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乡土味儿的书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tso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苗子的《货郎集》百华琳琅,是一本带乡土味儿的书
  
  货郎担的特征是货色驳杂而平民化,价格低廉而人家不可或无。黄苗子的《货郎集》盖以此取名,实亦副之。全书凡分山川、乡土、藻绘、人文四篇,每篇为一组,各收散文若干章。各组内容,性质固然有异,其神髓则一,全迸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无论民习风俗、乡情野趣,作者皆罗致笔端,絮絮谈来,令人忘倦。对中国文化的强烈爱好,使他重视民族的和民间的艺术;因为正是这种土里土气的艺术,摆脱了庙堂文化的虚饰,不拿腔作调,最能体现平民大众的智慧和生活风趣。
  《乡土篇》一组文字,谈的是民间艺术,如玩具、泥塑,青花布、捏像等寻常什物,向为士大夫不屑着录。但是他辛勤梳剔考据,引传说,溯源流,锐意耕耘,遂多创获。他以经济的笔墨,传播丰富的知识,极尽谐趣。如《豆腐》文中,谈“桐城派”豆腐引词云,“桐城好,豆腐十分娇,把足酱油姜汁拌,煎些虾米火锅熬,人喝两三瓢”。谁读了能不赞叹祖国文化的优美,能不勾起对家乡的爱恋呢?对《剪纸》引文中的中瓦,作者按语曰:“是南宋杭州的街名,又叫中瓦子”,不甚确切。瓦子即瓦舍,并非街名,是娱乐场所。
  
  《藻绘篇》讲的是绘画,似乎应该很风雅的了。可他一不谈泼墨山水,二不谈工笔花卉,一地里让你欣赏撑着破伞的钟馗,还有罗两峰“鬼气拂拂”的《鬼趣图》、《北京风俗画》和漫画等反映社会世态、人民爱憎和幽默感的作品;或介绍墨盒上的铜刻画和板拱花等具有实用价值和创造性的民族艺术。在艺术史的探讨上,着重通俗一枝,有足多者。其中《血泪画中看》,解析一幅元代水陆画(僧道做水陆道场时悬挂的宗教宣传画)的复制品,钩稽史籍,以文证图,逼真地道出了当时奴隶买卖、阶级压迫的惨象,是下了大工夫的力作,给予读者的印象,较诸元代奴隶考之类洋洋洒洒的大论文远为深刻,可供治元史者参考。唯第九十四页脚注一:“元代蒙古色目人称为‘北人’,汉人称为‘南人’”,则为语病。元统治者把全国人民分为四等级:蒙古、色目、汉人、南人。汉人指辽金治下的汉族人民;南人指南宋治下的汉族人民,被作为宋遗民看待,名列末等。就地理方位言,元代的“汉人”,也是北人。
  《山川篇》虽是游记,于观览胜景之际,仍拳拳不忘采访民俗,可作社会调查看。但在《佛山祖庙》里出现一位光着脚丫子的水神“北方真玄武大上帝”,殊令人愕然。此神原名玄武,清代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真武,不可能合称之为真玄武的。——不过也很难说,乡里人很怕开罪神灵,或者觉得不如求全之为好。
  《论语·先进》中有一节脍炙人口的名文:“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常为后世称引,尤为爱好旅游者津津乐道,很替老夫子赢来声誉。作者颇亦引为同调。他在《荔枝花下》游从化温泉得句“一浴居然子在川”,便用此典故。《兰亭》记游,探索修禊的起源也提起:“记述孔子(谈话)的书《论语》,就曾经记载过,在暮春天气,穿着新做的春季服装,老的少的跑到沂水去浴的话”。实际上,周历的暮春,合夏历二月,山东气候,犹极寒冷,真要下到沂水去,是吃不消的。文中所述是雩祭(求雨)仪式,浴者,不过是雩祭时涉水状龙出水的象征性动作。《论衡·明雩篇》对此有详细解释。
  《人文篇》各文分别怀念四位文艺界前辈,富于真情实感。我想提醒的是,老舍和沈从文两位先生恰好都是乡土气十足的作家,沈先生改行研究工艺美术,也还脱不了土气。唯介绍叶遐庵先生,纯粹谈书法艺术,这在身为书法家的作者,其驾轻就熟,切中肯要,是书法研究方面值得重视的一篇文章,自不待言。《老舍之歌》中说“老舍先生曾答应写一长篇叫《洋径浜奇侠传》”,这篇名,可能是误记。这是张天翼先生作品,老舍先生未必有同样构思,他对上海情况不熟悉。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书中大量采用插图,并手绘若干幅,虽说不上“全相”,却也大有可观了。这对了解文字内容提高阅读兴趣,帮助很大,极为难得。华君武同志作封面画:一位胖墩墩的货郎,眯缝着眼睛,,神态怡然。背筐里的开花毛笔,分明是为作者特设,好让他挥毫写下怡情益知的隽永小品。而黄永玉同志的序文,竟无一语述及文章内容,大悖于桐城义法。然而寥寥不上千言,却把作者的性情风貌活脱脱地刻划出来。天晓得,唯有画家,才敢写这样的序文。
  
  (《货郎集》,黄苗子著,百花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十月第一版,0.49元)
其他文献
唐诗,一向被认为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蜂,其中尤以李(白)、杜(甫)为泰斗。这一“仙”一“圣”两位大诗人威力所被,左右了其后千余年我国诗歌的风气。威望太高了,谁要不买账,就要被扣上“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的帽子。可是翻开我国诗史的页码,也颇能找出某些异议者的口气,或拐弯抹角,或明目张胆,不服从两位“仙”“圣”的领导。   从晚唐诗人司空图与友人论诗书中标榜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等观点
辛茜娅·奥齐克是当前日益走红的美国女作家。她一九二八年生于纽约,青年时就读于纽约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以后就在几个大学里教文学,业余时间则从事文学创作。她的第一部小说《信任》是个长篇,一九六六年出版。一九七一年出版短篇集《异教徒教士及其他故事》,一九七六年出版《流血及三个中篇小说集》,其他还写了不少诗、散文和评论文章,也翻译过不少外国作品。她不但是个作家,而且还是个社会活动家,经常作旅行演说,要求
去年十月,我和江奇涛在云南前线相遇,他不无自信地说要写别人还没写过的东西。听了他的构思,我觉得很有意思。可是,直到最近读了《雷场上的相思树》,我才明白,当时我只看出题材内容上的新颖,想象力是多么贫弱!直到读了作品,我才真正感觉到这篇作品所具有的那种超越军事题材文学创作自身的意义,这是当今文坛上不可多得的优秀篇什之一。  作品中的几位主要人物,本来都是地方大学的学生,如果不是在一年前大学毕业时入伍进
最近读到徐朔方著的《元曲选家臧懋循》(戏剧家传论丛书),甚饶兴趣。书中概述臧氏的生平与曲论,《元曲选》的编印与历史贡献,随着提出臧氏系“士大夫兼出版家”。另有《臧懋循年表》与《元代杂剧现存版本一览表》,可供读者参考。  虽是一部六十五页的小书,我读后获益不少。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本书对于臧氏曲论的叙述,甚为简要精确,而且有特见地在戏剧史方面把昆曲勃兴的时代推后至少数十年,以为在臧懋循及其同乡(三
视力极度衰退,有些情况是以前没有料到的。比如参加什么集会,在入场和散会的时候,常恐得罪了朋友,怪我对人没有礼貌,见了面理也不理。又如邮递员送来了印刷品一大堆,我连看清楚书名刊名都相当困难,可是寄赠这些印刷品的朋友或单位都希望我仔细阅览是可想而知的,其时的负疚心情也很不好受。重配眼镜吧,眼科大夫和眼镜铺的验光技师都说不必了,没有更适合的眼镜片了。放大镜也无济于事,除了自己买的两个,还有好心的朋友赠送
前几天刚看完高尔基的《我怎样学习和写作》的校样,他在《我怎样学习》这篇文字的结尾处写道:“热爱书籍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有救人的力量,只有它才能使得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强有力的、真诚的、有理智的人”。这几句话写得是多么好啊!  回想起来,我从童年时起就喜欢看书,因此家里的人都说我是个书呆子。还记得小时候,我的叔父戈公振送了一盒积木给我,他在盒盖里面写着这样两句话:“房子是一块砖头一块砖头造成
评《章太炎选集》注释本    在近代文献中间,章太炎的著,作最难读,向有天书之称。鲁迅便说过,他初见木刻本《书》,便点不断,也读不懂。前几年,我曾想系统读读《章氏丛书》,但就是因为感到断句难,训解难,读后似懂非懂。因此,只好掩卷叹息:要直接从原著了解太炎先生的风貌,在我等后生也许是种奢望了。自那时起,我就期望有好的校点注释本出现。去年十月,得到上海人民出版社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而刊行的《章太炎选
中华书局版“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之一,明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点校本卷二“郑所南”条(86—87页)引王达善撰《郑所南先生传》,谈及宋末太学生郑所南善画兰,宋亡于元以后:    贵要者求其兰,尤靳弗与,番人孺子颇契其意者,则反与弗计。然亦不画士人,询之,则曰:“一片中国地,为夷狄所得(旁注“一云士为番人夺去”),吾忍画耶!”    按:郑所南(思肖)为富有民族气节的宋代遗民,宋亡后,坐必南向,画兰必
杨炼,这位目前可能是最富于思考力的青年诗人,给他的第一本诗集命名为“礼魂”。“礼魂”是屈原《九歌》终曲的标题,这首终曲的最后一句是:“长无绝兮终古”,意为对神的祀典终古不废。杨炼借用“礼魂”为题则直接关连到他对诗的见解。这个标题既暗示他的诗与屈原的诗在文化传统上的内在继承关系,又暗示他的诗是关于思想的,或者本身就是一个思想的存在。因为“魂”在中文中也可作精神解,而在哲学层次上,精神与思想是同一的。
今年六月十八日,是瞿秋白同志在福建长汀英勇牺牲五十周年纪念。由丁景唐、陈铁健、王关兴和王铁仙四人合著的《瞿秋白研究文选》就是为这一纪念而出版的。  瞿秋白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极其丰厚,我们应当珍惜它,学习它,发掘研究、继承发扬它。现在出版的这部《文选》,内容是广泛而丰实的。它涉及政治、思想、文学艺术、新闻出版、革命友谊、史料考证等各个方面。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系统地了解到瞿秋白的革命实践活动和他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