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书内化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要通过创设情境、有效的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精心的研读文本,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具体例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感同身受,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著名特级教师刘友开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纹丝不动”的内涵,课前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挺直身子,坐在椅子上,一动也不能动。一分钟、两分钟……许多同学开始还很好奇、很诧异,五分钟……十分钟……渐渐的,叫累的同学越来越多,十五分钟下来,能坚持纹丝不动的学生几乎没有。课堂上刘老师让学生读课文“从天还没亮,到中午,到下午,到黄昏,甚至在烈火烧身时,邱少云就这样趴在地上,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然后请学生联系自己,想想邱少云,说说感受。此时,教师的讲解已成多余,学生谈得深刻,读得入情。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创设,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纹丝不动”的理解,使课堂教学平添了几分灵动与智慧。这样一个环节设计看似信手拈来,而实质上却是刘老师的匠心独具,精心设计,让课堂教學事半功倍,精彩纷呈。
二、巧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宴子使楚》时引入《狼和小羊》这则寓言故事。
师:这是我们早在二年级就学过的一篇寓言故事,今天重温,我想作为高年级的同学应该知道寓言所表达的含义。如果狼和小羊代表不同国家或者个人,“狼”指谁?
生:楚王。
师:小羊呢?
生:晏子。
生:是呀,小羊也像晏子一样有理有据、有礼有节地讲理啊。小羊也很有智慧。结果还是被吃掉了。这是为什么?无论小羊代表个人还是国家,被吃的原因就是没有和狼对抗的实力,所以这时的智慧一点用都没有。
师:说得太好了,那晏子怎么就在这次外交上胜利了呢?快回过头来,读课文的第一句话:“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不论“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齐国是大国之一啊。结合《狼和小羊》,读了课文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如果说齐国的这次外交赢得了尊重,那也有国家的力量在后面支撑。绝不能说是晏子一个人的功劳。也就是说晏子这次胜利不仅仅是他的外交智慧,还因为他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齐国在支持着他。
生:我明白了,国家获得尊重,不是靠一个人或一次外交,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窦桂梅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这一资源,通过羊虽然很智慧却仍被狼吃掉的原因分析,透射出晏子的胜利不仅因他有超人的外交智慧,还和他身后有个强大的齐国分不开。这样一个环节通过借用、对比,学生领悟的自然,领悟的深刻,课堂教学就这样在师生和文本的对话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三、精心研读文本,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记得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马背上的小红军》时,指名让学生读“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这个学生刚读完,另一个学生站起来问:“于老师,‘深情’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深情”显然不能理解为“满怀深厚的感情”。这个“情”很复杂,在学生没有读懂全文之前,即使老师把自己的体会讲出来,学生也不会懂,于是,于老师先是夸奖这个学生问题提得好,接着鼓励全班同学认真读课文,学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等课文学完了,我们看这样的一段对话:
生1:陈赓感到不该轻信小红军的话,他看到小红军的袋子里是烧的发黑的牛膝骨,很后悔,感到对不起这位小红军。
师:不错,这里的“情”有后悔之情。
生1: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愿拖累别人,这种精神让陈赓很敬佩,有敬佩之情。
生2:这里还有赞美的意思。
师:(动情的小结)这里的“情”有后悔之情,有责备自己之情,有敬佩之情,有赞美之情,当然还有怀念之情,所有这些,都是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体会出来的,很不错,为什么老师让同学们自己读课文,就是为了让你们自己去悟,去体会。(听课老师鼓掌,发出赞叹声)
这里我们看出,如果于老师在一开始就作解释,那阅读教学就会失色很多,学生对“深情”的理解也不会这样深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文本才能真正的理解文本。
一、创设情境,感同身受,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著名特级教师刘友开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纹丝不动”的内涵,课前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挺直身子,坐在椅子上,一动也不能动。一分钟、两分钟……许多同学开始还很好奇、很诧异,五分钟……十分钟……渐渐的,叫累的同学越来越多,十五分钟下来,能坚持纹丝不动的学生几乎没有。课堂上刘老师让学生读课文“从天还没亮,到中午,到下午,到黄昏,甚至在烈火烧身时,邱少云就这样趴在地上,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然后请学生联系自己,想想邱少云,说说感受。此时,教师的讲解已成多余,学生谈得深刻,读得入情。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创设,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纹丝不动”的理解,使课堂教学平添了几分灵动与智慧。这样一个环节设计看似信手拈来,而实质上却是刘老师的匠心独具,精心设计,让课堂教學事半功倍,精彩纷呈。
二、巧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宴子使楚》时引入《狼和小羊》这则寓言故事。
师:这是我们早在二年级就学过的一篇寓言故事,今天重温,我想作为高年级的同学应该知道寓言所表达的含义。如果狼和小羊代表不同国家或者个人,“狼”指谁?
生:楚王。
师:小羊呢?
生:晏子。
生:是呀,小羊也像晏子一样有理有据、有礼有节地讲理啊。小羊也很有智慧。结果还是被吃掉了。这是为什么?无论小羊代表个人还是国家,被吃的原因就是没有和狼对抗的实力,所以这时的智慧一点用都没有。
师:说得太好了,那晏子怎么就在这次外交上胜利了呢?快回过头来,读课文的第一句话:“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不论“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齐国是大国之一啊。结合《狼和小羊》,读了课文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如果说齐国的这次外交赢得了尊重,那也有国家的力量在后面支撑。绝不能说是晏子一个人的功劳。也就是说晏子这次胜利不仅仅是他的外交智慧,还因为他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齐国在支持着他。
生:我明白了,国家获得尊重,不是靠一个人或一次外交,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窦桂梅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这一资源,通过羊虽然很智慧却仍被狼吃掉的原因分析,透射出晏子的胜利不仅因他有超人的外交智慧,还和他身后有个强大的齐国分不开。这样一个环节通过借用、对比,学生领悟的自然,领悟的深刻,课堂教学就这样在师生和文本的对话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三、精心研读文本,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记得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马背上的小红军》时,指名让学生读“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这个学生刚读完,另一个学生站起来问:“于老师,‘深情’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深情”显然不能理解为“满怀深厚的感情”。这个“情”很复杂,在学生没有读懂全文之前,即使老师把自己的体会讲出来,学生也不会懂,于是,于老师先是夸奖这个学生问题提得好,接着鼓励全班同学认真读课文,学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等课文学完了,我们看这样的一段对话:
生1:陈赓感到不该轻信小红军的话,他看到小红军的袋子里是烧的发黑的牛膝骨,很后悔,感到对不起这位小红军。
师:不错,这里的“情”有后悔之情。
生1: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愿拖累别人,这种精神让陈赓很敬佩,有敬佩之情。
生2:这里还有赞美的意思。
师:(动情的小结)这里的“情”有后悔之情,有责备自己之情,有敬佩之情,有赞美之情,当然还有怀念之情,所有这些,都是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体会出来的,很不错,为什么老师让同学们自己读课文,就是为了让你们自己去悟,去体会。(听课老师鼓掌,发出赞叹声)
这里我们看出,如果于老师在一开始就作解释,那阅读教学就会失色很多,学生对“深情”的理解也不会这样深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文本才能真正的理解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