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复习研究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yue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生物的变异”为例,讨论如何以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1引言
  自《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我国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迈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阶段。立足于核心素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实现立德树人的保证。《新课标》提出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其中,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涵,科学探究是思维的实证过程,在思维和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基本的生命观念,当学生能够基于对生物学的认识、态度和价值观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采取决策和行动,尝试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时,即承担了社会责任。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是基于课堂教学,基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形成认知结构,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形成基本態度和方法。其中,学科核心概念是学生构建学科基本结构的基础,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迁移应用,有利于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目前,高三复习课多采用“教师带领学生复习知识点一教师向学生呈现知识结构一配合刷题”的教学流程,或者把复习课当成新课重新上一遍,其本质仍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与新课改倡导的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学习知识相违。这些方法也许在短时间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宏观上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很难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及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以“生物的变异”为例,讨论如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生物的变异”的教学目标
  ①通过分析枯草杆菌野生型和突变型在分子水平上的区别,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②逐步分析真实情境的生物学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追根溯源,养成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态度。
  ③通过设计科学实验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④结合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分析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对生物进化的意义,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珍爱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3“生物的变异”的教学过程
  3.1引入课题
  教师展示不同变异类型引起生物产生不同变异的图片,以及考纲中对生物的变异相关内容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形成对学习目标的感性认识。
  3.2学习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教师展示资料:遗传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长翅果蝇幼虫的正常的培养温度为25%,将孵化后4~7d的长翅果蝇幼虫放在35~37°C的环境中处理6~24h后,得到了一些残翅果蝇。
  教师根据资料,提出问题:①果蝇变异了吗?是可遗传变异还是不可遗传变异?②请针对出现残翅果蝇的原因提出假说,进行解释。③请设计实验探究该变异是可遗传变异还是不可遗传变异,写出实验设计思路,预期结果与结论。
  设计意图:教师重现教材内容,引起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重视,加强学生对变异的认识,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储备进行可能性分析。学生易分析出:可能是温度影响了酶的活性,进而影响了翅的形成,或温度影响了酶的活性进而影响了基因的表达过程;温度影响了DNA的结构,引起变异。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区别,并追问:如何设计实验探究该变异是否为可遗传变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分析得出结论。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科学思维,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3.3学习基因突变
  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以及所学过的关于基因突变的内容。
  设计意图: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学生回忆、教师补充的形式,既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查缺补漏,又避免单纯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教师展示资料(表1)。
  教师根据资料,提出问题:①野生型枯草杆菌为什么对链霉素敏感?②突变型枯草杆菌为什么对链霉素不敏感?③该变异属于哪种变异来源引起的?为什么?属于该变异的哪种类型?为什么?④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蛋白质发生改变吗?为什么?⑤为什么会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很容易发生吗?什么时候不稳定?为什么?⑥本实验突变型的产生属于有利变异吗?基因突变一定产生有利变异吗?为什么?如果培养环境中没有链霉素该变异属于有害变异还是有利变异呢?那么,基因突变有意义吗?⑦枯草杆菌的突变与链霉素有关系吗?链霉素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本资料是高考题题目内容,教师利用高考题,设计由浅到深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回忆基因突变的有关内容,从分子水平分析产生抗性的原因,培养学生对真实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教师通过问题,检查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提示和探询,即提示学生已学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更全面地表达,通过探询改善应答、突出重点、修正答案。学生不仅知道了枯草杆菌对链霉素抗性的表现,而且知道了抗性产生的分子原因,对基因突变有了全新的认识,培养了科学思维能力。
  3.4学习基因重组
  教师展示资料: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
  教师根据资料,提出问题:①突变体M和突变体N的产生属于哪种变异来源引起?为什么?②大肠杆菌(x)的产生属于哪种变异来源引起?该变异的类型有哪些?什么是自由组合?什么是交叉互换?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有性生殖,怎么会发生基因重组呢?③原核生物为什么会进行自然的转化呢?④人类个体与父母之间的差异主要靠什么变异来源?为什么有性生殖生物比无性生殖生物高等,更具有优势?
  设计意图:教师提供资料,引导学生回忆基因重组的有关内容。通过对比原核生物、真核生物、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对生物的进化和适应进行深入分析。学生理解自然转化和基因工程的联系,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及转化为什么都属于基因重组,培养了科学思维能力,能结合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及对自然的适应,从而培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社会责任。
  3.5课堂小结升华
  教师总结:本节课复习了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及可遗传变异来源中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变异是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在变异的基础上,生物经人为选择或自然选择而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这就是进化。
  4教学反思
  关于生物变异的内容较多,一堂课进行深度复习必须要求精简,选取的资料来自教科书和高考题。教师所提供的3则资料涵盖了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设计问题由浅入深,既带领学生复习了知识结构,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通过理解从枯草杆菌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微生物的进化与适应,形成生命观念。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严密的科学推理以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培养了科学思维。在分析现象时,学生能通过观察进行提问并设计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和讨论,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并通过生物变异产生多样性对自然的适应之难,引发对生命的敬畏,从而培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社会责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各有侧重,其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教师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每堂课的教学环节中,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 对传统微格教学模式和基于人本主义理论下的微格教学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后者更具有个性化、规范化、评价及时等特点,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对教师的培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关键词 人本主义 微格教学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1 前言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4年我国推广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为
摘要:对“第七届全国中小学实验说课活动”中展示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案例进行分析,以探讨目前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并提出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实验教学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实验教学 生物学教学 核心素养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促成学生达成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4个方面。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以关键问题做引导,使学生通过科学史、实验为载体,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调节。  1教学设计背景  笔者在以往教授本节课和听其他教师教授本节课时,大
一、填空题    1. 七(5)班的座位有7排8列,李聪的座位在第3排第4列,为了方便记录,用有序数对(3,4)表示,刘慧君的座位所对应的有序数对为(4,5),那么刘慧君的座位在.  2. 点P(3,-4)到x轴的距离是,到y轴的距离是.  3. 一只蚂蚁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为A(3,-2),它先从A点沿y轴正方向前行2个单位长度到达B点,再从B点向x轴负方向前行4个单位长度到点C,则C点的坐
开学第一周,便遇到了苏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一块“硬骨头”——“减数分裂与生殖细胞的形成”,这是学生最怕、最难理解的地方。因为这部分内容触及细胞内部有关染色体的形态及数目的变化,涉及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等多个概念的学习,学生缺乏相关的感性认知础。笔者先用了2课时和学生先学习了“精子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对减数分裂有了整体的认知。接下来,要学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摘要:介绍了以现代生活应用中的“急救措施”模块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设计、实施方案及取得的初步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课程设计;急救措施;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1课程及学情分析  校本课程由于其校本、生本特点而符合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的教育本质和在此理念下应该具有的课程实施方式。高中生学习现代救护技能和突发事件紧急逃生应急处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开设《生命急
我国传统德育正在历史性地转型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目标——社会主义公民教育。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已经开始渗透公民教育的内容,但是生物等科学课程却长期被认为是价值中立的,与社会问题无涉。其实美国教育学者Foucault和Senellart早已在其著作《生物政治学》中指出生物课程对于公民意识的启迪同样有着特殊的意义。加拿大Ontario地区的生物课程对此就进行了先期尝试。通过对其的研读,发现该课程充分发挥了生物
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最理想的材料是洋葱鳞叶的表皮细胞。该材料取材方便,制片容易,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点。  1 仪器和材料  1.1 器材  光学显微镜、解剖器、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培养皿、双面刀片、蒸馏水、滴管、质量分数为0.1%的中性红溶液、质量分数为30%的甘油、物质量浓度为0.5 mol/L的NaCl溶液、紫皮洋葱。  1.2 方法和步骤  制片过程——撕取表皮。取一紫色洋葱
摘 要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前教学设计中,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进行组间“辩”论;在课堂练习中“辨”出概念的本质,健全知识体系。  关键词 改变 辩论 辨析 教学方式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自新课改以来,教育部实施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北京也相应地出台了“京八条”,要求学校不再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反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范畴”常常作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攻击的视角,认为马克思思想中忽视了自然维度,对生态问题“视而不见”。针对这一观点,福斯特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包含着深刻的生态关怀,他从生态角度重构了马克思生态理论体系。本文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观和劳动价值论三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理论中的生态思想,并以福斯特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契机,促进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论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