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与阅读教学“互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ck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元智能理论自问世以来,在日本、韩国、法国等教育界引起很大反响。仅在美国,就有100多所学校成为多元智能实验学校,有1000多所学校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改革。而我国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实验、应用也逐渐增多。万紫千红总是春。充分研读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课阅读教学“互动”,会使课堂教学鲜活、生动、快乐起来。
  
  一.导入飞扬 激发兴趣
  
  一个好的导入灵动光鲜,吸引学生,是打开学生求知欲望的钥匙,是架起教学目标认知与感知领域的桥梁,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感知能力大增,让景与事、人与物、情与感流淌进学生心扉,产生切实的共鸣,让学生丰富的想象跨越时空,受到情感、知识、智力熏陶。导入环节采用的方法很多:语言渲染法、音乐渲染法、欣赏图画法、诱导想象法、情境表演法、反思悖逆法。如《藤野先生》,教师可以预设“日本人”这个概念,学生肯定会想到形形色色的日本人,教师抓住某一个有趣点或偏激点,导入教学之后,可以深层理解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人格极其准确的把握表现。吉尔伯特曾说:“课堂,没有美的开头,怎么有美的过程?”
  
  二.积累字词 有趣多样
  
  认知、积累字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课堂以检查、反馈为主。认知字词时,借助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认知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识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常采用的方法有:展示法、情境表演法、音乐渲染法、小组合作法、语言渲染法、文字比较法、朗读法等。亦可借助多媒体,设计流光溢彩的图片,让字词象动画片一样,形象记忆,举一反三。《送东阳马生序》中,有不少字词,词义今天发生变异不用了,而有些则依旧使用的频率较高。通过字词学习积累后,还可以体会到宋濂文笔的一个特色:构词造句奇准。日本一些比较鲜活的课堂字词教学,其实就是教师组织、协调、指导,或者疏导,学生自己在寻找、查阅、学习。他们
  的考试依然开放,学生自己搜索、查找、比较。
  
  三.整体感知 理清文脉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我们通常会借助多元智能理论,采用语言渲染法、想象法、图画再现法、朗读法、反思法、小组合作法、文字补白法等,来达到感知课文梗概的目的。纪伯伦《组歌》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读了课文,现在请大家想一想:课文中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有的说“大海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说“雨丝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紧接提问:“其他同学也这样认为吗?看来,雨,海,给大多数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些可以解答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随机解决。对学生提出的“汲取”的意思,教师随机板书,“‘我和海浪是一对情人’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将通过读书进一步学习印象深刻的内容,并解决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采用反思法、对话法等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并把学生印象深刻的内容及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梳理出来,理清课文脉络。
  
  四.把握重点 情感品读
  
  把握住文章的文眼,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心灵呼唤的同声,体味到文章或激昂悲壮、或凄凉深沉、或清新明快的丰富情感。因为学生身上所具有的强势智能不同,所以可以借助各种方法,或者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在个性化的阅读与多元感悟中完成对文本的探索,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文眼,并做到有重点地感受、品读。圆明园遗址已经雕塑了雨果铜像。教学《就英法联军入侵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先谈到圆明园的风景名胜,先让孩子们自由选择一处说说感受,有的孩子说,“蓬莱瑶台”在云端里若隐若现,仿佛人间仙境!有的孩子说,“平湖秋月”在夜晚的灯光映衬下感觉很朦胧,住在那里一定会做美梦。还有的说,“雷峰夕照”中的雷峰塔真高,直冲晚霞,真壮观啊。当孩子们还沉浸在对圆明园忘情的描述中时,老师拿出雨果写的文章,让孩子们深情朗诵法国作家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徐爱元,教师,现居甘肃武威。
其他文献
新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仅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还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分注重“知识与能力”的作法,要体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在三维目标的落实当中,搞好“情感”引导教学尤为重要。那么,语文教学要如何才能恰当地体现和落实“情感”因素呢?    一.在文本的
教学细节,就是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末之处、关键之点,是教师无意中反映出来的的行为,有时,却会成为教学的闪光点,学生思维的开启点,教学难点的破解点,素质培养的落脚点。  教学细节如此重要,可因为它的细小,却经常被人忽视,给许多课堂带来不足与缺憾。下面摘录几个教学行为的片段:  片段一:面带愠色或面无表情地进入课堂  这样的教师进入教室,或是将教案、课本随意地丢在讲桌上,或是重重地砸在上面,这样的表
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情”与“美”,是对美文美篇的情感熏陶和审美体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把学生带入一个有血有肉的情感空间,领略作品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达到大语文的教学目的。     一.领略作家情感,拓宽学生感性思维空间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是作家们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是他们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作品的
李朝威《柳毅传》中的钱塘君是一个刚肠激烈、嫉恶如仇、勇猛无畏的人神合一的形象。这一形象是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出场艺术中逐步走向丰满,走向完整的。  作者的高明就在于一开始并没有让钱塘君正面出场,而是采用曲笔,通过洞庭龙君的口初步塑造出一个刚肠义骨,勇猛无畏的形象。当小龙女的婚姻悲剧传布全宫的时候,宫中皆恸哭。洞庭龙君谓左右曰:“疾告宫中,无使有声,恐钱塘所知。”毅曰:“钱塘何人也?何故不使知?”洞庭
寒假的每一天,在我,时间似乎被浓缩了三分之一。因为早晨睁开眼睛跟这个世界说“你好”的时间,连我自己都不好意思启齿。看起来,我平常的失眠纯属工作效应。本质上,我该是条挺爱睡觉的小懒蛇呢!  似乎约定好了似的,老天在寒假开始的那天起就摆起了臭脸,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嫉妒。天阴冷着,小雨滴答滴答,偶尔打了伞,走在熟悉而又陌生的街,感受年关将近时节日的气氛在街头慢慢浓郁的气息。偶尔会没心没肺地看看来来往往形形
读过鲁迅小说《故乡》的人,我想是很难忘记中年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闰土这个艺术形象获得成功,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成功的场面描写,功不可没。  “场面”这个词是从戏剧中借用来的。一个场面,就是一个空间内,景物不变的一段时间里人物活动的情况。场面描写,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对以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所作的具体描写。它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活动,写人物相互间的关系,是以人物为中心
快乐乃生命之本。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读书、作文是多数学生苦恼之事,如何让学生们勤于读书、乐于作文,一直是教师们广为探讨的问题。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语文教学心理的研究表明,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后者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可以互相沟通的。阅读是写作的前提
我们身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太阳底下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对作家们而言,创作素材的获取渠道多样化了,同时也存在写作的深广度难以取得突破的事实,多年的经验写作容易走到一个瓶颈期。但在范小青身上,你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她的文字明白如话,夹杂着许多“闲笔”,有时甚至怀疑是不是在读一篇散文,但妙处就在于她总能用一件生活中极其常见的东西,比如账本、月饼、蜜蜂、名片等等,牵引出整个故事的进程,让读者隐约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文本解读中的语言品析是对课文的词句、段落、篇章等进行分析,是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语言品析在把握词语意蕴、感悟情感主旨、领会写作手法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品析语言,从字里行间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有效激活了课堂。   
学生普遍缺乏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其根源在于,教学中,过于注重对知识的接收而忽视对知识的转化;过于注重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学生个体内在潜能的开发;过于注重传统理论知识的建立而忽视实践活动的参与;过于注重思维的敏捷性而忽视思维的深刻性。由于传统教学强调掌握知识的系统性,重继承、模仿而缺乏对新知识进行质疑和批判、继承的能力,因而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多数并不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应当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