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潜意识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重塑和美化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an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摘要: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并不是鲁迅先生小时候所见到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当初面貌,而是经过了重塑和美化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因为,随着日后阅历的不断增加,个体会在潜意识中不自觉地对他早期的经验不断地进行建构和重塑。
  论文关键词:鲁迅 潜意识 重塑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著名回忆性散文。在这篇散文中,鲁迅先生充满深情地回忆了给他童年带来无限快乐和美好时光的百草园和同样充满快乐和乐趣的三味书屋。在这看似客观而真实的描写中,事实上却暗含着鲁迅先生在潜意识中对童年生活的重塑和美化。
  什么是回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回忆不仅仅是心理学上证明的那种把过去的事件‘复现’在脑海中的能力。回忆回过头来思已思过的东西。但作为缪斯之母,‘回忆’并不是去思能够被思的随便什么思的东西,回忆是对处处都要求的那种东西的思的聚合。回忆是回忆到的、回过头来思的聚合。” 也就是说,回忆不可能是过去经历的简单复现,回忆只能是回忆到的、回过头来思的东西的聚合,那些被记忆忘记的、回忆不到的东西,是不可能复现出来的。即使那些被回忆到的东西,因为后天的阅历、心境、情感的变化,被回忆到的东西事实上也与过去的东西有所不同,人们的潜意识会不知不觉地对其进行重塑和重构。维特根斯坦指出,记忆从根本上来说不是表象和再现的工具和媒体,相反,它是在具体情境中的一种“建构”的过程。 童庆炳先生也说:“艺术家的各种早期经验往往随日后经验,包括理性的思想观念、感性的情绪知觉等而改变或重塑,其结果是出现了不同于实际经历、感受的对整个人生、社会的更为深刻的体验。” 也就是说,随着日后阅历的不断增加,个体会在潜意识中不自觉地对他早期的经验不断地进行建构和重塑,这样以来,我们日后回忆中的早期经验与我们当初的实际经历就会出现很大的不同。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认识,我们认为,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并不是鲁迅先生小时候所见到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当初面貌,而是经过了重塑和美化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鲁迅先生自己在文章中也承认: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鲁迅先生在回忆起来的时候却说:“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本来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经历过生活颠簸和人事烦扰的成年的鲁迅先生为什么会把它当作乐园?他在文章中又是如何描写这个乐园的呢?“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在这里我们看到,鲁迅先生把“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描绘成了一个充满着欢乐和诗意的极乐世界:蝉在这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直窜向”云霄里,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这还是客观的只长满野草的百草园吗?再说,幼时的鲁迅会产生蝉在“长吟”、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弹琴”的审美感受吗?这是鲁迅回忆中的百草园,是鲁迅在潜意识中经过重塑和美化的百草园,它与幼时鲁迅所生活的那个百草园已经有了一定的距离。
  历史上的百草园其实很普通,不仅鲁迅说它“只有一些野草”,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一书中也认为它“名称虽雅,实在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参观过绍兴鲁迅故居的人,也会说,那确实“只有一些野草”。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描写事实上也明显地带有重塑和美化的痕迹。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认为,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的描写,主要是批判以三味书屋为代表的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封建私塾教育,表现了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但仔细品读作品,我们发现,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描写,也说充满快乐和情趣的。在三味书屋的后面有一个花园,孩子们读书之余可以去折腊梅花,寻蝉蜕,还可以捉苍蝇喂蚂蚁,这与在百草园玩耍有同样的乐趣,只不过不能玩得“太多,太久”罢了。对私塾老师,作品写道:老师“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而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对私塾老师读书情态的描写更可看出作者对私塾老师的亲切和几分喜爱:“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位老先生是有点迂腐,可他“迂腐”得多么可爱。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成年人视角中的“迂腐”得有点可爱的私塾老师。
  这种对童年生活的重塑和美化,鲁迅自己也是承认的。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也就是说,回忆中的东西,与客观事实本身常常是会有差距的。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我们后天的阅历和生活经验已经不自觉地影响了我们对过去经验的印象和认识,我们的潜意识已经不自觉地对它们进行了重塑和修改。
  语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所选的一篇短文《儿子眼中的父亲》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在活,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随着"我"的阅历的不断增加,“我”在潜意识中一直不断地在对“父亲”的形象进行建构和重塑,这里既有美化,也有丑化,是美化还是丑化,这主要取决于“我”的生活阅历和具体处境。当然,主体对过去生活经验的重塑常常是潜意识的和不自觉的。
  鲁迅所以把童年生活重塑的如此美好和令人向往,这主要与他当时的生活处境和思想情感状况有关。
  《朝花夕拾》主要写于1926年2月至同年11月。鲁迅所以写《朝花夕拾》,鲁迅说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心情之芜杂和沮丧由此可见一斑。是什么“纷扰”使他的心情如此芜杂和沮丧。联系一下他当时的处境,我们也许就不难明白了。
  1925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发生女师大风潮事件,在这次事件中,鲁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参加了校务维持会,北京大学教授陈西滢等却支持杨荫榆,并写文章污蔑学生运动、指责鲁迅等人暗中鼓动学生闹事。鲁迅曾写《忽然想到》、《并非闲话》等文予以反击。1926年3月18日,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军舰驶入我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门集会,后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在国务院门前遭到枪击镇压,死47人,伤150余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三一八惨案”,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也惨遭杀害。鲁迅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淡淡的血痕中》、《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揭露反动当局的罪行,深切悼念死难者。军阀政府在惨案发生后就下达了通缉令,鲁迅也被列入名单中。为避免军阀政府的迫害,3月26日鲁迅被迫避居北京西城,后移住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地,有时住在“一间破旧什物的堆积房”中,“夜晚在水门汀地面上睡觉,白天用面包和罐头食品充饥”,有时甚至住在地下室。8月26日鲁迅离开北京赴厦门大学任教,聘期两年,但因受人排挤、也因不满厦门大学的“不死不活”现状,12月愤而辞职。1935年鲁迅回忆他写作《朝花夕拾》的境况时说:“直到一九二六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而北京的未名社,却不绝的来信,催促杂志的文章。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写了十篇《朝花夕拾》……”
  社会的黑暗,生活的颠簸,人事的烦扰,都使鲁迅倍感疲惫和沮丧。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回忆起童年时期那些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快乐而充满情趣的生活,无疑倍感亲切和温馨。越是对现实不满,在内心深处、在潜意识里面越发会感到那种生活的美好和令人向往。而事实上,作家在这里已不自觉地对童年生活进行了重塑和美化。
  注释:
  [1]转引自金元浦主编的《文艺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2]转引自金元浦主编的《文艺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3]童庆炳.文艺心理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8页.
  [4]鲁迅.故事新编·序言[M].漓江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参考文献;[1]金元浦。《文艺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鲁迅.<<故事新编·序言>>[M].漓江出版社,1999年版.
  [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其他文献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充满了人文关怀、问题探索、知识魅力的课堂。新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努力构建新的语文课堂,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一、课堂教学语言充满人文关怀  口头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不但要求明白易懂,具有科学性,而且力求达到优美可亲,对学生充满鼓励、赏识、尊重、期待,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易接受知识,更易
语文阅读教学是具有艺术性的。这种艺术的首要本质在于:依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和动机,这是获取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俗话说“教无定法”,特别是阅读教学的方法可以说是百家争鸣。近几年,本人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课堂教学有效途径的探索。下面谈点个人的浅见:  一、突出情感因素,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
教学活动是一项双向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起指导和引导的作用。要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人,首先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此,上课前我总是首先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情况和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会出现怎样的认识特点,然后才制定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我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我作为他们的引路人,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
学困生的形成既有社会、家庭的因素,也有自身的上进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对他们教师要关怀、激励、鼓励,要发挥综合效应,持之以恒,热忱相待,使他们成为积极向上的青年,成为有用之才。
学位
摘要:识字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很多学生进入高段后,学习跟不上,阅读理解不了,作文写不好,原因和识字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抓好识字教学尤为重要。小学低段的学生学习兴趣以间接兴趣为主,喜欢在活动中进行学习,学习后喜欢将知识进行应用。为此,在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采用活动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识字,识字后结合生活拓展应用,从而提高
摘要:何谓语文“好课”,怎样才能上一堂语文“好课”,各家见仁见智,同时,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乃至语文教学研究者都具有无穷的魔力,坐在课堂里的万千学生期待着老师带来一节节精彩纷呈的好课,作为一名教师,即使不能成为一位名师,但对“好课”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同时,对“好课”研究也一直推动着有效教学开放课堂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好课堂 ;语文  “好课”犹如一块魔石,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乃至教学研究者
【摘要】我们都清楚词不离句,也就是说词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当我们看到一个英语句子,一个段落,一篇文章,一张试卷乃至一本英文资料时,映入我们脑海中的都是英语词汇,所以可见词汇的重要。我们有很多方法掌握大量的英语词汇,比如记忆和积累。同时运用词汇,尤其是在阅读中的运用是记忆词汇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记忆 积累 运用  首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熟记考纲词汇,考纲词汇都很明确,在记忆掌握的基础
新课改以后,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探索,寻找最佳教书育人途径,但 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负担过重,达不到教学要求,教学困难大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究其原因,在于不少教 师没有以新对新,而是持续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因此,当前应该将创新运用到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来,在创新这个 力点上做文章,下力气,产生推进教学效果的巨大重力,以实现教师的科学指导与学生的轻松学习的和谐统一 。确保英语教学持续、有效、健康
阅读一直是英语教学和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文章的理解都要通过仔细阅读来完成。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一直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在中学阶段的各种考试中,阅读都是占较大分值的必考题型。一次英语考试的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题得分的高低,下面就如何培养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个人的看法:  一、提高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