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初中生校园欺凌现状:基于人口学特征的分析

来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k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内部差异性视角下的留守初中生校园欺凌现状。方法:采用留守儿童一般资料问卷和Olweus儿童欺负/受欺负分量表(中学版)对湖南省某县城的1800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留守初中生1013人。结果:(1)留守初中生在欺凌和受欺凌发生率上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初中生;(2)留守初中生中男生的欺凌和受欺凌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生,农村学校的留守初中生欺凌发生率显著高于县城学校,低年级的留守初中生受欺凌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家庭贫困的留守初中生受欺凌发生率显著高于中等和富裕家庭;(3)6岁之后分离的留守初中生欺凌发生率显著高于6岁之前分离的留守初中生。结论:(1)留守初中生校园欺凌现状在性别、学校类型、年级、家庭状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2)分离年龄越晚,欺凌行为发生率越高,6岁之后开始留守的初中生更容易欺凌他人。
其他文献
在农村学校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当中,为学生设计和布置一些极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分层作业,其不仅提高了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完成数学课内分层作业的过程中对所学学科知识内容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学习和记忆。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继续学习的自信心,使其充分意识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是那么的复杂。因此,在课程教学期间,既要求教师从帮助学生扎实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内容入手,将分层作业的设计进行基础化处理。又要将分层
<正>一、“双减”下的作业转向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科学的作业设计已成为“双减”背景下教学的重要环节。中国教育科学院学者杨清提出需实现作业的四个转向,即作业观转向、作业分析转向、作业设计转向、作业评价转向。优化作业实践要求教师以严谨的态度进行三维分析:一维指向学生群体差异分析,二维指向学生能力要素分析,三维指向学生思维水平分
期刊
针对目前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相对于传统码头财务效益指标偏低的问题,从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改善劳动环境、提升物流效率、引领技术变革、降低能源消耗和实现零碳排放等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的积极意义进行分析和论述。综合评估认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发展具备更加综合和长远的积极意义,代表集装箱码头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技术的日渐成熟,自动化集装箱码
“双减”背景下,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教师需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学情进行精心的作业设计。本文以历史作业的设计为例,从科学分层、尊重差异、动态分层、多元评价等角度谈分层作业的落实,以期能够摸索出把“减负”与“增效”结合在一起的有效策略。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汽车消费市场的增长,我国汽车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汽车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从2012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期,全年累计销售超过2000万辆,同比增幅达40%以上。然而,近两年来,受能源和宏观环境影响,汽车消费市场经历了一定的增长瓶颈甚至下滑趋势,给汽车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考验。产品设计问题、价格问题、业务规模问题等已成为汽车行业可持续
“双减”的目的是既能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又能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而要想减轻学生的负担,关键是要解决学生作业负担的问题。英语教师要在控制作业量的基础上优化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既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英语作业,又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英语的有效性。因此,如何利用教材内容,优化作业设计,是英语教师需要积极探析的问题。
当前,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以及双减政策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为了优化作业的布置,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需要围绕着双减政策的要求作出分析,对教学作业的布置进行调整。
晚近十年,人工智能算法获得了长足发展,智能算法被视为解决人类问题的一个全新进路。与此同时,在人类主义框架中,爱,被视作为“人类生存的答案”(弗洛姆)以及“好生活问题答案”(费希)。然而,在当代世界中,爱本身陷入危机。尽管人工智能的英文简写,汉语拼音读出来就是“爱”(AI),但人工智能的“算法革命”,却并无法应治“爱的革命”所遭遇到的危机。在后人类主义地平线上,我们面对着三种全然不同的“黑箱”。
双减政策的实施,其主要目的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要使双减政策落到实处,教师就需要精心细致地设计作业,满足不同阶层学生的需求。分析当前初中英语学科作业布置现状,结合教学实施分层作业,使作业的功效得到真正的发挥。
个体幸福感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研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幸福感研究课题。作为一种组织积极行为,员工绿色行为被视为解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微观活动,本质上属于亲社会行为。员工绿色行为作为一种对组织和环境的帮助行为,从实施者角度来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员工实施绿色行为后,发现自己的行为能够带来一些有益改变时,其自我价值感及自尊水平会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从而促进个体幸福感体验。众多学者对影响员工绿色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