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y0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急剧转型,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社会教学需要。而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教学会使得课堂教学枯燥无味,严重影响到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大大削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而教师必须积极主动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案例教学法的合理应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实践与课堂理论知识结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合理的案例情境
  合理的教学案例情境是案例教学法的重中之重,是案例教學法实现其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案例情境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在了解学生日常生活的基础上,主动挖掘课本教材与生活资源的结合点,将其展示于课堂,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案例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表达对案例的观点看法。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情境创设必须逼真、赋予情感、有影像感。案例情境逼真可以使得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之中,在情境中赋予情感使得学生可以体会到文本中情感所致,有影像感是要求情境设立必须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
  例如,在教授《望庐山瀑布》一古诗时,结合学生年龄段较小的特征,而古诗仅仅几十个字的晦涩难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庐山瀑布的短片或者图片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再比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资料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及具体内容,而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圆明园盛况与劫难,使得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和课堂学习中明白民族复兴的意义。
  二、运用充实的案例文本
  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好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而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知识体系的建立,发掘知识间的关联,使得学生可以根据案例文本内容及场景理解学习课文,感受文本的感情思路。同时,鉴于小学生年龄教学、语言理解能力有限,一些抽象词语成为教学难点,教师应将抽象案例转化成易于理解的具体形象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案例文本内容。再者,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帮助学生解决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生活问题,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行为进行鼓励,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师生互动得到结论,以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比如,针对晦涩难懂的词语“军国主义”,这种抽象的词语小学生难以理解,教师直白地告诉学生其字面意思,学生也难以理解词语的具体内涵,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日军侵华短视频或者影片集,使得学生将其幻灯片与日常自己观看过的电影和课外书相结合,强化学生日常积累的记忆,接着再为学生解释词语的具体含义,使得学生在案例中认识词语内涵。再比如针对一些成语“刻舟求剑”、“对牛弹琴”等,可以借助一些漫画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小学生,使得学生从字面意思理解入手,详细认识到其深刻意义。
  三、开展详细的案例分析
  案例教学法中“案例”二字尤为重要,实现教学效果就在于案例的选择必须具备深入分析的条件。因此精心选择教学案例并深入分析是案例教学法实现的核心要义。第一,在分析教学案例时,教师精确定位自身,引导学生尽快融入情境,在案例情境中掌握案例阐述的实际情况。第二,教师应事先研读案例,注意案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第三,教师应将问题进行分类,基础性的问题由其带领学生仔细琢磨和讨论,并解决问题,做好归纳总结,而即时性的问题,就要在解决基础性问题的前提下进行综合处理,结合现有的知识理论及案例背景,提出综合性的解决办法。
  比如,在教授《林海》一课文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林海照片做成幻灯片,将课文中的教学重点划出来,结合实际案例,由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在其探索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在旁作为引导者,使得学生可以得到与案例贴近的分析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学生答案的点评和补充,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借助案例教学法,这样不单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能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必须重视设立合理的案例情境、采取合适的案例文本、案例分析深入,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自主研究、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
  董芳,山东淄博市张店区傅家实验小学教师。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的定位,不仅关系到教师教什么的问题,而且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走势和教师教学策略的运用。如果不能准确对课文的教学进行定位,而仅仅从教参找定位,从经验找定位,从名人名家的教法中找定位,往往会忽视学生对课文的认知水平与文本的特点这些重要因素。正因为这样,致使许多课文教学的定位出现偏差,甚至是错误的。  下面,笔者就某市市级名师王老师和某重点中学教学骨干邓老师执教《雨霖铃·寒蝉凄切》两篇同题课例来谈谈
期刊
英国诗人雪莱说过:“想象是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低年级学生的想
巴西球星罗马里奥是世界上“退役”和“复出”次数最多的足球运动员。2004年,38岁的罗马里奥宣布退役。2005年4月,罗马里奥为巴西队踢了一场国家队告别赛,然后突然宣布复出,宣称
谈及修辞,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格。其实,修辞格只是众多修辞方式中最典型、最艺术性的一种,绝不是修辞的全部。那么什么是修辞呢?中国古代有一首诗叫《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据说这是我国最古的诗,就内容而言,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削根竹子,做一把弯弓,捡起石子儿,去打奔跑的野兽。从这几句简单的诗句里,可以看出作者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不但讲究用词的准确,而且在句子的结
品词析句作为阅读过程中钻研文本之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策略,也就成了阅读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品词析句这一策略,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  一、在文本形式优美处品析  编入语文教材的范文,都是经由经验丰富的专家名师反复琢磨反复比较而精心遴选出来的,它们是语言文字的精品,是言语“佳酿”。所以,品词析句自然应该将“语言美”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
主题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载体与灵魂,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好的主题,教学活动之间就会缺乏联系,就会失去方向。主题情境的设计,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内需”,而不是教师的强行灌输,需要教师能巧妙地抓住这一内需,诱导引发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行为,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实施主题情境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呢?  一、依托教材,创设主题情境  在学习《春天来了》时,
期刊
今年教六年级。学期初,接到教导处安排,要上一节教研活动课。我准备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原因有二:我没有听其他老师上过这篇课文,可能对此课还没有磨“透”,应该是一种挑战;潜意识里觉得,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心中都有一种英雄情结,应该非常喜欢这一课,他们对鲁滨逊这个人物也不陌生。那么在课堂中,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与人物对话,品味人物精神,习得表达方法,是我需要认真揣摩的问题。  一、品悟一种精
1989年,素有世界第一交响乐团之称的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突然逝世。在这种突发状况下,柏林爱乐乐团决定聘请英国著名指挥家西蒙·拉特尔担任首席指挥。面对
笔者近些年来比较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直实施“让学课堂”。“让学”一词为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提,他认为“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即所谓学“学”,这样的课堂称之为“让学课堂”。在语文阅读教学上,“让学”目标主要依托精准批注来达成。《黄山奇松》的教学就能很好地阐释“让学”观点。  一、“让学”的教学思路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教学要
期刊
在阅读教学中,我常从文本中提取一组或多组词串,或者围绕文本中的某一个中心把词语“串”起来,构建成一组词串,以“词串式”阅读教学方式引领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角色体验等,在脑海中体验一个个优美的情景、一个个温馨的画面,在耳畔感受“词串”的鲜明节奏所带来的音乐美,从而促进阅读、理解、感悟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悟性和灵性,使阅读教学变得轻松而有效。  一、巧用词串,提升概括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