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那扇门

来源 :青春岁月·校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e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在记叙类文章中,自然环境描写有六大作用:一是渲染某种氛围,二是交代人物身份或表现人物性格,三是衬托人物心理,四是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五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六是揭示或深化中心。
  那么,在具体的作文中,我们该如何巧妙地运用环境描写来为故事铺设情景呢?我们先来看下面一段来自课文的文字: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孙犁《芦花荡》)
  在这段文字中,“敌人”“炮楼”“阴森黑暗”点明了当时的环境,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表现出环境的优美。联系原文,就很容易使人想到如此美好的河山却被侵略者侵占。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为人物的活动设置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也很自然地为后面的故事作铺垫。
  在这里,笔者介绍三种运用环境描写铺设故事情境的方法。各位读者可以用“推开那扇门”为题,先构思一个大致的故事情节,然后,随着笔者的讲解一步一步来完善你的文章,可否?注意哟,笔者在每一点方法写完后,都会有一个以“推开那扇门”为题的作文片段,读一读,可能你会有更大的收获的——
  1.巧用环境,领起全篇
  先看下面一段文字: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刘成章《安塞腰鼓》)
  在这段文字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有:“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这两处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背景,也衬托出这一群后生朴实、茁壮、健康的形象,为下文的击鼓蓄势,作铺垫。
  可见,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不是任意而为的,作者写景,一定会有他的目的之所在。一般来讲,文章开篇即进行环境描写,大致上来讲,有如下一些作用: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或渲染某种氛围,或交代人物的身份,或为下文蓄势、作铺垫。总之,目的都是要领起全篇文章。所以,我们可以把文章开头就进行环境描写,叫做“巧用环境,领起全篇”。
  笔者的学生汪剑斌同学就以“推开那扇门”为题,写了一段开头:
  幽暗的星光点缀在窗台上,宁静而清雅。清风徐徐,淡蓝色的窗帘如海浪般摇曳。屋内,我和小月倚在窗边。
  我的手中捧着小月最喜爱的百合花雕塑,把玩着、欣赏着。月光透过窗户,如牛乳般泻在手中的这尊百合雕塑上,显得更加美丽。我捧起这尊百合雕塑,啧啧地赞叹着。
  忽然,楼上传来一声尖叫,在惊吓中,这尊百合雕塑从我手中滑落,“啪”地掉在地上。清脆的响声打破了宁静的夜晚。我顿时愣住了。小月蹲下身子,拾起地上的碎片,捧在手中,慢慢站起来。一种晶莹的液体在她的眼中流转。她低下头,让长长的刘海遮住她的眼睛,遮住她的伤心。
  2.借用环境,丰富情节
  先看下面几段文字:
  ①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
  ②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③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声。
  ④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⑤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以上文字均选自孙犁《芦花荡》)
  在这几段文字中,第①句话中的环境描写的句子是“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此处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氛围,衬托出人物轻松愉悦的心情。第②句话中的环境描写的句子是“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此处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氛围,衬托出人物轻松愉悦的心情,而且,暗示着小女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茁壮成长。第③句话中的环境描写的句子是“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此处的环境描写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氛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小船被敌人发现大菱受伤埋下伏笔。第④句话中的环境描写的句子是“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衬托出老头子沮丧的心情。第⑤句话中的环境描写的句子是“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和“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此处的环境描写的句子交代了天气的闷热,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表达了作者对日本鬼子的厌恶之情。
  由此可见,在文章的中间部分采用环境描写,也是因文章的内容需要而来的,写景与写事不能够剥离开来,景要为事、为情服务。一般来讲,中间部分采用环境描写,有如下一些作用:或为下文埋下伏笔,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渲染某种氛围,或衬托人物心情等。我们把文章中间部分采用环境描写叫做“借用环境,丰富情节”。
  3.妙用环境,收束全文
  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两段文字:
  ①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孙犁《芦花荡》)
  ②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西蒙诺夫《蜡烛》)
  在这两段文字中,第①句话中的环境描写的是“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此处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氛围,衬托出老头子既轻松又得意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老头子大智大勇行为的由衷赞赏之情。第②句话中的环境描写的是“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此处的环境描写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使文章的立意得以深化,赞扬了南斯拉夫人民和苏联红军战士的友谊,达到了文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由此可见,文末进行适当的环境描写,不仅有着与在文章中间进行环境描写共同的作用,而且有时还能起到或文末点题、或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或起到文尽而意无穷的作用。我们把文章结尾运用环境描写叫做“妙用环境,收束全文”。
  亲爱的读者,你以“推开那扇门”为题的作文,也完篇了吗?
其他文献
听朋友复述已故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生前所讲的一个故事:  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有事出远门的人只需背负一条生羊腿,便可以不必为一路上的食宿所担心。每当日暮黄昏,孤独地行走了一天的旅人,只消将背负的生羊腿献给前往投宿人家的主人,便会蒙人以一饭相款、设一榻供眠;次晨客人动身前,留客人家的主人,会主动交给他一条新鲜的羊腿,让其带上继续赶路。  汪老称,他本人就曾背负一条生羊腿,从呼和浩特出发,游历草原月余,及
期刊
在冬日里旅行,我总会把目光投向路边树上的那些鹊巢——光秃秃的枝杈上,鹊巢鲜明而又突兀,如树结出的一个灰色的果实。这些巢,总让我想起故乡村庄的鸟儿们。  小时在乡下,院门前有片杨树林,是喜鹊们的居住区。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巢,是冬日里一道诗意的风景。每次狂风过后,我总会去树林里转转,看看是否会有巢,或者巢里的鸟儿跌落下来,但每次都没有。当一夜之间,鹅毛般的大雪给树和巢都披了银装,厚厚的积雪给大地披了棉被
期刊
不管别人是云是光是风,你拥有的是你自己的天空。  你应该看一下北方冬日的天空。  在晴朗的午后,阳光正好,少了呼啸的风,没有一丝云,天空顺滑得似那抛出去的水袖。如果是明月高悬的晴朗的夜里,冷风从你旁边呼啸而过,你抬头时再看,天空就有很多种斑斓的颜色,当然,还有一小片一小片的云在那里慢慢走。  遇到的正好是欲雪时的天,那灰蒙蒙的云将会延展至你看得最远的天边,让你不由得会惊奇那重得像要掉下来的浓云平时
期刊
师傅,您就按我说的修,我这生意能不能赚钱全仗您修的秤了!侯三面对修秤师傅,脸笑成了一朵花,腰弓成了一架桥。  我修秤三十多年,还从未修过这样的秤,你这不是为难我吗?修秤师傅显得很无奈。  师傅,您如果按我说的修,我再给您加十个钱。侯三乞求道。  好吧。修秤师傅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答应了。  侯三在赊店古镇的万成街上开了个油馍铺,生意不错,但他还嫌赚的钱少,就动起了歪脑筋:如果修一杆一斤短六钱的秤,
期刊
一天的黄昏,从青藤上簌簌滚过的一阵雷雨给我们带来了一只鸟,然而,它已经气息奄奄,一动不动地紧闭着双眼面对着世界。哥哥伸出手碰了碰它的身体自语道:“一只死鸟,它死了。”就像以往的任何规矩一样,我们需要挖一个小坑,使这只小鸟进入生命的安然。  干燥秋日的黄昏,掘坑的声音进入我的耳膜,借助于从上苍那里射出来的一丝丝光线,我看到了如同干燥秋日似的泥土。就在哥哥把那只鸟儿放在坑中时,那鸟儿突然翻动了一下身体
期刊
母亲睡在床上,头发散乱,脸色蜡黄,如一盏即将熬干的灯,风一吹,就会熄灭。  母亲得的什么病,至今我们也没弄清。  母亲是在一个冬天生病的。那时候,队里种了一块花生地,挖过之后,地空在那儿。花生地里,花生一般是很难挖尽的。于是,母亲就想去翻捡一点儿。不过不能白天去,母亲就选择了晚上。  那夜很冷,地上下了一层白霜,月亮一落,白花花的,如雪。  母亲是上半夜去的,下半夜才回来,寻得有小半袋子花生,剥了
期刊
“跟你们说,我看到她了!”我大声说。沙尼、安妮特和我趴在紧靠铁轨的草丛中。那时我还小,只是跟我妹妹和表妹说有一个骑扫帚、吃小孩的巫婆,就住在我姥爷家的对面。那是在俄亥俄州的乡下。  我们的父母去工作了,姥爷、姥姥照看沙尼和我。我们本应自己去玩,可我最喜欢的娱乐就是讲故事,尤其是能把沙尼吓得尖叫起来的恐怖故事。  “雪莉,你就是想要吓唬我们。”沙尼尖声说,“你知道妈妈让你给我们讲什么样的故事。”  
期刊
一夜新凉,满目清寒,快意在秋天。  秋风不似春风温柔、夏风热烈、冬风凛冽,她是那么豪爽舒展,悠闲洒脱。  秋雨不似春雨缠绵、夏雨放肆、冬雨沉闷,她是那么跌荡飘逸,放达疏狂。  秋月不似春月朦胧、夏月短暂、冬月惨淡,她是那么清朗皎洁,高雅明净。  秋花不似春花娇艳、夏花淡雅、冬花冷艳,她是那么灵秀脱俗,绰约多姿。  秋天是旅游的季节。秋山自如,缘于苍穹的辽阔无邪;秋水深沉,缘于池塘的浓如墨绿。落霞与
期刊
王勃:不但写得快,而且文辞华丽。请他写文章的人很多,因此,他家里“金帛盈积”。  李邕:文章好,书法更是一流,朝廷中的达官贵人和各地寺庙,纷纷拿着金钱请他写文章。李“受纳馈遗,亦至巨万”。《新唐书》本传上说,当时大家公认,自古以来,因为写文章获得钱财之多,没有人可以比得上李邕。  韩愈:很多人找他写墓志铭,因此韩愈收入很丰厚。韩愈写了一篇《平淮西碑》,唐宪宗将这文章的一块石刻赏赐给韩弘,韩弘就馈赠
期刊
琼斯的朋友弗雷德,在纽约郊外经营着一家农场。  一天,琼斯去拜访弗雷德,发现弗雷德家有一头猪,竟然装着一只木质假肢。他惊奇地问:“你怎么给你的猪安个假肢呀?”  “我的朋友,这是一头极其特别的猪!前阵子,我在树林里散步,遭到野猪的攻击。这头猪飞奔而来,赶走那头凶狠的野猪,救了我。”  “那是野猪撕掉了它的腿?”  “不!后来,我这里发生了火灾。开始是大棚,接着是谷仓。猪撞开门叫醒我们,带着我们逃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