对于一个初中生,他们也许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由的讨论,各抒己见。学生的答案多元化,从生物学习中,学生大多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但是对于我要到哪里去的答案却很迷茫。所以老师的导入,对于整个课堂知识点的把握切入点要精准。带着这个问题,学生求知的欲望加强,我要到哪里去呢?
讲授新课:我与社会
思考:你参与过哪些社会活动?
学生答:敬老院看望老人、义工、参加慈善万人行、义卖、为灾区捐款、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参观工厂、参观博物馆,等等。
老师问:这些活动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学生答:开心、快乐、充实自己、学习新知识、学会与人交往,了解社会拓展视野。
这个回答在意料之中,这是学生所能认识到的知识层面,要在我们的课堂中提升到一个高度,让学生明白我们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老师这时的引导和设问至关重要。
此时不必急着马上解决学生的这个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老师这时可以抛出另外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活着?
学生答:为父母活着、为自己开心活着、为亲人活着、活着可以享受生活的美好、为了赚更多的钱、活着可以做很多事情、活着当然是比死好啦、没想过……
答案各式各样,对于这些初中孩子,他们是天真快乐的,但他们很少去思考这么沉重的问题。因为他们还是处于一个孩子的自由无邪不问原因所以自然状态。所以,我们这个课堂,是一个让学生学会去思考问题,思考人生的课堂。
这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个视频《两弹一星专家——邓稼先》,邓稼先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学成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投入到国家的科技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学生思考:邓稼先与我们的国家社会有着怎样的关系?
此时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个人的行为对社会有影响。
问:我们在社会中扮演者什么角色呢?
学生举例:我们在社会关系中有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子女、学生、业主、邻居、国家建设者,等等。
设问:邓稼先同样是社会中的一员,他的身份是什么?他最后到哪里去?他为什么活着?
通过视频,也通过前面老师的引导讲解,这个问题同学们已经能够迎刃而解了。他们知道邓稼先是我国的两弹一星专家,担当者国家科技建设的重任,他要把自己所学应用到社会中去,要建设自己的祖国。他活着,就是要回报社会,建设国家。
解决了问题,我们课堂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感悟。
二、我的人生,我做主
接着老师给学生一个讨论的问题: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学生此时的回答相对统一了很多,他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已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了了解,也明白了个人必须回到社会中去,为社会做些贡献。
老师设问:什么事情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此时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如某些人成功后会办慈善机构、捐款等;如某人会去参加一些义工的组织,帮助更多的人;某人会到贫困山区去支教……这些人,伟大或平凡,但他们都选择走入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
老师本堂课的问题已经解决,最后老师要引导学生初步思考自己的人生:同学们,我们呢?我们的人生要怎样度过?
学生开始认真去思考这个问题,审视自身的不足,我们学生的身上是否有自私自利?是否以自我为中心?是否藐视身边的一切?是否没有一颗同情感恩的心?是否充满了负能量?是否忘记了看见真善美?学生开始找出自身的缺点,然后定下了更好的人生目标和方向:好好学习、多关心同学、怀着感恩的心热爱生活,以后为社会服务,实现人生的价值。
同学们通过课堂的学习,老师给学生引导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对自己人生方向的思考,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思考。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人生,从而开始自发的进行思考:我要到哪里去?我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和价值?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会慢慢感悟和渗透,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所有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人的内心的问题。初中生,正是青春期的迷茫时期,在五花八门信息轰炸的时代,对于一个初中孩子来说,面临的困惑和苦恼,很难让他们理智面对并且做出科学的选择。所以,《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应是一盏启明灯,指引孩子探索的方向,明确并坚定前面的路。这应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
每一堂课,都是一堂人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