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如何焕发课堂魅力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语文学习方法的民族性、语文教材的范例性、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几个方面论述了语文教学如何焕发课堂魅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在艰难中迈步,走向课改深处,回眸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我们有许多欣慰,欣慰的是奋战于课堂一线的广大教师为课改付出了艰辛而有成效的努力,课堂教学从枯燥而机械中走了出来,转向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显现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彰显出语文教学艺术特有魅力。
  一、语文学习方法的民族性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民族的语言,语文学习方法有着数千年的传统积淀,这是我们研究当代语文学习方法的基础。离开了本民族的学习传统,仅凭理论来指导汉语的学习是很难有效果。我们祖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也传给了我们学习这些典籍的方法,语文学习方法无论怎么变化都不能失去其民族性。就语文学习方法而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向来是中国传统教学的重要手段。诵读是一种历练,儒家讲求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存样玩味,着实履行。朱熹的读书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至今仍不失其教学魅力。我国古代书院的学规对此也有详细的描述:“读书必专一:必正心肃容,计遍数。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须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一书已熟,方读一书,毋务泛观,毋务强记。非圣贤之书勿读,无益之文勿观。”那些功底深厚的国学大师们无不得益于青少年时代的苦心诵读。“历练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只有经过反复历练,才能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才能获得运用语文的诸种技能。”(徐龙年《语文要怎样教才能达到不需要教》)诵读历练是我们当代语文课堂教学应该继承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语文教材的范例性
  人们对教材“范例性”的认识经历了“教材无非是例子”“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等几个层次,而时下的“用教材教”只不过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另一种形式。这是人们对教材认识的螺旋式提高的过程。但当我们将这些认识运用于课堂实践的时候却发生了认识上的偏差,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用教材教”去彻底否定“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例子”,作为例子的教材是非吃透不可的。但教材中作为例子的语言文本,其难易程度则有很大区别:有的文本学生初读之后能够初步理解,这时教师“用教材教”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有的文本难度很大,学生读后无法理解,甚至根本就读不下去,这是教学的第一步就应该帮助学生读懂教材,即“教教材”。另一方面,语文教材的范例性还要考虑到所选材料的经典性。时下的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上几乎都是以人文主题和话题来选文组元,其人文主题大体一致,既缺乏立体型的建构,也没有多维度的探讨。在主题安排方面,热衷与时髦、流行的话题;淡化文体、弱化知识几成共同的追求;在编写语言方面,华丽辞藻、煽情语言成为时尚。教师通过对作品的思考,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把教学文本转化成活的教材。众所周知,学习一篇文章、一首诗,首先要读懂,然后才能有所感悟,再有所表达。这一切的教学要做到求实。课堂教学不能为了生动的效应而忽视了扎实的语言训练。
  三、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有问的艺术,有导的艺术。“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学记》)这是问的学问;“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小者以小鸣,叩之大者以大鸣。”(《学记》)这是问的艺术所引出的学习结果;“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这是导的艺术;“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学记》)这是导的艺术所产生的影响。语文的核心是语言,人生活在语言的世界里,语言的学习是语文课堂的根基。语言形式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形式。教学要紧扣文本,以语言解读为基础,同时估计文本的文学性、文化性。陶本一教授认为:语文应有三部分组成,“作为天赋的语文是指人天生具备、获得的语言学习的能力。作为素养的语文是指人在语言实践中逐渐习得、学得和内化的一种综合语言素质。作为学科的语文是一个系统培养素质的逻辑体系。”对语文学科而言,语文表达形式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意义:其他学科都是在通过语言形式去学习和掌握其内容,而语文学科则重在学习其语言形式。按张志公先生的说法就是“ 带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运用的。”语文课堂教学只有把目光聚焦于语言这个根基,教师才能教到实处,学生才能学到实处。当代语文课程改革要科学合理地继承这些朴素的教学艺术。课堂实践中许多优秀的教师也在践行着这些教学艺术。他们以艺术的眼光营造着当代语文教学的理想之境。
  四、语文教学的思想性
  语文教学变革的主要动力并不是“听说读写”这四项任务,而是“听说读写”背后的东西,包括思想、人文因素、所依存学科的知识状况等。那么,构成着“背后的东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我以为就是“思想、人文因素、所依存学科的知识状况等”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使思想走向丰盈和深邃,不仅要有时间作保障,更要在“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琢磨、判断、追问、质疑、发现……因为“读”决定你“想”什么,“想”决定你“说”什么或“写”什么,“说”“写”的质量取决于你阅读的质量,“说”“写”的高度取决于你“思想”的深度。离开了“思”“想”,你说不好,也写不好,离开了“思”“想”,你听不明白,也读不懂。可以说,“思”“想”是阅读到表达的连接点,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体验思想的情趣和思考的愉悦,才有可能奠定我们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的坚实基础。当一个人把阅读与思考当成一种自觉自愿、充满思维乐趣的行为,当成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进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教与学才有可能彰显出它真正的意义。这就是阅读“背后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师“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似乎隐秘和极难接近的东西,这就是能支撑起人的脊梁确立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精神自我、精神生命、精神需要的东西!
  教育的真意就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统一。奠定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教育,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是经验的共享、视野的融合、灵魂的感召。这是语文教育之魂,这是语文教学艺术的课堂魅力。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针对高年级的语文读赏式教学实验的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是以强化小学生的阅读理解的应用能力,以及提升小学生对于语文课文以及句式的分析理解能力为目的进行的,在这过程中能够促进小学生更好地了解语文课文中表达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这其中进一步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想象力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
本文采用旋转压力过滤机进行煤粉催化剂过滤实验研究,进一步掌握煤粉催化剂的过滤技术,确定采用旋转压力过滤机对煤粉催化剂进行过滤的可行性;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为煤粉催
【摘要】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习惯包括习字、遣词造句、阅读的习惯,同时还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它成为我国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导方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上,我们不仅关注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且更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训练。  【关键词】小学教学;
本文将探讨魏岗油田四区Ⅳ断块综合调整效果。魏岗油田具有高含蜡、高凝固点、低饱和压力、中等粘度的特点,油田投产多年来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油田的开发水平和效
【摘要】初中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初中语文学科作为初中教学的基本内容,不仅是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影响因素,更是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作文教学是影响其教学质量水平的重点,课内外阅读与作文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文章就初中语文课内外阅读与学生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作简要探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内外阅读;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
本文主要介绍了化工泵的常见故障及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化工泵的正常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要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词汇量,从而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有一个好的阅读能力,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阅读;课堂
【摘要】小学低年级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阶段,语文阅读习惯及能力能够拓宽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本文主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运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实例认真分析自主阅读与教师引领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小组合作等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效提高教师的课堂育人水平。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
本文从常见污水处理工艺入手,探讨了一些污水处理新工艺。
【摘要】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已经是人们所热议的话题。为了学生精神意义的成长,人们多在学生阅读之策略上做出比较深刻的思考和认真的探求。本文对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相关思考,希望能够对同行有一定意义上的启迪。  【关键词】国学经典;阅读管见;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平时学生的阅读教学中,在平时学生的语文学习中,人们比较重视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策略的实施,业已开始获取阶段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