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浪潮的不断深化,广大地理教师进一步重视在地理教学中有机渗透环保知识,从而与环境保护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接轨,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合理地渗透环境保护知识,作了以下三方面的尝试。
一、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提倡低碳经济的新时代,每个地球人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假如你进入上海世博会美国馆,你就会发现美国人强调的主题就是保护环境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就要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危机感,产生保护环境的紧迫感,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强烈责任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跨越,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导致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物种灭绝等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在发展经济同时,人们更多地关心通过生产来满足各项基本的消费要求,而环境意识很淡薄。因此。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教育中学生了解环境的组成、结构、特点,懂得人类不合理对待环境会产生的严重后果,学会应如何利用、改造自己的环境等,这一切理所当然地成了地理教学的任务。可以说人类的命运取决于人们的环境意识,而提高环境意识的最佳途径则就是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既是国策教育,又是国情教育,更是人的素质教育。
二、潜移默化,实施环保知识的课堂渗透
课堂教学是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教师除了向学生讲授环境的知识之外,还要让学生在环境中的亲身体验,通过在各种环境中的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和积极的态度。笔者在教学中抓住三大环节:
第一,通过教学内容整合,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和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有效增大教学容量,化虚为实,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学生对山体滑坡、泥石流比较陌生,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就结合课件给学生讲解泥石流的形成以及危害性:堵塞江河,摧毁城镇,破坏道路,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并引导学生分析泥石流产生的原因:一是山区坡陡谷深、暴雨多发;二是人类对植被的严重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流量流速加大,其中人为原因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这样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使课堂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为扩展。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增强了环境教育的效果。
第二,因材施教,结合教材内容,吃透两头,自然渗透。所谓两头,一头是教材,另一头是学生。笔者在讲授八年级水资源的内容时,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生成以及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全球因水资源短缺所产生的严重环境问题: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淡水资源短缺、河流出现断流、工业和城市生活因缺水而带来的问题等。另一方面由于人们过多地抽取地下水,使地面下沉、过多地砍树拔草,填湖造田、过多地燃烧煤炭,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猛增,造成温室效应,使气温上升,海水更易蒸发,雪山更易融化,如此下来,水灾就不可避免了。在教学中。要对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设想,让学生进行思考。
第三,师生互动。组织开展环保研究性学习。实现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教师是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则是主体发挥者和创造者。学生在获得了一些必要的环境科学知识后,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联系身边的所见所闻,开展环保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笔者在讲八年级“中国的自然资源”时,设定为“水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等课题。课题确立后,要建立学习小组,设计实施方案。学生在明确课题和方案目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撰写环保小论文,然后再经过小组评价不断完善后由教师做出客观公正地激励性评价。
三、走出校园,实施环境保护知识的实践活动
环境教育是一种感知性的教育活动,主要强调学生、教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教师要重视“在环境中学习”。由于环境知识的广泛性,教育功能的多面性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要开展第二课堂,走出校门、走向自然、深入社会,让学生实践活动中自觉树立环境意识。笔者在讲八年级水资源时,布置学生课后完成调查表内容:了解启东市河流分布情况?我市河流污染情况?主要有哪些污染源?河流附近工厂的废水排放和处理情况?我市家庭的生活用水及饮用水的水质如何?平时有浪费水的现象?节水的意义何在?这样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环节,使学生融入到自然和社会大环境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自然,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另外,还可以结合“地球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节水日”等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专题纪念活动,如举办环境保护文艺晚会,开展环保知识问答。通过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环境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提高环境保护能力和环境宣传能力。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行为习惯。自觉投身到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活动中去,为保护和改善全球的地理环境做出努力。
教无定法,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如天上的繁星,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务必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创新,坚持从思想上明确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地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找准切入点,增强针对性,力争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找到更多、更好的渗透环境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这种渗透式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到了地理知识和技能,而且接受了环境教育,提高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强化了环境意识,从而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一、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提倡低碳经济的新时代,每个地球人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假如你进入上海世博会美国馆,你就会发现美国人强调的主题就是保护环境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就要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危机感,产生保护环境的紧迫感,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强烈责任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跨越,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导致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物种灭绝等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在发展经济同时,人们更多地关心通过生产来满足各项基本的消费要求,而环境意识很淡薄。因此。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教育中学生了解环境的组成、结构、特点,懂得人类不合理对待环境会产生的严重后果,学会应如何利用、改造自己的环境等,这一切理所当然地成了地理教学的任务。可以说人类的命运取决于人们的环境意识,而提高环境意识的最佳途径则就是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既是国策教育,又是国情教育,更是人的素质教育。
二、潜移默化,实施环保知识的课堂渗透
课堂教学是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教师除了向学生讲授环境的知识之外,还要让学生在环境中的亲身体验,通过在各种环境中的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和积极的态度。笔者在教学中抓住三大环节:
第一,通过教学内容整合,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和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有效增大教学容量,化虚为实,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学生对山体滑坡、泥石流比较陌生,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就结合课件给学生讲解泥石流的形成以及危害性:堵塞江河,摧毁城镇,破坏道路,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并引导学生分析泥石流产生的原因:一是山区坡陡谷深、暴雨多发;二是人类对植被的严重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流量流速加大,其中人为原因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这样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使课堂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为扩展。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增强了环境教育的效果。
第二,因材施教,结合教材内容,吃透两头,自然渗透。所谓两头,一头是教材,另一头是学生。笔者在讲授八年级水资源的内容时,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生成以及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全球因水资源短缺所产生的严重环境问题: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淡水资源短缺、河流出现断流、工业和城市生活因缺水而带来的问题等。另一方面由于人们过多地抽取地下水,使地面下沉、过多地砍树拔草,填湖造田、过多地燃烧煤炭,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猛增,造成温室效应,使气温上升,海水更易蒸发,雪山更易融化,如此下来,水灾就不可避免了。在教学中。要对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设想,让学生进行思考。
第三,师生互动。组织开展环保研究性学习。实现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教师是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则是主体发挥者和创造者。学生在获得了一些必要的环境科学知识后,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联系身边的所见所闻,开展环保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笔者在讲八年级“中国的自然资源”时,设定为“水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等课题。课题确立后,要建立学习小组,设计实施方案。学生在明确课题和方案目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撰写环保小论文,然后再经过小组评价不断完善后由教师做出客观公正地激励性评价。
三、走出校园,实施环境保护知识的实践活动
环境教育是一种感知性的教育活动,主要强调学生、教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教师要重视“在环境中学习”。由于环境知识的广泛性,教育功能的多面性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要开展第二课堂,走出校门、走向自然、深入社会,让学生实践活动中自觉树立环境意识。笔者在讲八年级水资源时,布置学生课后完成调查表内容:了解启东市河流分布情况?我市河流污染情况?主要有哪些污染源?河流附近工厂的废水排放和处理情况?我市家庭的生活用水及饮用水的水质如何?平时有浪费水的现象?节水的意义何在?这样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环节,使学生融入到自然和社会大环境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自然,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另外,还可以结合“地球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节水日”等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专题纪念活动,如举办环境保护文艺晚会,开展环保知识问答。通过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环境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提高环境保护能力和环境宣传能力。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行为习惯。自觉投身到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活动中去,为保护和改善全球的地理环境做出努力。
教无定法,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如天上的繁星,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务必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创新,坚持从思想上明确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地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找准切入点,增强针对性,力争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找到更多、更好的渗透环境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这种渗透式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到了地理知识和技能,而且接受了环境教育,提高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强化了环境意识,从而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