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亢美老师字词教学艺术赏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nayang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漯河是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作者东汉人许慎的故里,我校就是以许慎命名的许慎小学,“弘扬许慎精神,传承汉字文化”是我校的重要办学特色之一。为了加强专家的引领,2018年,我们专门聘请南宁师范大学教授、全国著名字理教学研究专家黄亢美老师在我校成立了“黃亢美字理教学工作室”。三年多来,在黄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校在汉字文化以及字理教学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拓展和提升,特别是黄老师多次的示范课和讲学使我校全体师生以及家长都受益良多。近期,我反复品味黄老师的一些经典课例,从中受到很多启发,特将我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有滋有味识“雷雨”
  《雷雨》这篇课文描写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情景。黄亢美老师的引题方式真是别具一格——
  师:(板书并齐读课题)见过雷雨吗?打雷的声音是怎样的?
  (教师让学生握拳捶桌模拟雷鸣,学生根据教师的手势时轻时重,时缓时急,一时间雷声阵阵,急缓交替。)
  师:这就是雷鸣。(出示“雷”的金文“”)这是古代金文的“雷”字,上面是“雨”,下面中间是闪电,四个“⊕”表示炸雷连续响起,后来笔画减省,四个炸雷“⊕”只留下一个,而且变成“田”形了。
  师:“雷”字本身就是由“雨”和“⊕”(雷)组成的,如果光打雷不下雨那就不叫“雷雨”了。雨声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让学生手捏一张纸,随着教师的手势时急时缓地摇晃,顿时“雨声”时而飒飒作响,时而淅淅沥沥。学生进入情境,兴致盎然。)
  师:又打雷又下雨才是真正的“雷雨”,下面男同学扮演“雷神”,女同学扮演“雨神”,注意观看老师的左右手势,来一场雷声鸣响、大雨滂沱的“雷雨”!
  (学生根据教师的手势演绎,顿时雷声雨声交加响起。)
  师:这就是“雷雨”。下雷雨时常常会伴有风,风一吹雨滴会是怎样的形状呢?
  (师板书表示雨滴的“”和“、”,让学生说说在风吹时雨滴的形态是垂直的还是斜形的。“雷”是本课要写的生字,教师即时要求学生书写“雷雨”两字,特别提示风吹雨斜,所以表示雨点的四个点要向右下斜。教师还要求写完后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同桌写的“雷雨”两字表示雨滴的四点是不是斜的,打雷下雨常伴有风哟!一会儿,就传来一些同学“他写的‘雷雨’没有‘风’”的话语声,听课的老师们也会心地笑了。)
  黄老师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把课题理解、汉字解析以及生字书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字词。而后在讲读后面描写下雨和雷声的句子时还设计了如下板书方式:
  黄老师采用这种字体大小渐变的板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这样的朗读指导真是形象直观,效果显著,体现出黄老师对教育教学的真心和用心!
  二、聚焦音义解“离离”
  一些汉字的字理古今不变,教学这些字进行字理解析自然是非常有效的。但由于汉字的演化和简化,一些字的形义变化太大,如果生搬硬套地讲字理反而会造成负干扰。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离离原上草”的“离离”一词十分抽象,“离”的字理多有歧说,与现代字义关系不密切,与表示草茂盛义更是相去甚远。怎样教学这些假借字才便于学生识记呢?黄老师下面的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师:“离离”读音lí lí,下面老师念几个表示颜色的字,你们听听哪个字的读音最接近“离离”。
  “红”——(学生摇头)
  “蓝”——(学生摇头)
  “紫”——(学生摇头)
  “绿”——(学生点头)
  师:是啊,读到“离离”就可以联想到近音词“绿绿”。
  师:(出示小草图片)我们再看这葱绿浓密的小草,草叶交叉,相互挨挤;再看“离”的字形,笔画多,不规整,一些笔画还相互交叉。看到“离”字的笔画让你联想到小草的什么样子?
  生:(有所悟)看到“离”字的笔画我仿佛看到小草叶子交叉,长得很茂密。
  师:读到“离离”的读音就联想到——
  生:小草绿绿的颜色。
  师:看到笔画交叉的“离”字就联想到——
  生:小草茂密的叶子。
  师:所以,“离离原上草”就是指原野上的草长得——
  生:绿绿的,又多又密。
  师:用一个两字词来说就是——
  生:茂盛。
  在这一环节中,黄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离”与近音字“绿”联想到草色,通过“离”的字形与茂密草叶的比照联想到草形,由此推想到“离离原上草”就是原野上的草长得非常茂盛。一个非常抽象的假借字却教得如此的生动形象。在讲解“野火烧不尽”的“尽”字时也是别具一格。“尽”的繁体为“盡”,古文字像手持刷把正在清洗一个空的器皿。现在的“尽”属于草书楷化的简化字,已经理据退化,毫无字理可言。黄老师在教“尽”字时先出示篆体的“”,讲解其字源后说道:“今天的简化字‘尽’可以怎样识记它呢?”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然后引导学生也可以这样识记:把“尽”倒过来成“”,灵活想象这是一个大开口的筐子,正把东西(゛)往里装呢;再把这装着东西的大筐子往下一倒便成“尽”,里面的东西就会怎样呢?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筐子里的东西就会全部掉完了”。就这样,学生形象地感知到“尽”就是“全部、完全”的意思,“野火烧不尽”就是野火烧不完。一个看似完全无解的“尽”字却被黄老师赋予其新的理据,而且演绎得如此浅显明白而又生动有趣。课后再与黄老师交流,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面对不少形义变化太大的演化字或简化字,教师在正解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地识记,但是,对这些演化字和简化字所说的“新字理”要特别注意形义结合,不要顾形失义或顾义丢形,这是字词教学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
  三、借助画面学“缤纷”
  黄老师在我校还执教了《台湾的蝴蝶谷》一课,这一课的教学亮点甚多,现选择下面一段字词教学与大家分享——   “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
  (生读句子,师出示重点词语“上下翻飞,五彩缤纷”。)
  师:“五彩缤纷”可以换成“五颜六色”吗?
  (生说法不一。师提示:能不能换首先要理解词义。引导学生将“五彩缤纷”先切分成“五彩”和“缤纷”,“五彩”指课文里多种色彩的蝴蝶,学生对此不难理解;问到“缤纷”一词大多学生就面露难色了。)
  师:“五彩”就是“五颜六色”的意思。那“缤纷”又是什么意思呢?根据词语的偏旁理解词语是一种好方法。“缤纷”是绞丝旁,那它与丝线、丝带等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缤纷”本义是指丝线类之物繁多杂乱的样子。段玉裁在其《说文解字注》中引用杨雄《羽猎赋》的用法,注解为“纷,旗流(旒)也”。为便于学生理解,黄老师采用这一说法,他出示了一张古代旗帜后缀的多条飘带(旗旒)随风飘舞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风吹时旗帜飘带上下翻卷飘动,由此感知到“缤纷”所具有的一种动态。随后黄老师抓取一些彩色纸屑并展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描绘就是“五颜六色”;紧接着黄老师把手上扬,彩色的纸屑纷纷扬扬地落下,此时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五彩缤纷”。)
  师:是啊!“缤纷”还具有一种动的感觉,简单说就是动态感。它与“五彩”组合起来就是——
  生:不但色彩多,而且还有一种动态感。
  师:这段话里有关于蝴蝶的动态描写吗?它们与“五彩缤纷”有怎样的联系?大家找出来。
  生1:蝴蝶“上下翻飞”,所以说“五彩缤纷”。如果不是“上下翻飞”,例如天气不好,蝴蝶都在树林里或草丛中静静地不动,就不能说“五彩缤纷”。
  生2:蝴蝶像在空中撒的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它们“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这么多不同色彩的蝴蝶在飞来飞去,所以说是“五彩缤纷”。
  师:说得好。现在我们再看看,课文中的“五彩缤纷”能用“五颜六色”替换吗?
  (两个学生先后发言,认为“五颜六色”只是表现色彩多,是不能替换色彩多而且还含有动态之美的“五彩缤纷”的。)
  这个教学片段,真实地呈现出了黄老师给我们讲的“合成词解析的方法和步骤”的基本流程:(1)语境引词——在阅读中引出“五彩缤纷”并提出相关问题;(2)分解语素——将“五彩缤纷”分解为“五彩”和“缤纷”并分別解析词义;(3)组合会意——将“五彩”与“缤纷”组合起来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4)返回语境——回到课文的语境理解“五彩缤纷”在文中的意思;(5)比较品
  味——对“五颜六色”和“五彩缤纷”进行比较取舍,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性。这样的词语解析方式,给我们随意无章的日常词语解析拓开了一条比较清晰的教学之路。
  四、析形索义辨“揠苗”
  2019年11月,应学校的要求,黄亢美老师在我校用二年级所有的学生在学校大礼堂上了《揠苗助长》一课,学生家长及老师也都现场观摩,这可真是一堂前所未有的“千人大课”!下面的这些教学片段更是颠覆了我们曾经的旧有思维。
  引出课文的句子: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师:为什么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说长高了“一大节”行吗?
  (学生众说纷纭,家长也在相互议论。黄老师先引出“节”字,引导学生理解从“艹”的字与植物有关,而后出示竹子、甘蔗等植物图片让学生观察,从而知道“节”与植物的枝节有关,而且节与节是紧密相连的。再出示“截”字,原写成“”,“戈”是一把锐利的兵器,在这里代指刀具,用它一劈砍,“雀”就会身首分离,断成两截了,所以“截”就有断开的意思。教师相机进行这样的演示:手中粉笔“啪”地落地断成“两jié”应是哪个“jié”呢?学生很快就能依据断开或相连的特征判断出应是“截”而非“节”。)
  师:“截”有断开的意思。这个种田人把禾苗拔高了“一大截”,说明禾苗还有一小截。要知道这一小截藏在哪儿,我们还得先看看“揠苗”的“揠”是什么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对“揠”字进行解析,“揠”是形声字,从手,匽声。“匽”也是个形声字,用“匚”表义,表示藏物于“匚”里,因此“匽”也兼表义。“揠”就是用手把藏匿在内里之物抽取出来。教师随后引出了我国古代训诂学著作《小尔雅》中的一段话:“拔心曰揠,拔根曰擢。”为了加强佐证,再引出了《广韵》的解析“揠,拔草心也”,可见连根拔起叫“擢”,把“草心”由里到外地拔出来就叫“揠”。每一株禾苗只有禾心才能长出稻穗,于是教师让学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到这个种田人心太急了,他见禾苗还没有抽穗,就一棵一棵地把禾心往上“揠”,这样禾苗虽然“长高了一大截”,还有一小截挨着根部在下面,水分营养却再也无法往上输送,那“一大截”能结稻穗的禾心当然就会枯死,结果自然就颗粒无收了。)
  学生学习到这里,对“揠苗助长”的本义算是完全弄清楚了,学生收获了新的知识,众多家长也感慨地说真是“老课获新知”,我们听课的老师更是感到自我研修路漫漫,要给学生一碗水,我们不但要有一桶水,更要有长流水才行啊!
  观赏上述教学片段,让我们真切地领略到了黄老师深厚的汉字文化底蕴和精妙灵活的字理教学特色。黄老师在对我们进行培训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课堂上的洒脱来自于信心,信心来自于底蕴。是呀,语文教师首先要有厚实的文化,才能用文化教文化。“万丈高楼平地起,人生聪明识字始”,鉴于当前不少语文教师汉字文化素养偏弱的状况,黄老师在全国多地讲学时都疾呼“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我们许慎小学对传承汉字文化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我们将继续追随全国字理教学专家黄亢美先生,在他的引领下,为弘扬汉字文化、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尽心竭力!
  (作者单位:河南漯河许慎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摘要 以传播学课程教学为例,阐述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优势,提出在课堂中有效应用案例教学法的策略。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传播学课程;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0)36-0053-02  Research on Applying Strategy of Case Study in Classroom: Take Communication T
摘 要 教育装备管理系统是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是实现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大批设备器材配备到学校,对教育技术装备日常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结合江西省装备管理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探索的经验,分析现状和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教育装备信息化;教育装备现代化;教育装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
摘  要 分组实验最好采用连续两课时的上课方式,分组实验中采用合作学习,分好组是关键。个别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必要时需要教师参于进来,把规律定量化,用公式或数字精致表达学生的想法。  关键词 分组实验;合作学习;打点计时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1-0123-02  1 引言  “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是高中物理必修Ⅰ
汉字学是专门研究汉字的性质和特点、汉字构形及形音义关系、汉字教学与应用等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相对科学地解析了所有的汉字,基本理清了各字间的系统关系。掌握汉字学对教师遵循汉字构形规律,系统地教学汉字,提高识字效率起着关键的作用。汉字学与汉字教学有着直接的紧密关系,但不争的事实是,绝大多数执教汉字的教师缺乏汉字学的相关知识,因而识字教学耗时多、费力大、收效低。  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关
近年来,手机作为一种时尚的通讯工具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宠儿”,“手机一族”成为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由手机引发的种种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如何对待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成为学校在信息时代下德育研究的新课题。  班主任无权也无法阻止学生拥有并合理享受手机这一高科技文明成果。大可不必把手机看做“洪水猛兽”,倒不如进行另类思考,只要班主任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手机反倒有可能成为进行思想教育的
汉字里有三对偏旁值得注意,它们或因形义同源而容易混淆,或因表义特殊而望文生义。理解和掌握它们,不仅错别字减少,识字效率提高,还能学到相关的汉字文化知识。这三对偏旁是“皿”与“血”、“纟”与“幺”、“弓”与“矢”。  一、“皿”与“血”  “皿”与“血”形近,“血”多一个短撇,两偏旁的字义和构字作用由此不同。  1.皿  甲骨文写作“■”,象形字,像一个带底座的大口容器。小篆写作“■”,隶书写作“■
硅是自然界中含量仅次于氧的元素,约占地壳质量的28%,远大于碳在地壳中的含量(0.03%)。而被誉为“工业味精”的有机硅是指含有Si-C键且至少有一个有机基是直接与硅原子相连的化合物,因其特殊的半无机半有机的分子结构而具有良好的耐温性、耐候性等,是发展尖端科技不可或缺的新型高分子化工材料,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建筑等多个领域。我国从“十一五”到“十三五”规划,在《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高新技
摘 要 “十二五”以来,教育信息化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各地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变革性影响,并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应用与融合。宁波市镇海区正在全力建设智慧城区建设,智慧教育则是智慧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是镇海区教育信息化“十二五”期间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促进镇海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实现镇海教育现代化有效抓手。  关键词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教育装备  中图
摘 要: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以此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建立保障措施、进行实践改革等举措,我校在计算机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我校计算机类实践创新教育仍有较大的改革空间。本文从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始终的课程体系、打造“双师—双创”型师资队伍、面向创新创
教师推荐  本文小作者先从外貌介绍自己,读者很容易从字里行间看到一个皮肤黝黑、胖乎乎的爱笑的小男孩。“自画像”不仅仅是介绍自己的外貌,就像孔夫子说的那样,“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是他的内在更能反映出他的个性和素养。小男孩个性开朗活泼,大大咧咧的他因为无话不说而得到了教训,又因为对书的偏爱险些让鱼刺卡在喉咙里。拥有多面且褒贬不一的个性才是丰满的真实人物,所以本文不失为一篇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