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守着妈

来源 :青春岁月·校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xia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少年来,随着工作的调动、职务的改变,我总是在换办公室,可不管换到哪里,我总是把妈的照片摆到桌上。有妈在,心里踏实,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
  妈出生在豫南方城县平高台村。村里的余家药房是妈家里开的。妈的爷爷是清朝秀才,方圆百里都有好名声。妈的父亲是国民党军官,后来随军南下抗日就没有了消息。爸家离妈家有十里的路程,家境殷实。妈的爷爷与爸的爷爷认识,两家一搭话,妈就在14岁时嫁到了爸家,放到现在,那正是读书和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年龄,而妈却开始了孝敬公婆、操持家务的辛劳生活。
  妈和爸成亲的第二年,爸就去了许昌烟行学做账。爸离开家,妈却走不了,家里还有一大家子人得伺候,妈从来没有提过跟着爸到城里去。很快,妈就以她的勤劳、善良和孝敬老人赢得了全家与全村的夸赞。
  新中国成立后,爸家因财产与土地购置问题被划成地主。家里的人出来进去都遭人白眼,爸就不再常回家。妈长期留在家里照顾着老老少少。承受着一切想不到的变化,直到1953年,妈才被爸接到了许昌。
  妈跟爸进城的时候,10岁的三叔也吵着要到城里念书,爸接来了妈,怎好把弟弟也接过来,爸就不同意。可妈说:“去吧,城里怎么都比乡里好,我能累着什么,还不是锅里多添一瓢水?”三叔就笑了,爷爷也笑了。自从被划成地主,爷爷很少有这样的笑,他心里感慨有这样一个好儿媳,能为这个家分忧解难。从此,20多岁的妈照顾着三叔上学放学、吃饭睡觉的一应事情,6年间,妈把三叔从小学照顾到上初中。这期间,虽说妈被招工进了许昌市服装厂,但妈和爸的工资加在一起也不算高,可这之后的5年,他们还供养四叔念完了中专,资助妈娘家一个家境窘迫的远房舅舅读完了大学。1957年、1961年我和二弟相继出生,几年后,大妹和小妹的出生在给我家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为妈增添了更多的劳碌。
  我出生不久,爸的远房堂妹带着孩子找上门来,听说妈在服装厂上班,想跟着学缝纫。妈说:“中啊,先住下,我去跟厂里说说。”这一吃住就是一年多,姑学成后回家自己开了个服装店。村里的老人说:“都说姑嫂不和,你们还不是亲姑嫂,真不拿你当外人哪。”姑就笑,总是说着妈的好。妈回乡下的时候看到了五外婆,五外婆的儿子早年随国民党军队到了台湾,她就成了一个孤寡老人,没人照顾,吃了不少苦,最后是妈给五外婆养老送终的。
  家里人一多,生活就窘迫,每个月只能改善一次生活。每到发工资时,妈就给我一块钱,让我去买水煎包,给大家解解馋。我是老大,总帮妈算着每个月买粮多少钱,买煤多少钱,还剩多少钱,看够不够花。那个时候老家农村总是来人,遇到谁说娶媳妇没钱了,上学困难了,妈就掏钱。妈说:“没事,拿去先花着。”这样,我家后面的日子就更窘迫了。
  屋子虽小,有妈就显得大,显得充实和温暖。家里总是有备用的床板,晚上加在床的里面,以便睡更多的人。木格棱窗下放着缝纫机,一盏昏黄的煤油灯总放在窗台上,我离开家参加工作的前一年,那盏煤油灯才换成一只15瓦灯泡吊在缝纫机的上边,妈的眼前就亮多了。妈在布案上忙活那些布块,我和二弟就在缝纫机的边上做作业,妈用缝纫机了,我们再趴到布案边去,做完作业就支着脑袋看着妈忙活,最后妈把布案上的衣料用布一裹,就裹出一个平展的床铺,我们爬上去。一躺下就睡着了。缝纫机的轧轧声伴我入梦,那时不知道妈的累。妈不仅忙我们的,还有街坊邻居的。人家平时也不好麻烦妈,妈知道这些,人家既然求上门来,就是遇了事,怎好不给人家面子,就笑着应承下来。
  爸那时因出身问题被下放到离许昌十多里的乡下去,整天不着家。爸那时总觉得低人一等。妈却不在乎这些,她在工厂好好工作,把家操持得有条有理。这给了爸不少安慰,爸总说那些年多亏了有妈这样一个理解他、关心他的人。
  妈在厂里踏实肯干,常常受到赞扬。领导想培养妈入党,还要提拔妈当车间主任,妈也写了申请书。但是一外调,知道了爸的情况,领导就跟妈谈话,要妈和爸划清界限。妈说:“要是我跟组织还有差距,我就再努力。我们孩子他爸的事我心里都知道,孩子不能没有爸,我也不能没有这个丈夫!”那个时候,妈担心爸承受不住打击,经常把洗干净的衣服和做的好吃的带上,走很远的路去看爸。在天蒙蒙亮的时候赶去,上班前再赶回厂子里。正是由于妈对爸的关心体贴,才使爸的精神没有垮,挺过了那段难熬的日子。
  那时候,我同别人打了架都不敢回家说,说了一定要挨妈的训斥,不管谁对谁错,妈从不惯着自己的孩子。一天,跟我打架的孩子的家长找上门来,正巧爸心烦意乱地回到了家。看到这种情况,没等我做出解释,爸的皮带就落在了我的身上。妈拦着的时候,我含着委屈的眼泪趁机跑了出去,身后传来了妈“大娃、大娃”的呼叫声。我跑到了许昌火车站,候车室里烟气腾腾,挤满了人。我不知道那些人为什么远行,我不想走,不想离开妈,我开始后悔跑出来。后来我得知,妈拿着一根竹竿,在寒冷的大街上到处找我,那根竹竿捅遍了街两旁的犄角旮旯,妈怕我躲在里面不出来,一边找我一边叫着“大娃”。那种呼喊让风领着一直从街这边传到了街那边。渐渐地,我听到了那揪心的呼喊,它冲着候车室来了。我已经从窗户里看到妈的影子了。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想叫着妈扑到妈的怀里,腿却在妈进门的刹那从另一个门跑了出去,一直跑到了汽车站。妈的叫声远去了,在妈的叫声后面,是我泪水模糊的脸。多少年来,我的记忆里,一直有妈寒风里呼喊“大娃”的影像。
  第二天在我终于见到妈的时候,一夜没合眼的妈一下子把我搂在怀里,滚烫的泪水落在我的脸上,我抹了一下脸,抹出了更多的泪水。我不知道妈失去我会怎样,但我知道我不能没有妈。妈没有埋怨,很快端来一碗热饭,饿极了的我捧着那碗饭,连同泪水一起吃到肚里。妈说:“大娃。别记恨你爸,他是心里憋闷,有气出不来。”事后,我有好几个月没有见到爸,妈让我去看看爸,我仍然和爸怄气不想去。四叔来的时候,妈对四叔说:“你领着大娃去看看他爸吧,我老不放心。”四叔便领着我去了。爸当时刚因“一打三反”被封闭在乡下,一见到爸,我对爸的怨气全消了。爸瘦了,眼睛显得特别无神,见到我才闪了一点亮光。我拿出妈给爸带的东西,爸的精神才好起来。我知道,亲情在爸身上起了作用,我知道妈为什么要让我来看爸了。
  我到了外地工作后,离妈远了。妈想她的大娃,就常坐了长途车来看我。我那时才十几岁。在妈的心里还是个孩子。我那时不知道妈一路的辛苦,也不大愿意妈跑来厂里。妈不知道我爱面子。只知道想大娃,只要能看看大娃就心满意足了。
  妈一生没有去过大地方,只到过开封,还是服装厂组织学习时去的。妈说:“都说北京可好了。啥时候也去看看。”妈走的那年夏天,我来到北京,在天安门前,我拿出妈的照片,心里默默地说:“妈,大娃和你一起来到了北京,看到了天安门。”我的泪水滴在妈的照片上……
  (摘自《十月》)
其他文献
王勃:不但写得快,而且文辞华丽。请他写文章的人很多,因此,他家里“金帛盈积”。  李邕:文章好,书法更是一流,朝廷中的达官贵人和各地寺庙,纷纷拿着金钱请他写文章。李“受纳馈遗,亦至巨万”。《新唐书》本传上说,当时大家公认,自古以来,因为写文章获得钱财之多,没有人可以比得上李邕。  韩愈:很多人找他写墓志铭,因此韩愈收入很丰厚。韩愈写了一篇《平淮西碑》,唐宪宗将这文章的一块石刻赏赐给韩弘,韩弘就馈赠
期刊
琼斯的朋友弗雷德,在纽约郊外经营着一家农场。  一天,琼斯去拜访弗雷德,发现弗雷德家有一头猪,竟然装着一只木质假肢。他惊奇地问:“你怎么给你的猪安个假肢呀?”  “我的朋友,这是一头极其特别的猪!前阵子,我在树林里散步,遭到野猪的攻击。这头猪飞奔而来,赶走那头凶狠的野猪,救了我。”  “那是野猪撕掉了它的腿?”  “不!后来,我这里发生了火灾。开始是大棚,接着是谷仓。猪撞开门叫醒我们,带着我们逃离
期刊
我们知道,在记叙类文章中,自然环境描写有六大作用:一是渲染某种氛围,二是交代人物身份或表现人物性格,三是衬托人物心理,四是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五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六是揭示或深化中心。  那么,在具体的作文中,我们该如何巧妙地运用环境描写来为故事铺设情景呢?我们先来看下面一段来自课文的文字: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
期刊
主人家闹鼠灾,仓房里的粮食、厨房里的饭菜经常遭到老鼠的祸害,于是主人从亲属家抱回一只小猫。  这只小猫工作尽职尽责,它日夜坚守岗位,在仓房、厨房里巡视,发现老鼠立即出击,一个月的工夫,主人家的老鼠几乎都销声匿迹了。  小猫明显地胖了。一来主人对它的工作非常满意奖赏它的伙食好,二来逮住的大大小小的几十只老鼠也成了它的腹中美餐。  这天闲着无事、吃得饱饱的小猫正在仓房里散步。突然一只老鼠从墙角的洞口跑
期刊
话题阐释  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构造。文章谋篇布局的好坏,直接影响表达的效果。好的谋篇布局,会使内容层次清楚,衔接自然,前后照应得当,整篇文章显得集中、完整、统一和谐,达到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在众多的文章结构布局方法中,巧设板块无疑能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  运用板块构造文章结构,其方法主要有四:一是采用拟小标题的方式,如引用或化用诗词名句作为小标题、
期刊
学校每个月都要为学生们放一次电影。为了了解大家对年内所放电影的感受。团委的一位干事在校园网上搞了个调查。  投票很散乱,面对同一个问题,答“是”与“否”的几乎是一半对一半;但是,在“最不喜欢的一部电影”这一问题面前,大家的投票却出奇地一致——全都是伊朗电影《小鞋子》。在留言当中,我看到了下面这些话——  “破电影!忒没劲!”  “兄妹俩轮换穿一双鞋子?莫非编剧姓胡?名叫胡编?”  “那个阿里也太傻
期刊
“女大十八变”多用来形容女孩长大之后容貌的巨大变化,其实,这原本是一个佛教用语。  “女大十八变”原本是“龙女十八变”,记载在《法华经》的《提婆达多品》中。文殊师利菩萨在龙宫中说法,说的是《法华经》度化了很多条龙。智积菩萨表示怀疑,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法华经》是一部精深幽妙的佛经,听到此经的人怎么可能那么快就成佛了呢?”  文殊师利菩萨回答道:“龙王有个女儿,才八岁,虽然年龄幼小,但她却有慧根,
期刊
“在一粒沙子里看见宇宙,在一朵野花中看见天堂。把永恒放进一个钟头,把无限握在你的手掌。”  英国18世纪的著名诗人、画家、雕塑家威廉·布莱克,这位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伟大诗人,他这首最为人熟悉的诗作《天真的预言》,多年以来一直是我心中最珍贵的藏品。  我还喜欢伟大的荷兰画家凡·高表达同样领悟的诗句。他有一次在对弟弟西奥谈自己画星星与晚霞的心境时说:“通过一颗星来表达希望,通过一个落日的彩霞来表达心灵
期刊
姓氏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除了人们熟知的百家姓外,还涌现出一些有趣的姓氏,闲时翻书品味,真是既添趣又增识。  “死”姓有其人。此姓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中国人通常是避讳“死”的,所以这个姓氏在人们眼中就有些“另类”甚至是“恐怖”了。  “毒”姓乃御赐。此姓据说源于唐朝时皇帝赐“谋反”大臣的姓。目前,台湾嘉义、高雄、南投等地仍有
期刊
一次在朋友家做客,吃过饭天已大黑。快10点了,我们仍然聊兴很高。忽然朋友拨了一串号码,等了一会儿,传来电话接通的声音。只是接通之后却不见她说话,电话那一端也是静悄悄的。  朋友的眼睛微微闭着,一副悠然神往的表情。过了五六分钟,她把电话放下了,回头对我一笑,说:“很奇怪吧?”  我点头。  她说:“我在给我的母亲打电话。”  我问:“那你们怎么都不说话?”  她说:“我母亲是个聋哑人。”  我奇怪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