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遗传、环境和教育的新平衡观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遗传重要性的认识是过去20年行为科学中最具戏剧性的变化之一……人们开始转向一种更平衡的观点,认识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一样重要。这种转变是因为有关遗传的研究项目和出版物的数量增加造成的。其具体标志是,在1992年的年会上,美国心理学会把遗传确定为最能代表心理学未来发展的主题之一。
  ■研究结果表明:智力测验分数的遗传力为52%,也就是说,遗传基因可以解释人的智力测验成绩差异的52%。它的意义可以这样理解:人的智力,大约有一半由遗传决定,另外的一半由环境决定。这里所说的一半,是平均值的意思,具体到某个人可能情况不一样,对有些人来讲,遗传起的作用更大,对另一些人来讲,环境起的作用可能更大。
  
  一、教育与遗传:谁更重要?
  
  20多年前,我曾经在太原市的几所初中做一项持续3年的实验,目的是想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来提高他们的成绩。我当时的想法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可能是影响其学习成绩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假如能够通过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形成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并因而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那么,所有学生的成绩都能达到优秀。
  我持这种看法的一个原因,是受到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影响。他提出的影响世界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在全体学生中,大约只有5%的人因为天生的原因不能学好功课,例如天生缺乏正常空间知觉的儿童很难学好数学和物理,天生辨音能力差的儿童很难学好音乐,等等。其余95%的学生,只要教师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其成绩都能达到优秀。布卢姆曾经在芝加哥的一所中学做过3年实验,结果,学生中成绩优秀的比率达到80%,而通常情况下这个比率只有30%左右。
  布卢姆的理论曾经在美国和其他很多国家风靡一时,上世纪70~80年代,美国中小学教师中参加“布卢姆理论研究网络”的人数高达90万,韩国和印尼等国甚至由教育部出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推荐这一理论。
  在实验小组会议上,当我把这些想法说给大家听的时候,我的慷慨陈词得到了担任实验班班主任的几位年轻教师的赞同。但是,有几十年教龄、当时担任实验学校教导主任的张老师却没表态。我问他:“您同意我的想法吗?”他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只是笑着说:“这个问题以后再讨论吧。”我揣测,他肯定是有自己的看法,只是感受到我们一个个正“雄心勃勃”,不好当面讲出来而已。
  后来,我们的实验还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验班的中考成绩比控制班高出了不少,升入重点中学的比例大大高于控制班。这使我坚定了“教育和环境胜过遗传”的理念。
  这件事过去20多年了,今天重提此话题,是因为如今在布卢姆的故乡——美国,中小学教师已经不再相信“环境和教育重于天性”这样的理念,布卢姆的教学思想也不再被人们奉为金科玉律,人们的理论倾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之所以出现这种转变,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开始注意到,过去多年过分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是不正确的,正如美国行为遗传学家普洛明等人1993年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的那样:“对遗传重要性的认识是过去20年行为科学中最具戏剧性的变化之一。70年前,华生的行为主义把心理学对遗传的萌芽状态的兴趣扼杀了。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一直认为环境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但此后出现了一个转折,人们开始转向一种更平衡的观点,认识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一样重要。这种转变是因为有关遗传的研究项目和出版物的数量增加造成的。其具体标志是,在1992年的年会上,美国心理学会把遗传确定为最能代表心理学未来发展的主题之一。”
  
  二、遗传能解释多少智力?
  
  心理学是这样给智力下定义的:智力是有目的地行动、理性地思维和有效地应对环境的整体能力,它包括推理、问题解决、获得知识和记忆以及对环境的适应。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智力体现为注意认识对象的能力、存贮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和我们的遗传基因有没有关系?如果有,那么遗传基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的智力呢?
  行为遗传学家找到了两种途径来考察这些问题,一个途径是双生子研究,另一个途径是收养儿研究。
  双生子有两种,一种是同卵双生子——一对双生子来自同一个受精卵,他们的基因完全相同,在生物学意义上,他们就是同一个人;另一种是异卵双生子,他们是由两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他们的基因大约有一半相同。如果遗传对智力起作用,那么,在行为上,比如智力测验的结果,同卵双生子就应该比异卵双生子更相像;如果两类双生子在智力测验方面没有什么差别,就说明基因对智力不起作用。
  怎样知道两类双生子之间的相似程度呢?这里必须提到一个统计学概念,即相关系数r。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个班有50名学生,要想知道这50名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和物理考试成绩之间关系大不大,可以用一个公式计算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物理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如果这个系数接近1,就说明数学成绩与物理成绩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数学成绩好的学生,物理成绩也肯定比较好——这种情况称为正相关。如果这个系数接近0,就说明数学成绩跟物理成绩没有任何关系——这种情况称为0相关。如果这个系数接近-1,则说明数学成绩越好,物理成绩就越差——这种情况称为负相关。
  教育测量学研究证明,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物理成绩之间的相关值在0.8以上,这是很高的正相关。而语文成绩和物理成绩之间的相关值只有0.3左右,说明二者之间的相关较低。
  最近十几年来,行为遗传学家对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1万多对双生子所进行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智力测验的分数相关值平均为0.86,而异卵双生子之间智力测验分数的相关值平均为0.60,这首先回答了,人的智力肯定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
  那么,这种影响有多大呢?这里必须再提到一个概念,即遗传力,它是一个从0到100之间的值。遗传力所说明的是,如果人与人之间智力有差异,这种差异有百分之多少可以由遗传基因来解释。
  计算遗传力大小的一个简便算法是:
  H(遗传力)=2×(r同卵双生子-r异卵双生子)
  把前面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智力测验的相关值代入公式,即可得出,智力测验分数的遗传力为52%,也就是说,遗传基因可以解释人与人之间智力测验成绩差异的52%。
  智力的遗传力是从大量的群体统计得出来的,而不是从某个个人身上得出来的。但是它的意义可以这样理解:人的智力,大约有一半由遗传决定,另外的一半由环境决定。这里所说的一半,是平均值的意思,具体到某个人可能情况不一样,对有些人来讲,遗传起的作用更大,对另一些人来讲,环境起的作用可能更大。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基因对智力影响很大,那到底是什么基因决定了人的智力呢?很遗憾,现在我们还不了解具体是什么基因决定了人的记忆力、空间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是智力的最简单成分,如视觉能力,也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而不是像色盲、亨廷顿氏舞蹈症、老年痴呆那样,仅仅由一个基因决定。在动物身上进行的最新遗传学研究发现,记忆力可能和两个基因有关,但记忆并不仅仅和这两个基因有关。
  
  三、教育随着年龄越来越重要吗?
  
  一个人从出生长到成人,他的智力受到遗传的影响是越来越小,还是越来越大,抑或这种影响一直保持恒定?
  我们可能会认为,小时候遗传起的作用比较大,随着年龄增长,遗传所起的作用应该越来越小。我们这样想的根据是,随着年龄增长,人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越来越多,如上学、事故、生病、参加工作等,也就是说,由于人经历的环境越来越复杂,所以人的行为受环境的影响程度就越来越大,遗传力必然随着年龄逐渐减弱。
其他文献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经常有不少描写性和抒情性的课文,像诗歌、童话、散文、小说等体裁的文章,文学色彩较浓,它们重在以语言文字描写生动的场景、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我们把这类课文称作文学性课文。在文学性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学习字、词、句,还应着重从篇章结构的条理性、人物的形象性、文章的情感性和艺术的审美性等角度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活动目标应明确。活动目标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课堂的方向,是判断活动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只有活动目标明确了,并且在活动过程中落实了,活动才会有效。首先,教学目
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直接的判断和感受。语感的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并在此基础上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那么。如何有效地
一、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具有全面的素质    基础教育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进行改革。而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素质”实际上是综合素质,这是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客观要求。我们可以把综合素质理解为六大素质与能力,具体可
语文教研实践告诉我们:一堂好的语文活动课应该是非常鲜活的.即气氛活、方法活、思维活,学生动口、动脑又动手。在这样丰富有趣的语文活动中,学生既提高了素质,锻炼了能力,又激发了
要做好新旧课的有效衔接,关键是要找准衔接的关节点。  新旧课的有效衔接,并非毫无重点地全面对接,而是“衔在关联处”。这就好比火车头与车厢之间的衔接,不是前者的后“面”与后者的前“面”全“面”接触,而是挂上钩之后再加固。同样,新旧课衔接的时候,也不必全面对接,衔在关联处,找准衔接的关节点,就可以实现有效衔接了。比如数学中有这样一道乘除混合应用题:“3支铅笔6角钱,同样的铅笔8支多少钱?”先让学生尝试
班主任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对班级内发生的事情“全知全觉”。但是,班主任又需要了解全班同学的情况,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尤其是那些在班级中“沉默的大多数”。怎么办?文中的田老师找到了一双“美丽的眼睛”,这双眼睛来自全班同学,又面向全班同学。    “金盒子”是我一周前放到教室的一个金灿灿的小盒子。把它放到教室的初衷是为了班级的建设,重点关注“沉默的大多数”,促使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我请学生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