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遗传重要性的认识是过去20年行为科学中最具戏剧性的变化之一……人们开始转向一种更平衡的观点,认识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一样重要。这种转变是因为有关遗传的研究项目和出版物的数量增加造成的。其具体标志是,在1992年的年会上,美国心理学会把遗传确定为最能代表心理学未来发展的主题之一。
■研究结果表明:智力测验分数的遗传力为52%,也就是说,遗传基因可以解释人的智力测验成绩差异的52%。它的意义可以这样理解:人的智力,大约有一半由遗传决定,另外的一半由环境决定。这里所说的一半,是平均值的意思,具体到某个人可能情况不一样,对有些人来讲,遗传起的作用更大,对另一些人来讲,环境起的作用可能更大。
一、教育与遗传:谁更重要?
20多年前,我曾经在太原市的几所初中做一项持续3年的实验,目的是想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来提高他们的成绩。我当时的想法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可能是影响其学习成绩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假如能够通过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形成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并因而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那么,所有学生的成绩都能达到优秀。
我持这种看法的一个原因,是受到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影响。他提出的影响世界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在全体学生中,大约只有5%的人因为天生的原因不能学好功课,例如天生缺乏正常空间知觉的儿童很难学好数学和物理,天生辨音能力差的儿童很难学好音乐,等等。其余95%的学生,只要教师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其成绩都能达到优秀。布卢姆曾经在芝加哥的一所中学做过3年实验,结果,学生中成绩优秀的比率达到80%,而通常情况下这个比率只有30%左右。
布卢姆的理论曾经在美国和其他很多国家风靡一时,上世纪70~80年代,美国中小学教师中参加“布卢姆理论研究网络”的人数高达90万,韩国和印尼等国甚至由教育部出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推荐这一理论。
在实验小组会议上,当我把这些想法说给大家听的时候,我的慷慨陈词得到了担任实验班班主任的几位年轻教师的赞同。但是,有几十年教龄、当时担任实验学校教导主任的张老师却没表态。我问他:“您同意我的想法吗?”他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只是笑着说:“这个问题以后再讨论吧。”我揣测,他肯定是有自己的看法,只是感受到我们一个个正“雄心勃勃”,不好当面讲出来而已。
后来,我们的实验还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验班的中考成绩比控制班高出了不少,升入重点中学的比例大大高于控制班。这使我坚定了“教育和环境胜过遗传”的理念。
这件事过去20多年了,今天重提此话题,是因为如今在布卢姆的故乡——美国,中小学教师已经不再相信“环境和教育重于天性”这样的理念,布卢姆的教学思想也不再被人们奉为金科玉律,人们的理论倾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之所以出现这种转变,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开始注意到,过去多年过分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是不正确的,正如美国行为遗传学家普洛明等人1993年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的那样:“对遗传重要性的认识是过去20年行为科学中最具戏剧性的变化之一。70年前,华生的行为主义把心理学对遗传的萌芽状态的兴趣扼杀了。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一直认为环境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但此后出现了一个转折,人们开始转向一种更平衡的观点,认识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一样重要。这种转变是因为有关遗传的研究项目和出版物的数量增加造成的。其具体标志是,在1992年的年会上,美国心理学会把遗传确定为最能代表心理学未来发展的主题之一。”
二、遗传能解释多少智力?
心理学是这样给智力下定义的:智力是有目的地行动、理性地思维和有效地应对环境的整体能力,它包括推理、问题解决、获得知识和记忆以及对环境的适应。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智力体现为注意认识对象的能力、存贮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和我们的遗传基因有没有关系?如果有,那么遗传基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的智力呢?
行为遗传学家找到了两种途径来考察这些问题,一个途径是双生子研究,另一个途径是收养儿研究。
双生子有两种,一种是同卵双生子——一对双生子来自同一个受精卵,他们的基因完全相同,在生物学意义上,他们就是同一个人;另一种是异卵双生子,他们是由两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他们的基因大约有一半相同。如果遗传对智力起作用,那么,在行为上,比如智力测验的结果,同卵双生子就应该比异卵双生子更相像;如果两类双生子在智力测验方面没有什么差别,就说明基因对智力不起作用。
怎样知道两类双生子之间的相似程度呢?这里必须提到一个统计学概念,即相关系数r。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个班有50名学生,要想知道这50名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和物理考试成绩之间关系大不大,可以用一个公式计算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物理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如果这个系数接近1,就说明数学成绩与物理成绩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数学成绩好的学生,物理成绩也肯定比较好——这种情况称为正相关。如果这个系数接近0,就说明数学成绩跟物理成绩没有任何关系——这种情况称为0相关。如果这个系数接近-1,则说明数学成绩越好,物理成绩就越差——这种情况称为负相关。
教育测量学研究证明,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物理成绩之间的相关值在0.8以上,这是很高的正相关。而语文成绩和物理成绩之间的相关值只有0.3左右,说明二者之间的相关较低。
最近十几年来,行为遗传学家对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1万多对双生子所进行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智力测验的分数相关值平均为0.86,而异卵双生子之间智力测验分数的相关值平均为0.60,这首先回答了,人的智力肯定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
那么,这种影响有多大呢?这里必须再提到一个概念,即遗传力,它是一个从0到100之间的值。遗传力所说明的是,如果人与人之间智力有差异,这种差异有百分之多少可以由遗传基因来解释。
计算遗传力大小的一个简便算法是:
H(遗传力)=2×(r同卵双生子-r异卵双生子)
把前面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智力测验的相关值代入公式,即可得出,智力测验分数的遗传力为52%,也就是说,遗传基因可以解释人与人之间智力测验成绩差异的52%。
智力的遗传力是从大量的群体统计得出来的,而不是从某个个人身上得出来的。但是它的意义可以这样理解:人的智力,大约有一半由遗传决定,另外的一半由环境决定。这里所说的一半,是平均值的意思,具体到某个人可能情况不一样,对有些人来讲,遗传起的作用更大,对另一些人来讲,环境起的作用可能更大。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基因对智力影响很大,那到底是什么基因决定了人的智力呢?很遗憾,现在我们还不了解具体是什么基因决定了人的记忆力、空间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是智力的最简单成分,如视觉能力,也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而不是像色盲、亨廷顿氏舞蹈症、老年痴呆那样,仅仅由一个基因决定。在动物身上进行的最新遗传学研究发现,记忆力可能和两个基因有关,但记忆并不仅仅和这两个基因有关。
三、教育随着年龄越来越重要吗?
一个人从出生长到成人,他的智力受到遗传的影响是越来越小,还是越来越大,抑或这种影响一直保持恒定?
我们可能会认为,小时候遗传起的作用比较大,随着年龄增长,遗传所起的作用应该越来越小。我们这样想的根据是,随着年龄增长,人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越来越多,如上学、事故、生病、参加工作等,也就是说,由于人经历的环境越来越复杂,所以人的行为受环境的影响程度就越来越大,遗传力必然随着年龄逐渐减弱。
■研究结果表明:智力测验分数的遗传力为52%,也就是说,遗传基因可以解释人的智力测验成绩差异的52%。它的意义可以这样理解:人的智力,大约有一半由遗传决定,另外的一半由环境决定。这里所说的一半,是平均值的意思,具体到某个人可能情况不一样,对有些人来讲,遗传起的作用更大,对另一些人来讲,环境起的作用可能更大。
一、教育与遗传:谁更重要?
20多年前,我曾经在太原市的几所初中做一项持续3年的实验,目的是想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来提高他们的成绩。我当时的想法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可能是影响其学习成绩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假如能够通过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形成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并因而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那么,所有学生的成绩都能达到优秀。
我持这种看法的一个原因,是受到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影响。他提出的影响世界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在全体学生中,大约只有5%的人因为天生的原因不能学好功课,例如天生缺乏正常空间知觉的儿童很难学好数学和物理,天生辨音能力差的儿童很难学好音乐,等等。其余95%的学生,只要教师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其成绩都能达到优秀。布卢姆曾经在芝加哥的一所中学做过3年实验,结果,学生中成绩优秀的比率达到80%,而通常情况下这个比率只有30%左右。
布卢姆的理论曾经在美国和其他很多国家风靡一时,上世纪70~80年代,美国中小学教师中参加“布卢姆理论研究网络”的人数高达90万,韩国和印尼等国甚至由教育部出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推荐这一理论。
在实验小组会议上,当我把这些想法说给大家听的时候,我的慷慨陈词得到了担任实验班班主任的几位年轻教师的赞同。但是,有几十年教龄、当时担任实验学校教导主任的张老师却没表态。我问他:“您同意我的想法吗?”他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只是笑着说:“这个问题以后再讨论吧。”我揣测,他肯定是有自己的看法,只是感受到我们一个个正“雄心勃勃”,不好当面讲出来而已。
后来,我们的实验还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验班的中考成绩比控制班高出了不少,升入重点中学的比例大大高于控制班。这使我坚定了“教育和环境胜过遗传”的理念。
这件事过去20多年了,今天重提此话题,是因为如今在布卢姆的故乡——美国,中小学教师已经不再相信“环境和教育重于天性”这样的理念,布卢姆的教学思想也不再被人们奉为金科玉律,人们的理论倾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之所以出现这种转变,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开始注意到,过去多年过分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是不正确的,正如美国行为遗传学家普洛明等人1993年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的那样:“对遗传重要性的认识是过去20年行为科学中最具戏剧性的变化之一。70年前,华生的行为主义把心理学对遗传的萌芽状态的兴趣扼杀了。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一直认为环境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但此后出现了一个转折,人们开始转向一种更平衡的观点,认识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一样重要。这种转变是因为有关遗传的研究项目和出版物的数量增加造成的。其具体标志是,在1992年的年会上,美国心理学会把遗传确定为最能代表心理学未来发展的主题之一。”
二、遗传能解释多少智力?
心理学是这样给智力下定义的:智力是有目的地行动、理性地思维和有效地应对环境的整体能力,它包括推理、问题解决、获得知识和记忆以及对环境的适应。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智力体现为注意认识对象的能力、存贮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和我们的遗传基因有没有关系?如果有,那么遗传基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的智力呢?
行为遗传学家找到了两种途径来考察这些问题,一个途径是双生子研究,另一个途径是收养儿研究。
双生子有两种,一种是同卵双生子——一对双生子来自同一个受精卵,他们的基因完全相同,在生物学意义上,他们就是同一个人;另一种是异卵双生子,他们是由两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他们的基因大约有一半相同。如果遗传对智力起作用,那么,在行为上,比如智力测验的结果,同卵双生子就应该比异卵双生子更相像;如果两类双生子在智力测验方面没有什么差别,就说明基因对智力不起作用。
怎样知道两类双生子之间的相似程度呢?这里必须提到一个统计学概念,即相关系数r。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个班有50名学生,要想知道这50名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和物理考试成绩之间关系大不大,可以用一个公式计算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物理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如果这个系数接近1,就说明数学成绩与物理成绩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数学成绩好的学生,物理成绩也肯定比较好——这种情况称为正相关。如果这个系数接近0,就说明数学成绩跟物理成绩没有任何关系——这种情况称为0相关。如果这个系数接近-1,则说明数学成绩越好,物理成绩就越差——这种情况称为负相关。
教育测量学研究证明,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物理成绩之间的相关值在0.8以上,这是很高的正相关。而语文成绩和物理成绩之间的相关值只有0.3左右,说明二者之间的相关较低。
最近十几年来,行为遗传学家对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1万多对双生子所进行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智力测验的分数相关值平均为0.86,而异卵双生子之间智力测验分数的相关值平均为0.60,这首先回答了,人的智力肯定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
那么,这种影响有多大呢?这里必须再提到一个概念,即遗传力,它是一个从0到100之间的值。遗传力所说明的是,如果人与人之间智力有差异,这种差异有百分之多少可以由遗传基因来解释。
计算遗传力大小的一个简便算法是:
H(遗传力)=2×(r同卵双生子-r异卵双生子)
把前面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智力测验的相关值代入公式,即可得出,智力测验分数的遗传力为52%,也就是说,遗传基因可以解释人与人之间智力测验成绩差异的52%。
智力的遗传力是从大量的群体统计得出来的,而不是从某个个人身上得出来的。但是它的意义可以这样理解:人的智力,大约有一半由遗传决定,另外的一半由环境决定。这里所说的一半,是平均值的意思,具体到某个人可能情况不一样,对有些人来讲,遗传起的作用更大,对另一些人来讲,环境起的作用可能更大。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基因对智力影响很大,那到底是什么基因决定了人的智力呢?很遗憾,现在我们还不了解具体是什么基因决定了人的记忆力、空间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是智力的最简单成分,如视觉能力,也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而不是像色盲、亨廷顿氏舞蹈症、老年痴呆那样,仅仅由一个基因决定。在动物身上进行的最新遗传学研究发现,记忆力可能和两个基因有关,但记忆并不仅仅和这两个基因有关。
三、教育随着年龄越来越重要吗?
一个人从出生长到成人,他的智力受到遗传的影响是越来越小,还是越来越大,抑或这种影响一直保持恒定?
我们可能会认为,小时候遗传起的作用比较大,随着年龄增长,遗传所起的作用应该越来越小。我们这样想的根据是,随着年龄增长,人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越来越多,如上学、事故、生病、参加工作等,也就是说,由于人经历的环境越来越复杂,所以人的行为受环境的影响程度就越来越大,遗传力必然随着年龄逐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