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特殊的固定短语。笔者通过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以及部分练习,简要分析和归纳一下成语误用的原因,并提出复习的对策。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中考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D.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这项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B.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授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子都熟悉了。
C.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D.高县长说:“全县就你一个人当上了全国劳模,无论怎样说也是凤毛麟角了!”
从以上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成语在使用过程中有以下几种错误:
1.感情色彩把握不准
成语和其他词语一样,也有褒义、中性和贬义之分。如果把握不准确,就有可能判断错误。如上面例题2中的“趋之若鹜”,它的意思是“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多有贬义,与在这句中说画家和艺术家的态度所表现的感情色彩不相符合。又如例题3中的“灯红酒绿”这个成语,有的同学只知道它有贬义(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而不知道它还可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是个中性词,所以,很多同学都选错了。
2.不理解成语的使用范围和对象
由于不理解成语的语素义,对词语作想当然的理解,望文生义,以致错误。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明白成语的出典
成语是经过千百年积累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它的来源有历史故事、古代寓言、神话、古代作品中的语句、人民群众的口头俗语等。如果弄不清楚,就有可能望文生义.
如例题1中的“美轮美奂”,它出自《礼记》,“轮”有高大的意思,“奂”有众多的意思,它一般用来形容房屋的高大华美,而有的同学看到有“美”的意思,例句中又是用来形容石刻作品上一些花鸟虫兽、人物形象的神态,就认为是对的,其实错了。如例题1中的“炙手可热”,它出自杜甫的《丽人行》,诗中说“炙手可热执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意思是说“手一接近便感到热”,用来比喻权势气焰之盛,而在这一项中将它理解为“热门或热销”,就不恰当了。
(2)不理解成语的语素义
如例题3中的“巧夺天工”,它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而“苍山”和“洱海”是天然景物,因此,不能用“巧夺天工”进行评价。又如例题2中的“不孚众望”,意思是“不使人信服”,本是正确的,但有的同学把“孚”与“负”混淆了,自然也错了。“万人空巷”是“人都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的意思,其中“空”是使动用法,这个成语多用来形容欢庆、熱闹的场面,在这里,与语境不符合。
3.修饰限制不当
主要是指前后矛盾或不合事理。如例题2中的“莘莘学子”,“莘莘”是“众多”的意思,与“一位”矛盾。由此,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探索和复习:
一、理解成语含义,不要望文生义
中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看看下面的几个例句:
1.马镇长到任不久就和当地的群众打成了一片,由于重足而立,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
2.他虽然腰缠万贯,但终日游手好闲,不学无术,身无长物。
3.小李得了冠军,尾巴翘到天上,对朋友竟然也侧目而视。
以上的例句里加点的成语都是用错了的,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理解词语的真正的意思,而是根据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例1中“重足而立”根本没有“踏踏实实”这样的意思,它是指“后脚紧挨着前脚,不敢迈步。形容非常恐惧。”例2中的“身无长物”是指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俭朴。例3中的“侧目而视”,如果只看字面上的意思,这个句子似乎是正确的,但侧目而视的真正意思是不敢正面看,只能斜着眼睛看。形容拘谨畏惧的样子。下面这些词语在考试中也经常出现,在学习时对它们也不能望文生义,如:天作之合,登堂入室,深入浅出,筚路蓝缕,细大不捐,韦编三绝,首当其冲,不足为训,坐不重席,信手拈来,期期艾艾等。
二、从成语的来源探究其含义
一般来说,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如,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语俗语以及外来吸收等。弄清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故事的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帮我们理解成语的内涵。例如“目无全牛”,很多人会认为是“做事缺乏全局观念”,如果知道它是来自《庖丁解牛》,意思是“比喻做事熟练、技巧高超”的话,就不会用错了。
三、区分成语的语法功能(即词性)
成语也和实词一样,具有语法功能。比如“司空见惯”,它作谓语时,不能带宾语,像这句话:“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这样的现象”就用错了。
总之,能正确使用成语并非一日之功,但也并非难于登天,只要有恒心,懂方法,就可以驾驭自如了。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中考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D.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这项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B.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授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子都熟悉了。
C.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D.高县长说:“全县就你一个人当上了全国劳模,无论怎样说也是凤毛麟角了!”
从以上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成语在使用过程中有以下几种错误:
1.感情色彩把握不准
成语和其他词语一样,也有褒义、中性和贬义之分。如果把握不准确,就有可能判断错误。如上面例题2中的“趋之若鹜”,它的意思是“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多有贬义,与在这句中说画家和艺术家的态度所表现的感情色彩不相符合。又如例题3中的“灯红酒绿”这个成语,有的同学只知道它有贬义(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而不知道它还可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是个中性词,所以,很多同学都选错了。
2.不理解成语的使用范围和对象
由于不理解成语的语素义,对词语作想当然的理解,望文生义,以致错误。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明白成语的出典
成语是经过千百年积累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它的来源有历史故事、古代寓言、神话、古代作品中的语句、人民群众的口头俗语等。如果弄不清楚,就有可能望文生义.
如例题1中的“美轮美奂”,它出自《礼记》,“轮”有高大的意思,“奂”有众多的意思,它一般用来形容房屋的高大华美,而有的同学看到有“美”的意思,例句中又是用来形容石刻作品上一些花鸟虫兽、人物形象的神态,就认为是对的,其实错了。如例题1中的“炙手可热”,它出自杜甫的《丽人行》,诗中说“炙手可热执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意思是说“手一接近便感到热”,用来比喻权势气焰之盛,而在这一项中将它理解为“热门或热销”,就不恰当了。
(2)不理解成语的语素义
如例题3中的“巧夺天工”,它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而“苍山”和“洱海”是天然景物,因此,不能用“巧夺天工”进行评价。又如例题2中的“不孚众望”,意思是“不使人信服”,本是正确的,但有的同学把“孚”与“负”混淆了,自然也错了。“万人空巷”是“人都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的意思,其中“空”是使动用法,这个成语多用来形容欢庆、熱闹的场面,在这里,与语境不符合。
3.修饰限制不当
主要是指前后矛盾或不合事理。如例题2中的“莘莘学子”,“莘莘”是“众多”的意思,与“一位”矛盾。由此,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探索和复习:
一、理解成语含义,不要望文生义
中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看看下面的几个例句:
1.马镇长到任不久就和当地的群众打成了一片,由于重足而立,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
2.他虽然腰缠万贯,但终日游手好闲,不学无术,身无长物。
3.小李得了冠军,尾巴翘到天上,对朋友竟然也侧目而视。
以上的例句里加点的成语都是用错了的,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理解词语的真正的意思,而是根据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例1中“重足而立”根本没有“踏踏实实”这样的意思,它是指“后脚紧挨着前脚,不敢迈步。形容非常恐惧。”例2中的“身无长物”是指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俭朴。例3中的“侧目而视”,如果只看字面上的意思,这个句子似乎是正确的,但侧目而视的真正意思是不敢正面看,只能斜着眼睛看。形容拘谨畏惧的样子。下面这些词语在考试中也经常出现,在学习时对它们也不能望文生义,如:天作之合,登堂入室,深入浅出,筚路蓝缕,细大不捐,韦编三绝,首当其冲,不足为训,坐不重席,信手拈来,期期艾艾等。
二、从成语的来源探究其含义
一般来说,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如,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语俗语以及外来吸收等。弄清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故事的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帮我们理解成语的内涵。例如“目无全牛”,很多人会认为是“做事缺乏全局观念”,如果知道它是来自《庖丁解牛》,意思是“比喻做事熟练、技巧高超”的话,就不会用错了。
三、区分成语的语法功能(即词性)
成语也和实词一样,具有语法功能。比如“司空见惯”,它作谓语时,不能带宾语,像这句话:“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这样的现象”就用错了。
总之,能正确使用成语并非一日之功,但也并非难于登天,只要有恒心,懂方法,就可以驾驭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