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措施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_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实验是科学学习的必要模式,将二者进行全面结合才能使基础科学目标得到良好实现。探究式科学实验不但能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乐趣,获得面对生活难题的自信心,还可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提升学生基本科学素质。小学科学教学应积极进行探究性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升学生面对生活难题的自信心,将探究一词贯穿至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 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特点;问题;策略
  根据相关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科学实验应是小学科学的重要教育方式,而探究式科学实验又是令科学实验发挥最佳效果的先进方式,其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比拟的效用。小学科学的教育目的便是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低幼时期便形成科学素养,这对学生未来人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探究式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设计诉求便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式实验教学内容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与认知出发。小学生生活经验较少,认识新事物的能力较弱,因而教师应选取通俗易懂、生活常见的现象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述。兴趣是学习的伙伴,教师应在科学教学中带入学生的兴趣点,调动他们学习科学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率。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科学课程重视程度低
  学校虽已认识到科学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但基于教学成绩方面的考虑,对科学课程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不强,兴趣不高,科学课程处在学校教育的尴尬境地。长期以来,学生的考试型理论知识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学生压力较大,在进行科学学习时,学生通常处于大脑休息的状态。
  2.教学依赖课件
  科学信息化时代下的教学,教师一般采用新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授课。在进行教学时,由于学习气氛不够浓厚,教师对课件进行浏览式教学,即用大量网络图片、视频进行科学实验结果展示,并不对科学实验过程进行课堂实践,只是进行视频播放,学生只能机械式地看,对动手能力产生消极影响。教学课件将某些实验全过程不经探究地完全展示在学生眼前,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将会固化,不符合基础科学教学的目标。
  3.不注重学生科学思维培养
  传统的科学实验模式是教师先进行一番展示,然后得到特定结果,学生依据教师动作,进行照猫画虎,若学生得不到特定结果,则教师再进行一些特定指导,最后得到书本中的标准化结果。在该模式下,学生对该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就看学生是否已独立得到实验结果,评判的标准往往是用时长短、成功率等等。这种僵化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思维的培养,违背基础科学教学的目的。虽然在新科学教学标准的要求下,教师也慢慢向学生自主实验靠拢,但长期以来的教学与学习习惯,使得学生在自主实验时,失败率较高,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措施
  1.动手动嘴,积极探究
  小学生活泼好动,使其在相对静止不动的状况下,比如让其板正地坐在座位上进行认真思考与学习,是很难实现的。在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此种年龄性格特点。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在身体不断活动中进行知识学习。例如在“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一课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种物质,物质属性相同,形状却不相同,或者形状相同,物质属性却不相同。在具体的实验中,学生可任意选择物质,将物质放入水中。这时学生就会发现,原来木盒与铁盒是不一样的,铁盒与铁钉是不一样的,铁钉与塑料钉子是不一样的,它们有的浮上来,有的沉下去。同时还可进行煮馄饨活动,学生又会发现熟的馄饨漂上来,生的馄饨沉在底下。根据这些现象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时学生的意见便会不一致起来,他们会七嘴八舌地进行自己的合理猜测,最后在动嘴讨论过程中发现规律,并最终利用科学知识进行规律解释。
  2.引导学生自制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有效性
  科学实验课程的必备道具就是实验器材。教师在进行小学实验时,可进行简单实验器材自我制作活动,在该活动的积极影响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可得到良好发展,学生对实验原理能得到预先性的认识,对实验教学的兴趣得到提升,最终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与知识。当然,在进行實验器材制作活动时,教师应进行有效的指导。首先,教师应进行学生的课前预习引导,对内容概况、所需实验器材种类与原理等进行逐一讲述,在内容相对简单的情况下,还可令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工具。当然,在此过程中,失败总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寻找失败原因,并鼓励学生进行再次制作。经过实验器材的探究性制作,学生会对科学基本原理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并经过情境教学后,自己发挥科学效用,解决生活问题。如在“认识液体的性质”中,教师可带领学生亲手制作液体流动的管子等。
  3.情境化探究式教学
  将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情境进行结合式讲解,已经成为各科目教学的常用形式,小学科学也不应例外。基础教学的目的便是应用,在课堂中进行日常生活的情境化讲述,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兴趣中得到科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进而使学生在面对新的生活问题时,进行科学思维的转化,自主解决生活难题。如在“气候与季节”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让同学带来自己穿的几件衣物,这几件衣服厚度不均,种类不一。当教师报出一个季节时,学生拿起自己应该穿的那件衣服,然后可进行衣服种类选择的原因分析,进而得出气候与季节的关系,让同学明白即使是穿衣这样的小事也是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利用科学知识便可进行合理的穿衣吃饭,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进行发现、假设、验证的探究式学习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是基础科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任何生活现象本质分析都是从发现开始,然后进行可能原因与原理的假设,再进行具体实验验证。纵观人类发展史,每一基本真理发现的过程都是如此,如牛顿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等。进行发现、假设、验证方式的探究式学习,可令学生养成严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其未来的生活与学习影响巨大。如在“火苗的燃烧”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准备三个大小不一的罐子和三根蜡烛,将蜡烛分别点燃,并放入罐子中,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这时学生会发现,有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有的蜡烛燃烧的时间短,这时教师便可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假设,蜡烛燃烧不仅与蜡烛本身有关,还与其他因素相关联。然后再进行蜡烛燃烧条件处理,首先在其中放入一块冰块,让罐中温度降低,发现蜡烛燃烧与环境温度无关。接着再抽空罐中空气,学生又可发现,蜡烛不能燃烧,则得出蜡烛燃烧与空气有关。然后,还可继续对空气中究竟是何种成分对蜡烛燃烧产生影响进行进一步分析,从而发现事物的全貌。从发现现象、提出假设,再到逐步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将得到培养。
  5.有目的地进行探究观察学习
  教学目的应是教学过程设计的原则性规范,无论利用哪种方式进行教学,都应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选择与开展。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探究内容引导,不能让学生毫无目的地进行科学实验,保证探究行为与探究想法的合目的性,不能做无方向的引导,令学生的探究感受脱离主题。在实验中学生应时刻发表不同意见,但意见应仍与课程相关,这就需要教师的目的性引导。学生无目标的言论自由对科技素养培养毫无意义。如在“运动的快慢”的讲解中,学生不应进行快与慢的简单回答,应从速度的角度进行具体的回答,如飞机时速多少,汽车时速多少,飞机比汽车快多少,加深学生对速度概念的了解,使其并非是课本中的一个名词,而是可在社会中感知的对象,进而产生对运动的本质性认识与理解。
  责任编辑 李杰杰
其他文献
我有一只可爱的熊猫布娃娃。这只布娃娃是国庆节时妈妈送给我的,我十分喜欢它。  它長得胖乎乎的,大大的黑宝石般的眼镜忽闪忽闪,显得炯炯有神,它那暖和的毛摸起来舒服极了,还有那对半圆的耳朵和小巧玲珑的樱桃嘴,最吸引人的就是那对“墨镜”,其实就是黑眼圈,还有一个可爱的小鼻子。  它和我一起睡觉,一起起床。陪着我度过每天的美好时光。它就像是和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小朋友,你的玩偶也一定很惹人喜爱吧,赶快
北京——祖国的首都!我多想去看看!  我想去看看万里长城,登上雄伟的城墙,当一回真正的“好汉”!我想去看看故宫,感受她悠久的历史,领略皇朝往日的辉煌。我想去天坛公园看看邓爷爷种下的树苗,是不是长成了参天大树。我想去看看天安门广场,看看神圣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要是在那里参加升旗仪式,国歌是不是更加嘹亮?  我想去北京,去祖国的首都看看。(指导老师:王桂萍)
【摘 要】 在农村自然资源相对城市较丰富,且具有一定的可变性,而幼儿喜欢动手操作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家长又能进行指导。在课程设计方案中教师如能充分融合,利用自然环境,可以达到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幼儿教育;探索;自然资源  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大自然充满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们的教科书,我们要张开眼睛去仔细看看,要伸出两手去缜密的研究。”他特别强调在教学过程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小衔接的主要目的在于:—是让幼儿非常自然、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二是通过衔接工作对幼儿加深了解做出更为正确的评价。在进行国学经典的幼小衔接教育研究课题的实践中,我们通过精选国学经典教育内容,选择多样的学习形式、制定详细的教育目标,幼小联手,家园联手,实现了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  一、选择适宜的国学内容,形成幼小衔接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复杂而烦琐的内容常常让学生望而生畏,再加上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基本上是教师在“唱主角”,因此,学生的学习效率不
[摘 要] 小学数学有着抽象性、逻辑性、理性的特点。数学教学从概念、公式到数学的计算、应用,逐步地深化知识信息,促使学生形成数学的系统化认识。小学数学的知识均是较为基础的内容。学生在小学时期初次接触数学问题,要尽可能地入门,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求知方向,能够独立地完成任务,强化思维的活跃性。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有序的师生互动,传递数学的基本知识,并传输数学中蕴含的精神引导信息,完善数学知识体系,基于多层次
[摘 要]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基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无论从层次上还是形式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使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提高,能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服务于现实生活,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数
“图书漂流”作为一种新鲜又个性的阅读方式,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选择书籍、阅读书籍以及图书漂流作为“图书漂流”活动中的三个环节,对学生课外阅读素养的提高
[摘 要] 课堂教育教学的关键在于有效性。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追求教学速度、教学形式、教学互动等,真正对教学有效性的探究还不够。教师在坚持自主性、差异性、联系性、开放性等原则的基础上,要注重构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以艺术导入来为教学提供切入点,不断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果断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观等方式,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