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历史教学;歌曲;运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9—0116—01
一、先声夺人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做到化腐朽为神奇,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用歌曲为历史教学导课,会因为其独特的影响力而产生不同于以往的效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在上公开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导入,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得到了评委老师的好评。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一种手段。用歌曲实现课堂导入,往往能为课堂营造很好的氛围,实现情境教学。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用歌曲为历史教学导课,会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从欣赏歌曲的轻松中走进历史,从感受歌曲的沉思中走进历史,从体验歌曲的美妙中走向知识的殿堂,去汲取去思考去求索。上《北伐战争》一课时,我播放了学生们熟悉的歌曲《国民革命歌》。豪迈激越的旋律和歌声,使学生如置身于那个如火如荼的革命时代。刚刚还有些喧闹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这时我引导学生:“这首歌曲最早实际上是一首十世纪的欧洲儿歌,后来传到中国,被填了新的歌词,立刻在风起云涌的北伐战争中改变了儿歌的身份,以不变的旋律鼓舞着仁人志士。歌词中为什么要‘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到底是什么?结果又如何呢?也许大家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但没关系,我现在就带大家来一次国民革命之旅。”
运用歌曲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状态进入角色,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运用歌曲,开启智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将歌曲引入历史课堂,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还可以激情激趣,激疑释难,激发思维的火花,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改革开放》时我播放了歌曲《春天的故事》,紧接着提出问题:“歌词中‘有一位老人’指的是谁?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谱写了怎样一部神话?‘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画出我国这个‘春潮’中的征程?为什么歌中说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1979年以后的中国较之以前到底有哪些变化呢?‘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经济特区为什么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建设经济特区有什么好处?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特区与历史上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租界’有什么本质区别?”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同学们热烈讨论并回答,课堂气氛活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拓宽了知识面,也发展了学生们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学唱抗日救亡歌曲,是我们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历史学习方法。如,在“抗日战争”这个单元学完后,我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每组从《抗敌歌》《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五月的鲜花》《救亡进行曲》《新四军军歌》《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中学唱几首,各组或查阅书面、影像资料,或借助互联网技术,或采访相关人士(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收集资料:(1)有关抗日救亡歌曲作者、词曲内容、写作背景等方面的资料;(2)有关抗日救亡音乐作品的影像资料或伴唱带等;(3)与抗日救亡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标语等。课堂上按分组情况进行“抗日救亡歌曲大联唱”。演唱结束后,由每小组推举一人,介绍本组所唱歌曲的创作背景,交流学唱抗日救亡歌曲的感受。上完这节课,同学们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抗日战争是一段让所有中华儿女刻骨铭心的岁月,但抗日战争的课究竟如何上才能让学生刻骨铭心,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历史教师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历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学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的理念,通过这一节课可以得到充分的诠释。同学们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从抗日救亡歌曲的词曲内容、创作背景中获取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提高了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了解历史和感知历史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布置场景、合唱救亡歌曲,培养了互相帮助合作学习的精神。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学唱抗日救亡歌曲,以及交流学唱后的感受,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编辑:王金梅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9—0116—01
一、先声夺人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做到化腐朽为神奇,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用歌曲为历史教学导课,会因为其独特的影响力而产生不同于以往的效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在上公开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导入,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得到了评委老师的好评。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一种手段。用歌曲实现课堂导入,往往能为课堂营造很好的氛围,实现情境教学。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用歌曲为历史教学导课,会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从欣赏歌曲的轻松中走进历史,从感受歌曲的沉思中走进历史,从体验歌曲的美妙中走向知识的殿堂,去汲取去思考去求索。上《北伐战争》一课时,我播放了学生们熟悉的歌曲《国民革命歌》。豪迈激越的旋律和歌声,使学生如置身于那个如火如荼的革命时代。刚刚还有些喧闹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这时我引导学生:“这首歌曲最早实际上是一首十世纪的欧洲儿歌,后来传到中国,被填了新的歌词,立刻在风起云涌的北伐战争中改变了儿歌的身份,以不变的旋律鼓舞着仁人志士。歌词中为什么要‘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到底是什么?结果又如何呢?也许大家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但没关系,我现在就带大家来一次国民革命之旅。”
运用歌曲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状态进入角色,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运用歌曲,开启智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将歌曲引入历史课堂,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还可以激情激趣,激疑释难,激发思维的火花,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改革开放》时我播放了歌曲《春天的故事》,紧接着提出问题:“歌词中‘有一位老人’指的是谁?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谱写了怎样一部神话?‘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画出我国这个‘春潮’中的征程?为什么歌中说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1979年以后的中国较之以前到底有哪些变化呢?‘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经济特区为什么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建设经济特区有什么好处?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特区与历史上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租界’有什么本质区别?”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同学们热烈讨论并回答,课堂气氛活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拓宽了知识面,也发展了学生们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学唱抗日救亡歌曲,是我们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历史学习方法。如,在“抗日战争”这个单元学完后,我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每组从《抗敌歌》《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五月的鲜花》《救亡进行曲》《新四军军歌》《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中学唱几首,各组或查阅书面、影像资料,或借助互联网技术,或采访相关人士(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收集资料:(1)有关抗日救亡歌曲作者、词曲内容、写作背景等方面的资料;(2)有关抗日救亡音乐作品的影像资料或伴唱带等;(3)与抗日救亡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标语等。课堂上按分组情况进行“抗日救亡歌曲大联唱”。演唱结束后,由每小组推举一人,介绍本组所唱歌曲的创作背景,交流学唱抗日救亡歌曲的感受。上完这节课,同学们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抗日战争是一段让所有中华儿女刻骨铭心的岁月,但抗日战争的课究竟如何上才能让学生刻骨铭心,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历史教师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历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学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的理念,通过这一节课可以得到充分的诠释。同学们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从抗日救亡歌曲的词曲内容、创作背景中获取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提高了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了解历史和感知历史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布置场景、合唱救亡歌曲,培养了互相帮助合作学习的精神。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学唱抗日救亡歌曲,以及交流学唱后的感受,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