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带来的改变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以為我会有强大的力量,对抗女儿出生后,带给我的平庸琐碎又忙碌到疲惫不堪的生活。可是世间的事,总是想象是一回事,一旦进入,却发现所有想象中的从容与平静,皆是自我欺骗。那些我在散步时看到的打扮光鲜的一家三口,回到自己的家里,关起门来,会有怎样的生活,我全然不知。而向来自诩喜欢孩子、见到别人家的孩子就无限嫉妒地抱起亲吻的爱人,他也不知,女儿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他所怀的满腔的热情,却从医院女儿嚎啕大哭的那一夜起,就已经开始慢慢地消散。
  我开始喜欢上卫生问,因为只有我关上门,坐在马桶上的时候,世界才变得真正属于我自己,我可以思考下人生,理清被一个新出生的孩子搅乱的一切,并看清应该继续向什么方向前行。我开始意识到将女儿重新塞进肚子里,是一件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事,而所谓的离婚,又完全是天真的不负责任的气话,即便是离婚后再结,摆在面前的,同样是这样有了孩子便压缩了自我空间的忙乱生活。如何有效地利用时间,在同一时间里做不同的事,对于需要静心读书写作并因此获得心灵自由的我,尤为重要。
  我开始尝试着在女儿吃奶的时候给她读书,读一切我所喜欢的书,我忽然发现,这样的方式,既能让我心灵沉淀下来,同时也让她变得快乐,她会时不时地停下嘴巴,侧耳倾听我的声音,尽管,她完全不知晓我在读些什么,不知道那些英文诗歌,或者汉语文字所代表的含义,可是,能够通过声音,让她的吃奶时光,变得愉悦美好,并让我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所有喂奶时的疲惫,也便得以消解和弱化。每天多达十几次的喂奶时光,因此变成了一场精神的盛宴。我带她倾听沈从文的《边城》,海子的诗歌,安徒生的童话,或者蒙古族的呼麦与长调,再或朗朗上口的英文诗歌,活泼可爱的儿歌。我在这样声情并茂的朗诵或者静心的倾听中,慢慢地变得柔软,再注视女儿时,心底的温暖,便慢慢被她唤醒。我喜欢她吃奶时全神贯注的模样,似乎那里有生命所有的美好,我只需要将她抱进怀里,让她吮吸到乳房,她便可以获得整个的世界,至于窗外的一切,和那些流光溢彩的物质与繁华,与她无关,也与注视她时,内心平静的我无关。
  这样的静寂时光,让我开始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那些被我忘记的点滴,因为执拗而始终无法与母亲和解的痛苦,开始复苏,或者消融。我以为女儿会无休止地给我的生命带来烦恼,并消耗我宝贵的用来创作的时间,但我却发现每天都有大量的灵感,闪烁在我的脑中,并让我片刻都无法停下思考。我甚至会在夜晚因为灵感蜂拥而入,兴奋到无法安眠,我只能爬起来,将那些火花迅速地记录下来,以供某一天她能规律地安睡时,转化为饱满的文字。
  我反思自己过去走过的道路,我与父母一直矛盾重重的关系,我们这一代人与上一代人在人生观念上的差异,爱的能力的培养与获得,还有人生中那些让我们挣扎疼痛的舍与得。这样的反思,让我瞬间成长成熟,从过去一个自私的只为自己而活的女人,转变为一个懂得舍弃与宽容的母亲。我终于明白抚养一个孩子对于成人的意义,不是为了养老,不是为了金钱,不是为了未来的索取,而是让我们最终能够修行成一个内心更为强大也更为豁达的人。女儿用你天使一样纯净的面容,清洁着我的内心,并帮我重新看清过去与未来的道路,昔日无法舍弃的荣誉,写作与工作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全都开了一扇窗一样,豁然开朗。
  而所有因女儿而起的争吵与矛盾,也因这样的反思,而成了帮助我、也帮助爱人及女儿的爷爷奶奶,在爱的道路上越走越稳的有力支撑。所有人都不再害怕分歧的出现,因为,我们都知道,最终分歧会融合为一,而让其消融的力量,便来自于女儿,来自于她温柔又强大的微笑,和那天使般纯净的面容。我们因爱她而发生争吵,又因为爱她,而停止吵闹,并对这琐碎无边的生活,生出无穷尽的爱与信心。
  选自《解放日报》
其他文献
一夜降温,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约了一个好久不见的同学见面。虽然我们都在同一个城市,但各自忙碌,联系了解对方多是通过微信,那些约了许久的“改天见面”,一拖就拖了两年。我说,择日不如撞日,就今天吧,我们找个地方聚聚,因为,我害怕,一拖,又不知道拖到什么时候了。下班赶去见面的地方,老远就看见她跟我招手,那一刻,我的内心,既欣喜又兴奋。欣喜的不单是见到她,更多的是打心眼里高兴这样的见面方式,随性而为,想
在挑战极限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提醒人们,人的能力总有极限。最近常看一个电视节目《挑战不可能》。参与节目的人,都是平时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凡人。但他们走上节目演播厅,都带上了常人认为不可能的“高招”,挑战人们认知的极限。比方说,主持人从200支点燃的蜡烛中,拿出一支,让蒙上双眼的美术家打开眼罩,观察一会儿,然后把这支燃烧的蜡烛放回那两百支中。美术家转身走近观察200支烛火,在30秒钟的时间内,居然准确无
读朱自清先生日记,有几处小记录让人会心一笑。譬如喝醉了酒,一向拘谨的朱先生会慷慨陈词,对熟悉的朋友大说英语,这是地道的酒后“胡说”和出“洋相”。事后听别人说起,朱先生非常震惊,也非常羞愧。我们都知道朱先生是个认真严肃的人,酒后失态本不足为奇,发生在他身上却多少有些意外,仿佛做鬼脸,如果是学童倒也罢了,没想到私塾先生也变得调皮捣蛋起来。上世纪30年代初,朱先生以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的身份,去欧洲做访问
那天偶过花店,他察觉到我对黄玫瑰的喜爱,第二天便送了一束给我。可不知怎的,我老想着花店橱窗里的那一朵,总觉得这一束不如那一朵清丽可人。有一天,我俏皮地问他:“你真的爱我吗?”其实,只要他讲一个“爱”字,我就满足了,可他不仅说“爱”,且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爱的理由,听着、听着,我心不在焉了......无需要太多!人,有时真的并不是非要得到或听到许多的。一朵花,一片绿叶,一个会心的微笑,一缕柔情,一点真
宽容,对人对自己都可成为一种毋需投资便能获得的“精神补品”。学会宽容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对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乃至事业的成功都是必要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对子女、对配偶、对老人、对学生、对领导、对同事、对顾客、对病人……都要有一颗宽容的爱心。宽容,它往往折射出待人处世的经验,待人的艺术,良好的涵养。学会宽容,需要自己吸取多方面的“营养”,需要自己时常把视线集中在完善自身的精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
仲秋九月的凌云,乍阴乍晴,乍风乍雨。来到广场时,正下着雨。访客都打着雨伞。绵绵雨中,只见广场上高耸着一尊铜制的孙中山立像。再前行十来米,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砖木瓦结构建筑,正中拱门上白底衬书的“中山纪念堂”5个黑色碑体大字,劲遒、凝重。凌云为汉、壮、瑶等民族聚居地,多半人口为少数民族。揆诸孙中山先生之生平,先生生前并未踏足凌云,何以在凌云得享此隆祀?在纪念堂内瞻仰,听东道主介绍,得知此为凌云先贤王彭年
有人說:“《小品文选刊》(精华版)情重有如《读者》,味浓堪比《心灵鸡汤》。”笔者认为,这样的评价对《小品文选刊》(精华版)而言,一点也不为过。《小品文选刊》(精华版)是我国唯一的以选载小品文的形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精选”“荟萃”——精选全国的经典美文,荟萃时代的精品佳作,它集文学性、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刊,在文学期刊界独领风骚。《小品文选刊》(精华版)
小松鼠的爸爸是个画家,他的画室里散散落落布满各式各样的画稿。推门进去,哇,满眼色彩,墨香扑面。松鼠爸爸的衣角袖口,常常是星星点点,涂了五颜六色,甚至有几次,他的嘴唇都粘了绿绿的蓝蓝的油彩。他还常常去到大山里做什么写生功课,“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或是明月西沉,轻叩柴门归;或是万籁俱寂,风雪夜还家。松鼠爸爸却乐此不疲,兴致盎然。他说,总有一天,他要画一幅什么杰作出来,给小松鼠一个大大的惊喜。可是
中国人将“家教”看得很严重,“没有家教”被视为一句辱及先人的骂人话。“养不教,父之过”,也就是说,中国人两代人之间,上一代对下一代不只是“養”,“养其身”,其中也包括“教”。“养”只及肉身,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是一种“不断填塞食物之举”;中国人之“养”是双向的,是“哺”与“反哺”的关系,“养儿防老”,互为私有。“教”的指向性也很明确,就是教其学做人,如何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如何“做个好人”,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