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合作学习 现状 对策
《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老师和学生们教学相长”。新课标也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合作学习就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大家都在积极探索,班内的课桌拉成了餐桌式,6-8人为一小组,确定一名组长。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却存在着种种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目前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现状以及相应的对策,请各位同仁参考借鉴,不足之处,敬请雅正。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一) 小组合作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课桌拉成了餐桌式,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那么, 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如学生年龄小, 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自主探究深层次问题的能力, 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的话, 表面上看似说的很热闹, 但大多流于形式, 缺乏实质性合作。这种座位的排列方便了同学们在课堂上说闲话,尤其是在课余时间。也方便了学生之间抄袭作业,未能真正起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二) 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其表现形式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长此下去,不但没有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反而使学生两极分化更为严重,因此也是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
(三)学生缺少独立思考,仓促进入合作讨论,或者合作不能充分展开,导致合作收效甚微
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刚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后,学生就马上聚在一起讨论、交流,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对问题了解不深,浮于表面。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想法,沉默不语;有的学生探讨脱离主题,好高骛远,天马行空。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不经意间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
(四)学优生担心合作学习会被学困生拖累,排斥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会组碍学业好的学生的发展”,“在合作学习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因帮助别人而花费自己的学习时间,影响自己的进步”——许多教育者有这样的担心,不少学生家长也提出这样的疑问“要你们老师干什么,让我的孩子教其他学生学习”,甚至有些学生也表现出重重顾虑。总之,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部分学优生不愿意参与合作讨论,担心合作学习会被本组的学困生拖后腿,因而排斥合作学习,使合作参与程度大打折扣。
(五)学优生在合作学习中居主宰地位,学困生则被边缘化
看看我们目前课堂上教师展开的合作学习,我们就会发现:合作学习小组中学优生发言积极、主动,一些思维较慢的学困生往往很少有发言的机会。学习小组在汇报展示合作学习成果时,也只是学优生的个人汇报,学困生只在旁边敲敲边鼓,跑个龙套什么的,好象这些活动与学困生无关。久而久之,学困生就会对合作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的学业失去了信心。当合作学习成为学优生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时结果便只能是优生更优、差生更差。这显然与合作学习的宗旨背道而驰了。
(六)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唯一的方式,排斥其他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场值得改革的飞跃,他摈弃了“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可是,并不是有了合作学习就不应该再有其他教学方式了。有的教师课堂上淡化知识性讲解,全力倾注于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怕讲了被人们误以为是“一言堂”。教学尺度把握不好,甚至谈“讲”色变,导致课堂教学杂乱无重、难点、活而无序。
二、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针对以上合作学习现状提出如下对策
(一)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加强转变教学思想,真正认识、理解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首先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理论,他顺应了人的发展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现价值的学习方式。
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都是当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人的参与协作能力,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全面发展。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学习行为发生质的变化,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让学生学会与人共处,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教师,应当作好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管理者和促进者。
(二)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必须明确每位成员的分工。比如在小组讨论时,分别指定协调员、记录员、发言人、主持者等,每位学生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独立完成任务,为小组做出应有的贡献。在不同学习任务中,角色可能轮流互换,这样既保证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分工明确,秩序井然,又能使个人的特长得以充分利用和彼此协调,并通过良性循环,使每位学生自身存在的能力弱项得到有效改善,最終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而
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三)把握时机引导合作,给予学生足够的合作时间
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于合作学习。简单的一目了然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需要精讲的内容老师必须精讲。合作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新情景,学生是不能独立解决的,但他们可以凭借以往知识的积累,通过个人思考,相互间本着“自主、自愿、自觉、自励”原则进行交流。因此要开张合作学习,教师必须要结合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惊醒,不能盲目滥用。要把握好时机,引导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时间根据内容来定长短,教师要深入其中参与讨论引导,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老师和学生们教学相长”。新课标也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合作学习就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大家都在积极探索,班内的课桌拉成了餐桌式,6-8人为一小组,确定一名组长。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却存在着种种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目前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现状以及相应的对策,请各位同仁参考借鉴,不足之处,敬请雅正。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一) 小组合作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课桌拉成了餐桌式,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那么, 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如学生年龄小, 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自主探究深层次问题的能力, 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的话, 表面上看似说的很热闹, 但大多流于形式, 缺乏实质性合作。这种座位的排列方便了同学们在课堂上说闲话,尤其是在课余时间。也方便了学生之间抄袭作业,未能真正起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二) 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其表现形式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长此下去,不但没有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反而使学生两极分化更为严重,因此也是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
(三)学生缺少独立思考,仓促进入合作讨论,或者合作不能充分展开,导致合作收效甚微
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刚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后,学生就马上聚在一起讨论、交流,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对问题了解不深,浮于表面。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想法,沉默不语;有的学生探讨脱离主题,好高骛远,天马行空。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不经意间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
(四)学优生担心合作学习会被学困生拖累,排斥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会组碍学业好的学生的发展”,“在合作学习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因帮助别人而花费自己的学习时间,影响自己的进步”——许多教育者有这样的担心,不少学生家长也提出这样的疑问“要你们老师干什么,让我的孩子教其他学生学习”,甚至有些学生也表现出重重顾虑。总之,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部分学优生不愿意参与合作讨论,担心合作学习会被本组的学困生拖后腿,因而排斥合作学习,使合作参与程度大打折扣。
(五)学优生在合作学习中居主宰地位,学困生则被边缘化
看看我们目前课堂上教师展开的合作学习,我们就会发现:合作学习小组中学优生发言积极、主动,一些思维较慢的学困生往往很少有发言的机会。学习小组在汇报展示合作学习成果时,也只是学优生的个人汇报,学困生只在旁边敲敲边鼓,跑个龙套什么的,好象这些活动与学困生无关。久而久之,学困生就会对合作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的学业失去了信心。当合作学习成为学优生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时结果便只能是优生更优、差生更差。这显然与合作学习的宗旨背道而驰了。
(六)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唯一的方式,排斥其他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场值得改革的飞跃,他摈弃了“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可是,并不是有了合作学习就不应该再有其他教学方式了。有的教师课堂上淡化知识性讲解,全力倾注于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怕讲了被人们误以为是“一言堂”。教学尺度把握不好,甚至谈“讲”色变,导致课堂教学杂乱无重、难点、活而无序。
二、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针对以上合作学习现状提出如下对策
(一)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加强转变教学思想,真正认识、理解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首先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理论,他顺应了人的发展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现价值的学习方式。
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都是当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人的参与协作能力,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全面发展。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学习行为发生质的变化,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让学生学会与人共处,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教师,应当作好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管理者和促进者。
(二)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必须明确每位成员的分工。比如在小组讨论时,分别指定协调员、记录员、发言人、主持者等,每位学生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独立完成任务,为小组做出应有的贡献。在不同学习任务中,角色可能轮流互换,这样既保证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分工明确,秩序井然,又能使个人的特长得以充分利用和彼此协调,并通过良性循环,使每位学生自身存在的能力弱项得到有效改善,最終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而
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三)把握时机引导合作,给予学生足够的合作时间
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于合作学习。简单的一目了然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需要精讲的内容老师必须精讲。合作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新情景,学生是不能独立解决的,但他们可以凭借以往知识的积累,通过个人思考,相互间本着“自主、自愿、自觉、自励”原则进行交流。因此要开张合作学习,教师必须要结合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惊醒,不能盲目滥用。要把握好时机,引导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时间根据内容来定长短,教师要深入其中参与讨论引导,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