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計算机软件教学中,传统的知识讲授为主、上机实践为辅的方式很难使学生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创新。“任务驱动”法作为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更符合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的特点。
[关键词] 软件教学 任务驱动 创新
一、“任务驱动法”及其作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方法是教师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法尊重学生,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由于教学任务转化成了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亲自活动和实践,所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学、好学”的情景中积极思考、判断和互相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素质也不断提高。
二、“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软件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注重实践”。它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很适合计算机课的教学。
1.确定任务
目标任务的明确对于今后的学习与任务的最终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理解学科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任务设计上多下工夫。
(1)任务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教学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
(2)全面了解对象。即在任务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任务”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不同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笔者的做法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选择能够结合学生熟悉的现实实际,具有实践意义和时代气息的主题。
(3)任务设计的目标明确、编排合理。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法”的目的。在教学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4)任务的实践性要强。计算机软件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常,教师在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最关键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教学任务的实践性,尽可能地设计一些通过上机操作完成的教学任务的案例。
(5)任务设计要情境化、生活化。根据高校计算机软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有关计算机软件的各门课程,应始终围绕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这条主线,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其中,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分析和解决与计算机有关的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如综合处理能力、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以及实施方案的灵活性、操作的技能技巧等等。为此,可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采用与工作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
2.分析任务
任务设计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否则又进入老一套的教学模式了。而是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最好是由学生提出,由教师适当启发和引导。而这些问题中,有很多是以前没学过的,即隐含了新的知识点,这也正是教师要求学生去解决的。
3.完成任务
问题提出并设计好了执行的过程后,学生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去完成任务。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开拓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例如笔者要求学生设计并开发班级主页,学生们特别感兴趣,上机实践时还使用了没有要求的知识点。然后选出优秀的作品讲评,让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借鉴,同时也利用学生间竞争的心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任务驱动法”的评价及注意问题
经过课后的检验,任务驱动法使课堂教学模式以辅导代替了简单的讲授;以实践实现了学会的目的;以灵活的主题引发了学习的兴趣;以一个软件的学习使用,引出了一般软件的学习方法。所以是非常适合计算机软件教学的好方法。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应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要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设定的任务要现实有趣、系统有度、有事可做、有果可评,不能提出一些枯燥乏味、不切实际的任务,迫使学生去完成,以免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尽管“任务驱动法”非常适合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中使用,但并不是每堂课都要使用。比如在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时就没必要使用。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计算机软件的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法”是行之有效的。该方法使课堂教学气氛明显活跃起来,学生不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活动。合理使用“任务驱动法”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朱云霞.“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化教育. 2002年第5期.
[2] 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 信息技术课堂. 2006年第7期.
[3] 黄冶斌. 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 2005年第4期.
[关键词] 软件教学 任务驱动 创新
一、“任务驱动法”及其作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方法是教师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法尊重学生,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由于教学任务转化成了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亲自活动和实践,所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学、好学”的情景中积极思考、判断和互相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素质也不断提高。
二、“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软件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注重实践”。它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很适合计算机课的教学。
1.确定任务
目标任务的明确对于今后的学习与任务的最终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理解学科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任务设计上多下工夫。
(1)任务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教学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
(2)全面了解对象。即在任务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任务”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不同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笔者的做法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选择能够结合学生熟悉的现实实际,具有实践意义和时代气息的主题。
(3)任务设计的目标明确、编排合理。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法”的目的。在教学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4)任务的实践性要强。计算机软件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常,教师在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最关键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教学任务的实践性,尽可能地设计一些通过上机操作完成的教学任务的案例。
(5)任务设计要情境化、生活化。根据高校计算机软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有关计算机软件的各门课程,应始终围绕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这条主线,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其中,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分析和解决与计算机有关的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如综合处理能力、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以及实施方案的灵活性、操作的技能技巧等等。为此,可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采用与工作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
2.分析任务
任务设计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否则又进入老一套的教学模式了。而是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最好是由学生提出,由教师适当启发和引导。而这些问题中,有很多是以前没学过的,即隐含了新的知识点,这也正是教师要求学生去解决的。
3.完成任务
问题提出并设计好了执行的过程后,学生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去完成任务。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开拓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例如笔者要求学生设计并开发班级主页,学生们特别感兴趣,上机实践时还使用了没有要求的知识点。然后选出优秀的作品讲评,让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借鉴,同时也利用学生间竞争的心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任务驱动法”的评价及注意问题
经过课后的检验,任务驱动法使课堂教学模式以辅导代替了简单的讲授;以实践实现了学会的目的;以灵活的主题引发了学习的兴趣;以一个软件的学习使用,引出了一般软件的学习方法。所以是非常适合计算机软件教学的好方法。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应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要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设定的任务要现实有趣、系统有度、有事可做、有果可评,不能提出一些枯燥乏味、不切实际的任务,迫使学生去完成,以免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尽管“任务驱动法”非常适合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中使用,但并不是每堂课都要使用。比如在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时就没必要使用。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计算机软件的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法”是行之有效的。该方法使课堂教学气氛明显活跃起来,学生不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活动。合理使用“任务驱动法”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朱云霞.“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化教育. 2002年第5期.
[2] 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 信息技术课堂. 2006年第7期.
[3] 黄冶斌. 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 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