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从教几十年,一直耕耘在语文这块芳草地。语文教学中最难于攻克的堡垒莫过于作文教学,教师把写作技巧讲的是头头是道,学生听的依然是一头雾水,再多的技巧都成了纸上谈兵。基于这种现状,我校开展了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践活动,我有幸的成为了第一批实践教师。我所带的班级成为了我第一块试验田。
布鲁诺说过:“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则说明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所以我根据本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一套教学方案:
一、创设有效情境,丰富学生表象
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学生兴趣,提供想象、联想和猜想的空间,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观察和写作。
我在执教活动作文课《哑剧表演》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先设计了一个无声世界,我也不说话,而是用手势告诉同学们,我们要做什么,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紧接着我让学生上台表演,游戏规则是不能说话,要用形体语言告诉同学们所表演的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联想,写下答案。这个游戏让表演的学生,认真做动作,还要有独特的创新能力,让同学们可以迅速的感知到他表演的是什么,台下的同学们,一定要用心观察,还要善于联想,才能得到正确答案。创设这种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学生感知,指导学生观察,丰富表象,培养学生专心的良好行为,同时让学生感知在安静的环境里,思维运转的速度明显高于喧哗时,学生逐渐学会静心思考。
二、紧扣年段目标,凸显训练重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段的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写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如我在四年级执教的精品课程课例《拔河》。为了丰富学生体验,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在操场上,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拔河比赛,课堂上,我重点让学生针对比赛场面进行片段描写。为了降低难度,我设计了这样的提示语:比赛场面异常激烈!只见两边的观众……最精彩的还是该环节从片段着手,紧扣整体规划主题,先整体描写围看观众的热闹场面,再抓住具体人物的细节,点面结合,最后巧用过渡语,突破训练重点。
如果说中年段的习作在学生写话与作文(写作)之间起着过渡、承接的作用,那么高年段的习作重点就应该是提高学生细致描写能力的同时,指导布局谋篇的方法。
在上学期精品课程建设中,我执教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生活中的启示》。该单元中每篇课文都是指导学生布局谋篇的优秀范例。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上台排列《钓鱼的启示》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两篇课文的篇章结构,用五角星代表作者受到的启示,两个小圈分别代表简单的开头和结尾。通过图形排列的方式,使学生更直观地领悟到本次习作的布局技巧,理清自己文章的写作思路、开头、结尾、精彩片段等。同时,这样的板书设计也为学生后面堂上练笔留下借鉴和模仿的样板。
三、对比学习范文, 开拓学生思路
当前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着两种较明显的观点:一是不该使用范文,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自由表达,使用范文会让的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二是认为应该使用范文,因为小学生还小,自己的积累较少,对事物的认识也少,太宽的范围反而让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我觉得提供范文给学生未尝不可,因为我们是希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表达能力,暂时的模仿是为了更切实的发展。再者,如果我们能提供一些同类的“范文”进行对比学习那就更好了,因为这样既能防止思维受限的毛病,也能开拓学生的思路。
如我在一次习作课上指导学生为学校写一份解说词。我出示了五张校园照片教学楼、操场、林荫路、餐宿楼、校门。学生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此类题材的训练,如何才能写得具体、生动呢?这时候,我出示了两个片段,进行对比学习:
片段一:我们的整个操场的东面是一片碧绿的草坪,四季常绿,操场边还种了一些花草树木,真美啊!我们经常在操场上快乐的活动和玩耍。
片段二:这是学校的操场。操场的东面是草坪,西面是环形跑道,中间是一条宽五十米的林荫路,两边是挺拔的垂柳,柳枝随风轻轻摆动,让人心旷神怡。教学楼前还种着一一排松树,像守卫校园的卫士,更像一位舞蹈家,伴着风儿,献上最美的舞蹈。大操场是我们的乐园,我们在操场上玩老鹰捉小鸡;我们在操场上举行运动会;我们在操场上踢足球,每次足球踢上天,我们的快乐也飞上了天。
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下,学生领悟到要把一张静止的照片写活需要联系活动、展开想象。他们触类旁通,兴趣盎然地选择其中一张照片写了起来。
四、多元评价,增加评改乐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习作分享不仅扩大了学生作文的读者,让更多的人读到他们的作品,使之拥有广大的读者,这无疑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而且有利于学生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一)快乐读文,自己修改。
学生写完作文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作文,查看句子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标点符号是否正确,实现自改、自查、自纠的阶段。然后,教师出示评价内容:①观题目、看开头;②用事例、说具体;③善用好词好句以及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④真情实感,结尾升华。结构包括:①文章切题、中心突出;②层次清楚、详略得当;③首尾呼应、结构明了。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教予修改方法。在这一过程,教师要将规范的修改符号演示给学生,并主要进行激励性评价,树立学生自信心。
(二)小组互改,推荐佳作。
同桌或者四人小组根据修改方法,运用恰当的修改符号交叉修改作文,在文章后面写上评语。这种由传统的教师批改转变为同伴评议的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习作水平,而且培养了学生欣赏他人、相信自我、积极向上的品格。最后小组内推荐优秀佳作,可以粘贴在教师公布栏,也可以放到QQ班群上共享,为学生创设了习作交流与体验成功的舞台。
五、班级作文报,是展示优秀作品的最佳平台。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公众的言说。作文的生命活力在于获得说话权,在舆论的平台、与读者见面的载体——报刊上获得说话的权利。离开发表,也就离开了作文最本质的实用功能,离开了作文最能召唤人写作冲动的激励功能。办班级作文报,标题自拟,精选优秀作品,当中穿插同学、老师和家长的精彩点评,甚至还可以添加学生对作文课堂的感受,然后用电脑排版、配上插图和花边,最后印刷,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学生的写作热情高涨,习作水平有显著提高。
有人说,如果能让学生从厌恶作文到喜欢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可以说完成一大半了,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力量,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向着认定的目标前进。就作文教学而言,教师一旦激发各培养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自觉地写,刻苦地练,写作能力就能主动得到发展,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感悟。我们可以这么说:兴趣是成功的向导,有兴趣的学习能消除紧张畏难情绪。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班级的孩子们,都乐于在情境体验中感受写作的乐趣,而且不再是言不由衷的空洞表达。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觉得这次习作的教学改革是对的,我将继续努力,给孩子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孩子们爱上习作课,爱上文字表达。
布鲁诺说过:“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则说明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所以我根据本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一套教学方案:
一、创设有效情境,丰富学生表象
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学生兴趣,提供想象、联想和猜想的空间,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观察和写作。
我在执教活动作文课《哑剧表演》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先设计了一个无声世界,我也不说话,而是用手势告诉同学们,我们要做什么,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紧接着我让学生上台表演,游戏规则是不能说话,要用形体语言告诉同学们所表演的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联想,写下答案。这个游戏让表演的学生,认真做动作,还要有独特的创新能力,让同学们可以迅速的感知到他表演的是什么,台下的同学们,一定要用心观察,还要善于联想,才能得到正确答案。创设这种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学生感知,指导学生观察,丰富表象,培养学生专心的良好行为,同时让学生感知在安静的环境里,思维运转的速度明显高于喧哗时,学生逐渐学会静心思考。
二、紧扣年段目标,凸显训练重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段的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写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如我在四年级执教的精品课程课例《拔河》。为了丰富学生体验,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在操场上,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拔河比赛,课堂上,我重点让学生针对比赛场面进行片段描写。为了降低难度,我设计了这样的提示语:比赛场面异常激烈!只见两边的观众……最精彩的还是该环节从片段着手,紧扣整体规划主题,先整体描写围看观众的热闹场面,再抓住具体人物的细节,点面结合,最后巧用过渡语,突破训练重点。
如果说中年段的习作在学生写话与作文(写作)之间起着过渡、承接的作用,那么高年段的习作重点就应该是提高学生细致描写能力的同时,指导布局谋篇的方法。
在上学期精品课程建设中,我执教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生活中的启示》。该单元中每篇课文都是指导学生布局谋篇的优秀范例。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上台排列《钓鱼的启示》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两篇课文的篇章结构,用五角星代表作者受到的启示,两个小圈分别代表简单的开头和结尾。通过图形排列的方式,使学生更直观地领悟到本次习作的布局技巧,理清自己文章的写作思路、开头、结尾、精彩片段等。同时,这样的板书设计也为学生后面堂上练笔留下借鉴和模仿的样板。
三、对比学习范文, 开拓学生思路
当前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着两种较明显的观点:一是不该使用范文,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自由表达,使用范文会让的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二是认为应该使用范文,因为小学生还小,自己的积累较少,对事物的认识也少,太宽的范围反而让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我觉得提供范文给学生未尝不可,因为我们是希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表达能力,暂时的模仿是为了更切实的发展。再者,如果我们能提供一些同类的“范文”进行对比学习那就更好了,因为这样既能防止思维受限的毛病,也能开拓学生的思路。
如我在一次习作课上指导学生为学校写一份解说词。我出示了五张校园照片教学楼、操场、林荫路、餐宿楼、校门。学生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此类题材的训练,如何才能写得具体、生动呢?这时候,我出示了两个片段,进行对比学习:
片段一:我们的整个操场的东面是一片碧绿的草坪,四季常绿,操场边还种了一些花草树木,真美啊!我们经常在操场上快乐的活动和玩耍。
片段二:这是学校的操场。操场的东面是草坪,西面是环形跑道,中间是一条宽五十米的林荫路,两边是挺拔的垂柳,柳枝随风轻轻摆动,让人心旷神怡。教学楼前还种着一一排松树,像守卫校园的卫士,更像一位舞蹈家,伴着风儿,献上最美的舞蹈。大操场是我们的乐园,我们在操场上玩老鹰捉小鸡;我们在操场上举行运动会;我们在操场上踢足球,每次足球踢上天,我们的快乐也飞上了天。
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下,学生领悟到要把一张静止的照片写活需要联系活动、展开想象。他们触类旁通,兴趣盎然地选择其中一张照片写了起来。
四、多元评价,增加评改乐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习作分享不仅扩大了学生作文的读者,让更多的人读到他们的作品,使之拥有广大的读者,这无疑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而且有利于学生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一)快乐读文,自己修改。
学生写完作文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作文,查看句子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标点符号是否正确,实现自改、自查、自纠的阶段。然后,教师出示评价内容:①观题目、看开头;②用事例、说具体;③善用好词好句以及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④真情实感,结尾升华。结构包括:①文章切题、中心突出;②层次清楚、详略得当;③首尾呼应、结构明了。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教予修改方法。在这一过程,教师要将规范的修改符号演示给学生,并主要进行激励性评价,树立学生自信心。
(二)小组互改,推荐佳作。
同桌或者四人小组根据修改方法,运用恰当的修改符号交叉修改作文,在文章后面写上评语。这种由传统的教师批改转变为同伴评议的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习作水平,而且培养了学生欣赏他人、相信自我、积极向上的品格。最后小组内推荐优秀佳作,可以粘贴在教师公布栏,也可以放到QQ班群上共享,为学生创设了习作交流与体验成功的舞台。
五、班级作文报,是展示优秀作品的最佳平台。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公众的言说。作文的生命活力在于获得说话权,在舆论的平台、与读者见面的载体——报刊上获得说话的权利。离开发表,也就离开了作文最本质的实用功能,离开了作文最能召唤人写作冲动的激励功能。办班级作文报,标题自拟,精选优秀作品,当中穿插同学、老师和家长的精彩点评,甚至还可以添加学生对作文课堂的感受,然后用电脑排版、配上插图和花边,最后印刷,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学生的写作热情高涨,习作水平有显著提高。
有人说,如果能让学生从厌恶作文到喜欢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可以说完成一大半了,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力量,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向着认定的目标前进。就作文教学而言,教师一旦激发各培养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自觉地写,刻苦地练,写作能力就能主动得到发展,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感悟。我们可以这么说:兴趣是成功的向导,有兴趣的学习能消除紧张畏难情绪。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班级的孩子们,都乐于在情境体验中感受写作的乐趣,而且不再是言不由衷的空洞表达。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觉得这次习作的教学改革是对的,我将继续努力,给孩子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孩子们爱上习作课,爱上文字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