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存在较大差异,很多学生初入初中,依然沿用小学语文学习的旧习惯,从而难以适应初中的学习环境,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本人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做好小初语文教学衔接,进行了一些教学策略上的探讨。
关键词:小初语文;教学衔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本文围绕语文教学展开探究,对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衔接进行简单分析,并对小初语文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以此提出参考策略,期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提高學生语文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快速成长。
一、在课堂教学中夯实小初能力衔接,
语文教学中有着怎样的内容,就意味着有着怎样的思维介入。针对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的思维的差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从小初衔接的视角下积极落实。以部编版六上鲁迅单元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学生通过“笑谈碰壁”和“救助车夫”的事例中,初步感受到鲁迅先生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又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节选自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故乡》,作者旨在借助于少年闰土的光辉形象,来衬托成年闰土之后的木讷。为此,教师就可以从初中教学的视角出发,为学生拓展《故乡》原文,关注闰土从少年到成年之后的转变,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入手,感受人物在心态、与“我”之间关系的改变入手,深入洞察造成如此巨大变化的社会性深层原因。老师也可以借此向学生介绍鲁先生的其他的文学作品,为后续进入初中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完善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做更深入的思考,让他们在小初衔接的过程中,实现了思维和能力的成长。
二、在阅读积累落实小初素材衔接
1.古诗文背诵内容前置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广泛而深入地诵读和积累。进入初中之后,要求背诵的古诗文量增加,加上初中学习其他课程的要求提高了,留给语文学习的时间也就非常有限。因此,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尝试将初中的诵读内容引入到课堂之中。新课标针对小学和初中不同的阶段,规定了必背的古诗。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六年级第一学期,将小学阶段规定的75首古诗文全部背诵完,并鼓励学生将初一,甚至是初二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前置背诵。组织学生以诵读课的形式展开教学,重在消除学生诵读障碍和大致了解古诗文的意思,并且初步感知古诗文内在意蕴,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做到熟读成诵。
2.拓宽必读书目的知识面
语文教育关注学生终身的发展,就必须立足于小学阶段,积极地向着初中的读书需求出发,未雨绸缪,把中学要求的必读书目进行适量的阅读。小学部编版五年级就专门设置了一个古典名著单元,四篇课文分别选自古典四大名著。编者设置这个单元的用意,除了要引导学生接触古典名著小说,还在于以课文中的节选内容为起点,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古典名著的阅读。而初中阶段更是将《西游记》和《水浒传》作为必读书目。教师不妨利用这个单元的教学,积极推动学生开展这两本名著的阅读,对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做到了然于胸,为后续进入初中的阅读奠定基础。
三、在微课运用中,培养小初语文思维衔接
微课在教学中的运用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在小初衔接上,运用微课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还可以通过微课视频把学生带入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语文思维是小初差异最为显著的部分,初中阶段对学生语文思维有极高的要求。从阅读文本、感知文本、联想想象、迁移运用、理解记忆、分析比较等,均是语文思维的体现。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多是以感性思维为主,对待语文学习多凭借直观感受、理解,对相对抽象的内容就有些许力不从心,为此,可以借助微课将语文知识趣味化、形象化、具体化,为写作奠定基础。以《家乡的风俗》为例,教师可以从学生所处地域的特色出发,从风俗的由来、过程、演变、现状展开,利用微课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思考、联想,理解、分析,逐步培养其语文思维。
小学阶段学生感性思维较强,借助微课,利用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使其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联想、表达。逐步引导其改变小学的写作思维与方式,这样到初中就能快速适应新的写作要求。以《变形记》为例, 习作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自己变小、变大,想象自己变形后的世界,用文字表述出来。很多学生短时间内难以想象,或者只能用简短苍白的语言表述。为此,就可借助微课呈现相应的动画场景, 如飞在天上的小鸟的所见所闻,为学生想象提供直观、形象的指导, 使其有目的、有方向地想象,逐步改变其思维方式。
四、在教研培训中,协助小初心理衔接。
心理学认为,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学习及情绪表现。执教多年观察发现,六年级及初中阶段学生在心理方面展现出叛逆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居多。部分孩子在小学阶段可能是沉默寡言的,但进入初中后,由于学习环境的突然改变,叛逆性有可能显现。为此,教师要认识和尊重学生心理差异性,尤其注重部分学生在小初衔接阶段出现的不适或改变。故而学校在对高年级教师培训时应在心理培训上拓宽道路,通过研训,引导广大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习积极性入手,使得学生在小升初阶段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生活。其次,良好的表达需要强大的心理作为支撑,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培训的重点。在小升初的衔接阶段,教师应以引导者、 鼓励者、协助者的角色和学生展开交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当中来,亲身体会到课堂活动带来的快乐,并通过参加课堂学习活动,勇于表述自己的思想与看法,以此培养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信心,从而更好地迎接挑战。
结束语
课堂是教师施展才华的主阵地,提高教学能力是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立足学生实践,关注语文学科本质,从小初语文的差异入手,对小初融合视阈下高年段语文教学体系进行进一步探索,做好小初教学衔接,让学生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宝.打好基础促进发展——小初衔接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2020(05):98.
[2]刘桂娥.整体观照双向衔接——从教师角度对小、初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考[J].语文教学之友,2019,38(12):3-6.
[3]吴红芳.语文教学小初衔接的有效策略研究[J].语文天地,2018(20):19-20.
[4]张婷.沪教版四至七年级语文教材古诗文教材内容衔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关键词:小初语文;教学衔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本文围绕语文教学展开探究,对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衔接进行简单分析,并对小初语文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以此提出参考策略,期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提高學生语文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快速成长。
一、在课堂教学中夯实小初能力衔接,
语文教学中有着怎样的内容,就意味着有着怎样的思维介入。针对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的思维的差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从小初衔接的视角下积极落实。以部编版六上鲁迅单元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学生通过“笑谈碰壁”和“救助车夫”的事例中,初步感受到鲁迅先生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又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节选自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故乡》,作者旨在借助于少年闰土的光辉形象,来衬托成年闰土之后的木讷。为此,教师就可以从初中教学的视角出发,为学生拓展《故乡》原文,关注闰土从少年到成年之后的转变,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入手,感受人物在心态、与“我”之间关系的改变入手,深入洞察造成如此巨大变化的社会性深层原因。老师也可以借此向学生介绍鲁先生的其他的文学作品,为后续进入初中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完善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做更深入的思考,让他们在小初衔接的过程中,实现了思维和能力的成长。
二、在阅读积累落实小初素材衔接
1.古诗文背诵内容前置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广泛而深入地诵读和积累。进入初中之后,要求背诵的古诗文量增加,加上初中学习其他课程的要求提高了,留给语文学习的时间也就非常有限。因此,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尝试将初中的诵读内容引入到课堂之中。新课标针对小学和初中不同的阶段,规定了必背的古诗。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六年级第一学期,将小学阶段规定的75首古诗文全部背诵完,并鼓励学生将初一,甚至是初二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前置背诵。组织学生以诵读课的形式展开教学,重在消除学生诵读障碍和大致了解古诗文的意思,并且初步感知古诗文内在意蕴,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做到熟读成诵。
2.拓宽必读书目的知识面
语文教育关注学生终身的发展,就必须立足于小学阶段,积极地向着初中的读书需求出发,未雨绸缪,把中学要求的必读书目进行适量的阅读。小学部编版五年级就专门设置了一个古典名著单元,四篇课文分别选自古典四大名著。编者设置这个单元的用意,除了要引导学生接触古典名著小说,还在于以课文中的节选内容为起点,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古典名著的阅读。而初中阶段更是将《西游记》和《水浒传》作为必读书目。教师不妨利用这个单元的教学,积极推动学生开展这两本名著的阅读,对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做到了然于胸,为后续进入初中的阅读奠定基础。
三、在微课运用中,培养小初语文思维衔接
微课在教学中的运用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在小初衔接上,运用微课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还可以通过微课视频把学生带入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语文思维是小初差异最为显著的部分,初中阶段对学生语文思维有极高的要求。从阅读文本、感知文本、联想想象、迁移运用、理解记忆、分析比较等,均是语文思维的体现。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多是以感性思维为主,对待语文学习多凭借直观感受、理解,对相对抽象的内容就有些许力不从心,为此,可以借助微课将语文知识趣味化、形象化、具体化,为写作奠定基础。以《家乡的风俗》为例,教师可以从学生所处地域的特色出发,从风俗的由来、过程、演变、现状展开,利用微课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思考、联想,理解、分析,逐步培养其语文思维。
小学阶段学生感性思维较强,借助微课,利用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使其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联想、表达。逐步引导其改变小学的写作思维与方式,这样到初中就能快速适应新的写作要求。以《变形记》为例, 习作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自己变小、变大,想象自己变形后的世界,用文字表述出来。很多学生短时间内难以想象,或者只能用简短苍白的语言表述。为此,就可借助微课呈现相应的动画场景, 如飞在天上的小鸟的所见所闻,为学生想象提供直观、形象的指导, 使其有目的、有方向地想象,逐步改变其思维方式。
四、在教研培训中,协助小初心理衔接。
心理学认为,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学习及情绪表现。执教多年观察发现,六年级及初中阶段学生在心理方面展现出叛逆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居多。部分孩子在小学阶段可能是沉默寡言的,但进入初中后,由于学习环境的突然改变,叛逆性有可能显现。为此,教师要认识和尊重学生心理差异性,尤其注重部分学生在小初衔接阶段出现的不适或改变。故而学校在对高年级教师培训时应在心理培训上拓宽道路,通过研训,引导广大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习积极性入手,使得学生在小升初阶段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生活。其次,良好的表达需要强大的心理作为支撑,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培训的重点。在小升初的衔接阶段,教师应以引导者、 鼓励者、协助者的角色和学生展开交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当中来,亲身体会到课堂活动带来的快乐,并通过参加课堂学习活动,勇于表述自己的思想与看法,以此培养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信心,从而更好地迎接挑战。
结束语
课堂是教师施展才华的主阵地,提高教学能力是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立足学生实践,关注语文学科本质,从小初语文的差异入手,对小初融合视阈下高年段语文教学体系进行进一步探索,做好小初教学衔接,让学生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宝.打好基础促进发展——小初衔接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2020(05):98.
[2]刘桂娥.整体观照双向衔接——从教师角度对小、初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考[J].语文教学之友,2019,38(12):3-6.
[3]吴红芳.语文教学小初衔接的有效策略研究[J].语文天地,2018(20):19-20.
[4]张婷.沪教版四至七年级语文教材古诗文教材内容衔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