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思想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5747511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如何通过建模过程传递生物学核心概念,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建模思想,并构建起自然选择学说的知识框架。
  关键词:生物建模 自然选择 模拟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的形成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他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解释自然选择学说时,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货》教材中引用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模型展示了三个推论:个体间存在着生存斗争;具有有利变异个体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有利变异逐代积累,具有这些有利变异的个体越来越多,形成具有新的适应特征的生物新类型。这三个推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和本质特征。为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一理论模型,开展相关实验是必不可少的。此模拟实验是在杨永庆老师发表的《自然选择模型活动的“鸟模型”方案设计》一文的启发下改进而来。
  1设计背景
  “折纸鸟”是一种具有以下生物特征的假想虚拟生物:它们栖息的生境是一个干旱区域,只有能够经过长距离飞行并到达绿洲的个体才能存活和繁殖。假定一个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交配后,能够保证产卵一次,并且每次产卵3枚。本实验出场的个体均为雌性个体。
  2“折纸鸟”的制作
  将彩色绘图纸剪成宽3 cm、长20 cm的纸条,将其中一张纸条首尾相连(重叠1 cm),制成一个纸环,作为羽翅,并用胶带粘结。对另一纸条重复以上操作。用一根长度适中的塑料吸管作为躯干,在距离吸管前端与后端3 cm处做好标记,并将纸环粘贴于吸管上,前端的回形针作为配重以适应飞行(图1)。
  3模拟自然选择的演化过程
  在生物演化过程中,3只“折纸鸟”个体中飞行距离最远的一只存活,其余两只死亡。存活的一只与雄性个体交配后产生子代,子代中必有一只继承雌性亲本全部性状,其余两只可以发生变异(图2)。
  变异遵循“自然选择盒(图3)与基因突变表(表1)”中编制的变异规则。自然选择盒由两个涂有不同颜色的转盘和一段“折纸鸟”的DNA序列组成(默认上半段DNA片段为模板)。DNA片段上有5对控制性状的基因,分别控制性状可变异数量、羽色、羽翅的位置、前羽的位置、后羽的位置。首先根据子代第一对遗传密码确定基因可变异数量,而后转动左边的转盘,确定变异的基因位置,再转动右边的转盘,确定变异的碱基种类。实验次数由第一对基因组决定。然后,依次根据基因突变表中将突变后的模板DNA经转录翻译后的性状作为可变异个体的变异依据,以此模拟自然条件下的变异过程。如果基因可变异数量为0,或者经变异后的性状相同,则不需要继续试飞,直接记录与亲本相同的飞行距离。
  4操作步骤
  在进行模拟实验时,手持“折纸鸟”模型吸管中部,向前投掷,动作轻柔并尽量保证扔掷模型的力基本保持相同,重复两次实验,记录每只鸟飞行的平均距离,记录最大飞行距离。随后选择出在上代中以最大飞行距离的那只鸟作为亲代,繁衍后代,并重复以上步骤,最终产生4代左右的子代,逐一記录并分析结论。此外,还应该控制实验地点风速过大对实验的干扰,可在教室、走廊等场所进行。可将全年级的数据样本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果更具说服力。图4和表2列举了从亲本(P)繁殖到子一代(F,)的相关图表。
  学生需要根据表2,填写亲本、子代①。③的“折纸鸟”资料表。最后,教师可以将全年级“折纸鸟”飞行数据汇总(表3)。学生再根据汇总数据,绘制出各世代“折纸鸟”飞行距离汇总图。
  5结语
  科学思维是生物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此次模拟实验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今天,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观察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建构模型、应用模型、检验模型的思维方法。建模思想是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上的思维方式,其中数学建模思想是一种很好的生物学研究手段,从生命现象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并用直观明了的方式进行表达,数学模型对生命现象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本实验中,除了对数学建模思想的应用,还构建了对生物遗传学中心法则、碱基互补配对、遗传密码子、自然选择学说等一系列核心概念知识体系。
其他文献
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最理想的材料是洋葱鳞叶的表皮细胞。该材料取材方便,制片容易,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点。  1 仪器和材料  1.1 器材  光学显微镜、解剖器、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培养皿、双面刀片、蒸馏水、滴管、质量分数为0.1%的中性红溶液、质量分数为30%的甘油、物质量浓度为0.5 mol/L的NaCl溶液、紫皮洋葱。  1.2 方法和步骤  制片过程——撕取表皮。取一紫色洋葱
摘 要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前教学设计中,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进行组间“辩”论;在课堂练习中“辨”出概念的本质,健全知识体系。  关键词 改变 辩论 辨析 教学方式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自新课改以来,教育部实施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北京也相应地出台了“京八条”,要求学校不再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反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范畴”常常作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攻击的视角,认为马克思思想中忽视了自然维度,对生态问题“视而不见”。针对这一观点,福斯特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包含着深刻的生态关怀,他从生态角度重构了马克思生态理论体系。本文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观和劳动价值论三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理论中的生态思想,并以福斯特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契机,促进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论构建。  
摘要:以“生物的变异”为例,讨论如何以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1引言  自《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我国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迈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阶段。立足于核心素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实现立德树人的保证。《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课堂教学是我国课程改革的要求,但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普遍存在合作无序、学生参与度低,合作效率低下等问题。郑杰根据合作学习内容的特点,提出了合作学习35策,能够较好地保障所有学习者参与合作过程,借助合作技能让合作过程更友善和谐,从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内外圈法”是其中一种较好的合作策略其适用于分析、评价和创造性认知活动,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成为学习内容的专家,跟组内成员进
摘 要 结合生物新课程标准,论述了拓展题的教学意义,并以普通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为例,比较近年来高考试题和教材中的拓展题,发现许多高考试题的命题资料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拓展题材料。  关键词 课程教学 拓展题 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以普通高中生物学科为例,笔者根据对安徽省合肥一中等5个普通高中师生问卷调查,发现95%以上的教师在章节教学后会布置作业,但只有30%左右的教师
摘要以“模拟动脉粥样硬化对血液流动的影响”为例,从课前准备、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总结评价上来探讨实验教学的创新,从而把生物学核心素养融入每节实验课中。  关键词 模拟实验 实验教学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且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十分重要的途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创新,而教育创新的基础是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创
1、教材内容    《生物》七年级(下册)“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的活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一、填空题  1. 不等式组x-2≤0,  3 x>0的解集是.  2. 含a的式子5a-1的值在-3到4之间(不含-3和4),则a的取值范围为.   3. 已知a-2   9. 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x-a≥b,  2x-a<2b 1的解集为3≤x<5,则的值为().  A.-2 B.-1  C. 2D. 1  10. 不等式组x-3(x-2)<4,  ≥x无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  A. a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已知某种细胞有4条染色体,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同学用示意图表示这种细胞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胞。其中表示错误的是( )  2. 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