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的磨课尝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1xiao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学定教,简言之就是要让教学从过去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转变为“学生需要学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想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这样做不仅是生本位的体现,更是教育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体现。
  [关键词]以学定教;磨课;图形;放缩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的内容,这一内容为比例知识的推出埋下了伏笔,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了解比例的含义。初次授课时,笔者感觉十分简单,但付诸教学实践时,笔者感觉与学生格格不入,难以沟通,无法产生思想共鸣。以下是笔者执教“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的经历与体会。

一、初次执教脱离学生


  【教学片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先呈现一张长方形图画(略小),并问后排的学生能否看清,谁有办法将其进行放大处理;然后请学生尝试将原图放大。先后请三位学生演示操作,得到三种情形:图1“变长,宽度不变”;图2“变宽,长度不变”;图3“将长度和宽度按同一比例拉伸”。教师问:“哪一张放大的图维持了图画原样?”学生仔细对照辨认后认为图3保持了原样。引出课题——探究图形放缩的规则。消隐照片,提取边框,引导学生研究放大的倍率,让学生对着边框思考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的长与宽的大小关系,原长与现长的比率为1∶2,原宽与现宽的比率也是1∶2。教师要求先将放大后的比数置于前项,学生回答比率为2∶1。教师引导学生转换表述方式,用分数和倍数表示,学生表述放大后的长为原长的2倍,宽是原宽的2倍。教师指引学生将长和宽合到一处说明,前后长和前后宽统称为对应边。教师引导小结,放大后与之前的对应边的比是2∶1时,就叫作把长方形按2∶1的比例放大了。(板书:放大后新图与原对应边的比是2∶1)。
  教师提问:“举例说明按3∶1扩放应如何操作。”学生回答:“长扩至3倍,宽也扩至3倍;用比例表述为:现长和原长的比例为3∶1,现宽与原宽的比例为3∶1;合为一句话,就是放大后对應边与原边的比是3∶1。”然后类推图形缩小的定义。教师顺势提出缩小概念。如果将图形按1∶2的比缩小,让学生说出1∶2的含义,学生回答缩小后的长与原长之比为1∶2,缩小后的宽与原宽之比为1∶2。教师仍要求学生将两个分句合为一个整句,学生合并句子后,表述为“缩小后的图形各边与原对应边的比例为
  1∶2”。教师要求学生画出将原图按1∶2比例缩小后的图形。学生画完之后,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图形改变后形状不变,然后启发学生辨析放大或缩小的比例形式的异同:比的前项表示变形后的图形的比数,比的后项表示原图的比数。教师小结并板书:图形放大或缩小,改变大小,但是不改变形状。

二、教学反思和改进初衷


  教学的每一步都是教师处心积虑,学生亦步亦趋,学生却越学越没劲,这样的课确实心累,课前的谈话导入,创设了一个实际问题“怎么扩大图画?”激发了学生短暂的兴趣。学生能调取生活经验,用电脑鼠标拖拽拉伸图画,学生的回答正好可以让教师查探学生的知识基础,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开局精彩,整节课却很失败。为什么学生的兴趣会越来越淡薄,积极性越来越低迷?课后,笔者访谈了几个学生了解情况,得到的答复是:老师讲的这些一看就知,说多了没意思。是啊,总是让学生反复咀嚼那几句话,乏味无趣。教学之前,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疑惑在哪里?这个拿捏不准,就设计不出科学合理的教案。于是课后笔者约谈了另一个班的学生,彻底摸清学生的原始经验积累情况。(1)部分学生认为几何中的放大与缩小等同于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对放大与缩小的认识存在偏差,他们心目中的放大只是面积上变大;(2)部分学生有过拉伸图画的电脑操作的经验,知道将图形缩放与拉伸的区别,知道将光标箭头定在图画角上,沿着对角线方向拉伸图画才不至于让图形走样;(3)有部分学生认为缩放就是面积的变化。如把一个图形放大2倍,对应面积大小随之也放大至2倍。即使学了本课,学生也不明白长与宽同时放大2倍但面积并未放大至两倍,只是图形的各边都一律放大2倍。基于以上现实学情,笔者改进了教学。

三、以学定教,按需设计


  导入部分不变,然后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一张略小的长方形图画,问后排的学生是否可以看清,如何扩大图片便于观察,请学生试图扩大图画。先后请三名学生尝试演示,得到三种结果:图1“长变大,宽不变”;图2“宽变大,长不变”;图3“把原图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教师问学生哪一张图看起来更美观,符合原样,学生指出是图3。教师问学生图3符合放大要求的理由,学生回答“主要是形状未变”,从而引出课题。
  新课部分,先显示数据,交流讨论放大的意思。教师让学生说出放大前后图形的联系。学生说:“放大后图形的长放大2倍,宽也放大2倍。”有的学生发现放大后图形的面积放大4倍。教师将放大后的图形的长和宽命名为对应边,提问:“对应边都放大2倍和面积放大为原来的4倍,是一回事吗?”提点学生回顾图1和图2。学生回答:“面积放大为原来的4倍,可以是长放大为原来的4倍,宽不变,也可以是长不变,宽放大为原来的4倍。”
  教师让学生用比例表示对应边的关系,学生认为放大后的长度与原长之比为2∶1,放大后的宽与原宽之比为2∶1。也可以反过来说,原长与现长的比是1∶2,原宽与现宽的比是1∶2,两个比值相等。让学生选择一种较好的说法,学生普遍认同现长比原长,因为比值为2,含有2倍数之意,不然,比值是[12],与放大的语义不符。教师板书“放大后比值为1∶2”。
  设计意图:用倍表示放大没问题,换用比表达也能懂,但为啥要将扩放后的长度比数作为前项,这是难点。这里教师没有进行“硬塞”,而是通过算出比值,使学生认识到把放大后的长度比数作为比例前项,比值大于1,与原有的倍数的说法更一致,更能令人接受。由倍表示到用比例表示,承前启后。
  教师让学生说出如果将原图按1∶2的比缩小,该怎么操作,学生回答:“长度和宽度都变为原来的[12],现长与原长的比是1∶2,现宽与原宽的比是1∶2,两个比值相等。”然后教师启示学生阐述怎样操作才能让图形变化后形状保持不变。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并板书:图形放大或缩小,保证对应边的比例相等,图形的形状就不会发生变化。
  改进后的教学比第一次教学更成功,这是因为以学定教的缘故。学生是有思想的,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身处地为学生设计好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仅包括知识基础,还包括经验、困惑、情感等。因此,教学必须依据学情设计。
  [ 参 考 文 献 ]
  [1] 周凌宇.以学定教的智慧,以生为本的精彩[J].小学教学研究,2018(29):94-96.
  [2] 沈阳.以学定教,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J].数学教学通讯,2018(25):57-58.
  [3] 余运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8(6):227.
  (责编 黄春香)
其他文献
[摘 要]“鸡兔同笼”问题之所以经典,不仅在于其对严密的逻辑推理提出要求,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方法,尤其体现了灵活创新的数学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施以问题导学,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思考解题方法,进而有效解决问题。  [关键词]鸡兔同笼;变通;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40-01  当今的课堂,在面对
“互联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此,我校致力于探索办学改革,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加强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培养工匠精神。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新型城镇化、“中国制造2025”等建设规划的实施,“互联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
乘法估算作为小学数学“数与计算”领域的重要内容,是新课程增添的教学内容之一。当前。由于对乘法估算教学认识的偏差。有的教师把乘法估算教学简单化为求积的近似值教学,大大束缚了估算教学的潜在功能,偏离了估算教学的初衷。那么,该怎样教学乘法估算呢?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自觉估算的习惯”这一目标,笔者认为乘法估算教学应达成“四会”的要求。下面结合人教版教材的教
[摘 要]综合实践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实践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實践和有趣的科学活动获得合作、观察、分析处理信息、推理论证结果等能力的大幅提升。  [关键词]小学教学;综合实践课;树叶中的比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0-0039-02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6-67
数学作为重点科目之一,学生必须扎实掌握其知识要领。但是在目前,我们却发现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表现得差强人意,例如缺乏兴趣、无法理解知识概念等等,以至于很多学生谈数色变。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数学知识枯燥乏味有关,一方面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本文是作者结合自身经验,针对本文要点展开进一步的论述。  挖掘生活元素,探索數学现象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发源地,在围绕生活角度打造数学课堂时,我们可以事先带领学生
[摘 要]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可是目前重定义轻理解、重形式轻本质的现象普遍存在。在“百分数意义”的概念教学的尝试中,从生活出发联系实际、从需要出发以人为本、从知识本质出发寻根究底,旨在说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要精读教材,抓住概念教学的根,让学生充分体会其价值,学会沟通联系,形成体系。  [关键词]数学概念 百分数 生活 需要 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汽车电子商务》课程,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资源,大多基于传统的《电子商务》课程来展开,与实际的汽车电子商务所面对的工作岗位需求存在着一定距离。在这个大力推行翻转课堂的时代,如何搭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资源是摆在我们每个高职教师面前的问题,本文将从三个维度就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进行探讨。  不少高校都在考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变革,但是,仅仅考虑翻转
[摘要]面向未来的数字化教学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人人都能获得自己需要的教育,人人都能在自主的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在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小小商店”传统课堂与数字化课堂两种教学设计的对比与反思的基础上,将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向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在活动中通过尝试应用iBook互动图书的辅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数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认识人民币;小小商店;
小学数学教材存在许多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学中,教师便常借助一些“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帮助。其中,“直观”手段的选择、出现时机与“直观”手段的“抽象化”策略便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下面我就以《认识面积》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在“直观”教学中的一些所得。  还原,让“实物直观”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痛点”  许多教师设定《认识面积》教学起点时常常直接从 “生活中面的大小”进行导入,理由是学生
近年来,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尽管国家实行了“就近入学”的“强制性”择校政策,也就是说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是禁止择校的。但在一些地方,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就读一所心目中的“好学校”,对于择校的热情始终不减并保持了不断升温的势头。那么什么样的家庭情况更赞成择校,而现实中又是哪些家庭在择校,本文以杭州市的初中和小学的家长为总体,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进行了实证调研。  样本与数据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