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视角下《传习录》亨克英译本中的误译研究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tingmo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伽达默尔理解的历史性和前见,视域融合等核心概念出发,分析了《传习录》中英译本中的误译现象,可见译者的前见、偏见和视域融合过程中的文化过滤造成了误译。通过区分误译中的合理部分,从而启示我们正确评价Henke英译本。
  【关键词】阐释学;《传习录》;英译本;误译
  【作者简介】王夕荣,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马安平,导师,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翻译。
  一、阐释学与翻译
  阐释学是有关文本意义的理解与解释的哲学。最早作为一种阐释技艺用以解释古代《圣经》经文,后经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发展为系统的现代哲学阐释学。翻译活动是带着脚镣的舞蹈,真正的“等值翻译”并不存在。传统译论从“作者原意”出发,遵循“忠实性原则”;但传统译论却也始终无法回避翻译中那些“不忠实”译作的价值,比如庞德译的中国唐诗。这说明从单一的语言学和文艺学方法出发,已经无法全面解释所有的翻译现象。(屠国元,2003)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伽达默尔(Hangs-GeogGadamer)为代表的哲学家,在其著作《真理与方法》(洪汉鼎,1975)提出了闡释学“前理解”和“偏见”、“视界融合”等核心概念。理解的历史性是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无论是理解的主体和客体都内嵌于历史中,有着各自的历史局限性。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理解的偏见,这种偏见在伽达默尔看来是“合法的偏见”,由历史和传统所形成,它是解释者对身处世界意义的选择。这充分解释了翻译中误译现象的不可避免性和误译存在的合理性。
  误译现象是翻译中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与翻译是共生关系。“翻译作品中肯定有误译存在,这如同空气中包含着氧气一样。”(河盛好藏 1986)误译并不局限于错误的翻译,有些误译是译者故意为之的结果,这些的误译其积极作用也不可忽视。谢天振从译者的角度出发,将误译分为“无意误译”和 “有意误译”(谢天振,1994),本文也采取这一分类。
  二、前理解和偏见下的无意误译
  1.译者疏忽大意造成的误译。在《传习录》英译本中,Henke 将《诗经》译为 “the Book of Poetry”, 这里译者因自身的消极偏见,疏忽大意,误将《乐》译成了“the Book of Poetry”,此类型误译很容易误导读者,造成信息的歪曲,译者应极力避免。
  2.受制于译者语言能力、知识水平的误译。
  (1)通假字。《传习录》成书于明朝中期,全文文言文写就,与现代汉语差异性较大。文本中出现几处通假字现象,如“乡”通“向”为方向的意思。译者因为不了解通假字现象,将之译为 “criterion”.
  (2)人称代词的省略。汉语的特点与英语相比,汉语多用隐形衔接,强调意合,避免重复使用人称代词。在上例中,联系上下文语境,可以发现这句是讲孔子教育学生时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译者补充了“each”和“They”人称代词,可见译者因接受过英语语言训练的前见,重视语言的“形合”。而这里是孔子对学生各随分量而说,并非每个学生,译者误以为是学生,译成了“each”。孔子一向担心人们专求言语,虚而不实。“They”并非指众多学生,这里省略掉了主语孔子。
  三、视域融合过程中的有意误译
  视域是理解的出发点,角度和可能的前景。对翻译而言,文本和译者各自具有自身视域,这两种视域之间存在着种种客观的差距,这种由时间间距和历史情景变化引起的差距,是任何理解者无法消除的。(张德让,2001)翻译因为受意识形态,语言的历史性变迁等诸多因素影响,译者视域和作者视域经常互相碰撞、排斥,结果译者免不了用译语文化归化、过滤源语文本。在《传习录》的翻译中,这种文化过滤现象集中体现在译者在处理文化差异时所采取的“有意误译”。
  “心”即是“理”,心外无理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概念。“心”指仁义理智之心,也近似于道德主体,同时也指谓心理情感和知觉。“理”涉及到道德法则和自然规律,也联系着礼仪规范。译者这里选取“mind”有理智,精神,智力的意思,接近“心”的意思,但因为“心”在《传习录》中的丰富涵义,这里仍有信息的失落。而“理”的翻译为“natural law,则是因为译者用欧美文化的前见过滤了中文的“理”,将中国儒家的“理”归化为西方的自然法则。因而,我们认为这里的心译为“mind”有合理之处,而“理”译为“natural law”虽西方读者更易接受,却失去了原文应有之意。
  四、结语
  理解者和被理解的对象都是历史的存在,文本的意义和理解者处于不断形成的过程之中。Henke 译本虽有误译,但这种误译大多是历史的偏见造成的,正是这种 “合法的偏见 ”构成了理解的历史性因素。伽达默尔对偏见的积极性一面的肯定,启示我们对误译不能全盘否定, 而应认识到误译的意义,客观评价译本。
  参考文献:
  [1]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6(6).
  [2]洪汉鼎.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河盛好藏.正确对待误译[J].中国翻译,1986(3).
  [4]谢天振.误译:不同文化的误解与误释[J].中国比较文学,1994(1).
  [5]张德让.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1(1).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生处于英语学习的开始时期,英语单词的发音和拼写对他们学习英语十分重要。自然拼读法容易让小学生了解了发音规则,培养良好的语感,是学生学习单词最快、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本文结合自然拼读法的内涵,探讨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应用自然拼读法。  【关键词】自然拼读法;小学英语 英语教学;实施  【作者简介】贾花,甘肃省靖远县西关小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自然拼读法与冀教版英语教材结合的实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微课”这一新生代名词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微课的出现,为教学观念与方式的变革带来新的机遇。根据小学生的自觉性差且注意力不稳定,而微课堂的教学持续时间短、教学内容少和具有针对性的特点,更适合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如何通过微课提高小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是当前研究亟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微课;小学; 英语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梁淑仪,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中心小学。
【摘要】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对专业英语不够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民航行业发展对飞机维修人员综合英语能力的需要。本文通过分析飞机维修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索了飞机维修专业英语教学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为深化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现状与对策  【作者简介】刘冬冬,陆军军
【摘要】江苏省职业英语技能大赛的开展提升了各校英语教学质量,选手在英语水平和实战战术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心理往往成为了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关注整个备赛期间学生学习心理的动态发展尤为重要。本论文基于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阐述学生在技能大赛培训期间的学习心理动态,并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教学培训策略。  【关键词】英语技能大赛;学生学习心理  【作者简介】张莹(1983.10
【摘要】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透彻理解并运用学习动机理论,设计符合小学生动机需求的课堂活动,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孜孜以求的努力方向。本文阐释了学习动机的内涵志分类,并从实际角度阐明了学习动机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学习动机理论;小学英语教学;应用  怎样才能使小学生热爱并努力学习英语?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Abstract】China is called the Country of Poetries. Throughout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a, many famous poetries and their writers were remembered by u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oet is Bai Juyi , who is
【摘要】英语词汇的学习是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最为基础的一环。学好英语词汇,增加大学生的词汇量,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第一步。传统的教学里让学生死背单词,不强调应用,这样的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个对英语水平有更高要求的时代,任务型教学法的引进则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让大学生在应用实践中提高英语水平。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传统教学;任务型教学法  【作者简介】汪玲(1984.12-),女,汉族,湖北武汉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推动了亚欧非国家间的经贸往来,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跨文化的人文交流和文明对话。这为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越来越多的经典文学作品通过译介走向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融和碰撞过程中,文化背景及文化间的差异性是国家间增进交流和相互了解的主要障碍。本文以葛浩文英译的《生死疲劳》为范例,探析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路径,以期为中国文学的翻译和传播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新时代呼唤国际化人才,如何将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相互联系和融合,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值得我们每个大学英语教师思考。  【关键词】大学英语;国际化视野;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胡安琳(1967.12-),女,漢族,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对初中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实现了拓展和延伸英语词汇教学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稳步提升。文章主要是就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思维导图  【作者简介】徐经华(1981.7-),男,安徽合肥人,庐江县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