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镇江南门小学在全国首创‘师德储蓄卡’,建立起全国首家‘教师道德银行’,致力于培养教师‘主人翁’精神,一周一评定,一片一小结,年底按卡上积分进行表彰奖励,从而达到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目标……”一时间,《新华日报》《江苏教工》、《中国教工》、中国教育在线、新浪网、中国江苏网等媒体竞相采访报道这项新举措。
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南门小学开展的主题为“好习惯伴我行”系列活动中,我们发现,经过每月轮换一个主题(例如见了纸屑提倡弯腰精神、上下楼梯靠右行、节约水电等)的思想教育活动,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生活习惯有了明显变化。与此同时,为人师表的老师们的自身言行举止,却鲜有学校真正重视他们传授知识以外的道德考评,甚至个别老师不良的生活习惯、冷漠自私的道德修养被孩子们无意效仿,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一系列道德问题。因此我们感到,在培养孩子们好习惯的同时,老师的好习惯也需要培养,只有老师的好习惯,才能带来孩子的好习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同步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师德储蓄卡应运而生。
师德储蓄卡是如真的储蓄卡大小的小册子,彩色铜版封皮配以师生的卡通造型,封皮上都要注上教师自己的名字和照片,打开封皮后第一页的格言是“师德是一组规范,师德是一种境界,师德是一座丰碑,师德是一部无形的教科书”。小册子中间的部分用以记录事迹,其中每页页眉上都印有“难忘的瞬间、精彩的刹那”字样。封底还印有中外名人关于师德的名言警句。
我们完善考评机制,实施一周一评定,一月一小结,每学期按卡上积分进行表彰奖励。学校为此成立了专门的考评小组,每学期汇总老师做的好事,年底评选出“感动南小的10件事”。对公认的先进事迹和人物进行大会表彰并给予适当物质奖励,2006年春学期结束时有20名老师受到了表彰。
附:师德储蓄卡记录撷萃
1.为给学校买接线板,今天我一口气跑了三家商店进行比较,最后同一个品牌,一家商店便宜8元,我按学校要求买了4个,为学校节省了32元。2.烈日炎炎,在中午回家的路上,我接连遇到3个红灯,当时马路上没有警察,我完全可以冲过去,但想到自己是一名老师,在学校外面也要带头成为遵守交通的好公民,所以我耐心等待,直到绿灯亮起。3.为代表学校参加区健美操活动,我们这些没有舞蹈基础、工作繁忙的女教师,每天下班后,还要去跳操。有时排练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家。睡觉时,浑身疼痛,但为了给学校增添荣誉,我们无怨无悔。最后终于得到了区教育局健美操比赛第二名。4.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精心挑选了一套衣服作为礼物送给班上的徐小明。小明父母均在服刑,从小没有得到过父母的温暖,和奶奶相依为命。我尽可能地照顾起小明平时的学习生活,同时在节日封来时候,也要让他和别的孩子一样,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镇江市南门小学 樊玲供稿)
看法一
一、提高教师道德素质:师德银行反映的一种现实
这些年来,关于教师道德的负面报道常见诸报端,如教师的不道德行为引起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事件。面对当下师德滑坡的现实境遇。社会、学校不断创新道德评价激励机制,努力制止师德滑坡,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不断地规范教师的行为,师德银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师德银行作为一种鲜活的实践尝试,不仅反映了我们现实中的教师道德评价激励机制的不完善,道德监督机制是那样的软弱无力;同时也预示了有效地激励教师、唤醒广大教师的道德意识,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已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道德银行合理与否:师德银行面临的困惑
道德银行虽然在现实中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在理论上还是有诸多不解与困惑。比如品德能量化管理吗,道德富翁一定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品德能否量化管理的问题暂且搁置,进一步的问题是品德如何量化管理呢?品德通过道德行为来显现,但没有道德监控器,若依凭教师本人的报告,那又如何鉴别道德伪钞呢?不同的道德行为的“币值”又是多少,谁能断定无数次关心学生的行为与一次舍身救人的行为之间的币值大小呢?
品德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包括质与量两方面.也就是说品德是有层次的,若只停留于较低水平,单纯依靠量的积累,获得大量的道德币,谁又能认同这样的道德富翁呢?在道德水平的测评方面,一个道德储蓄卡上的记录大户,一定是一个品质高尚的人吗?
三、内外兼修:师德建设的三种期待
虽然道德银行有着种种困惑,但我们的师德现状却是不容轻视的。无论是“道德滑坡”还是“道德爬坡”,现实情况都要求我们加强师德建设,不断地改善教师队伍的道德水平。
首先,要完善道德评价激励机制。转变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由过去只注重知识技能考评,忽视道德考评转向知识与道德并重。激发教师内心的道德诉求,引发教师的道德动机,不断激励教师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
其次,要摆脱功利主义陷阱。道德作为一种协调人际关系的社会规范,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等来维持,不像经济行为那样依靠直接利益如金钱,也不像法律行为那样依靠国家强制力量来维持。若为了获得更多的道德币而做好事,而非出于自己的道德良知,岂不是一种经济行为?正如有论者疑问的那样,“为了利益而道德,还是道德吗”?
再次,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教师道德品质的发展是离不开道德教育的。开展多种教育,切实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则是教师道德成长的关键。道德品质的发展,还离不开教师的反思,也就是儒家提倡的“自省”、“反求诸己”。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做到“见贤思齐”。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胡金木)
看法二
笔者对镇江南门小学进行“师德储蓄卡”的实践感到非常新鲜,这种创新形式实际上是把原本难以计量的师德考评具体化了,学校操作起来简便易行也有利于从微观上监控教师们的一些日常行为。其实,“师德储蓄卡”重在用“好事”或“感人事迹”来影响和教化人,从而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但是笔者在为之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忧虑。
一、学校如何鉴别事件的真伪?
从某些“师德储蓄卡”记录来看,相信绝大多数的记录是真实可信的,但一切事情只有相对,没有绝对。再说老师们的个人素质也是千差万别的,“师德储蓄卡”所载内容又怎能保证不会存在“假大空”的现象?也许为了给自己争门面,也许不愿落在别人后头,我想一定会有人千方百计花言巧语,昧着良心来说话。所以学校仅凭教师一己之言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才能确保师德评选的公平性与公正性。有些事情往往真的很难说清楚做了没做,比如那位自己写着“带头成为遵守交通的好公民”的老师,如果根本找不到目击证人,这样岂不是空口说白话,又怎能令人信服呢?另外,即使学校有勇气、有能力开展如此大规模的调查活动,那将会消耗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呢?学校的重心是教学,这样大张旗鼓的造势,岂不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二、遇到故意造假的老师咋办?
实际上,有违师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校内外发生,教师们自然“报喜不报忧”,一些不光彩的事情会想方设法加以遮掩。教师中也会有败类,如果真有这样不道德的人“公开造假”,学校又会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来处理呢?既然学校舍得下大力气抓师德建设,那么在公开表扬师德先进的同时,也应当让那些师德败类得到应有的惩罚。因此,学校师德管理只有真正做到赏罚分明,才能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进步。
三、是否成为新的“形式主义”?
“师德储蓄卡”无论怎么看都有点类似于班级管理中的“好人好事记录簿”。我当了10年的班主任,也曾多次在班中搞过这种尝试,起初学生们的热情相当高涨,人人争做好事,班级各方面的确有起色,但时间一长,做好事的人不再增多,反而大幅度减少了。后来实行了一段时间后,我看效果越来越差,就不再过问了。再后来那个记录簿上居然出现了“零记录”。究其原因,是惰性在作怪,教师的惰性其实一点也不比学生少,因为教师本身工作是很忙碌的,尤其是班主任,每天有那么多的作业要批改,有那么多的琐事要处理,哪有多余的心思认真填写记录呢?久而久之,必然失掉了相关热情和兴趣。
(山东省邹城兖城矿集团第一小学 陈树彬)
“镇江南门小学在全国首创‘师德储蓄卡’,建立起全国首家‘教师道德银行’,致力于培养教师‘主人翁’精神,一周一评定,一片一小结,年底按卡上积分进行表彰奖励,从而达到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目标……”一时间,《新华日报》《江苏教工》、《中国教工》、中国教育在线、新浪网、中国江苏网等媒体竞相采访报道这项新举措。
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南门小学开展的主题为“好习惯伴我行”系列活动中,我们发现,经过每月轮换一个主题(例如见了纸屑提倡弯腰精神、上下楼梯靠右行、节约水电等)的思想教育活动,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生活习惯有了明显变化。与此同时,为人师表的老师们的自身言行举止,却鲜有学校真正重视他们传授知识以外的道德考评,甚至个别老师不良的生活习惯、冷漠自私的道德修养被孩子们无意效仿,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一系列道德问题。因此我们感到,在培养孩子们好习惯的同时,老师的好习惯也需要培养,只有老师的好习惯,才能带来孩子的好习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同步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师德储蓄卡应运而生。
师德储蓄卡是如真的储蓄卡大小的小册子,彩色铜版封皮配以师生的卡通造型,封皮上都要注上教师自己的名字和照片,打开封皮后第一页的格言是“师德是一组规范,师德是一种境界,师德是一座丰碑,师德是一部无形的教科书”。小册子中间的部分用以记录事迹,其中每页页眉上都印有“难忘的瞬间、精彩的刹那”字样。封底还印有中外名人关于师德的名言警句。
我们完善考评机制,实施一周一评定,一月一小结,每学期按卡上积分进行表彰奖励。学校为此成立了专门的考评小组,每学期汇总老师做的好事,年底评选出“感动南小的10件事”。对公认的先进事迹和人物进行大会表彰并给予适当物质奖励,2006年春学期结束时有20名老师受到了表彰。
附:师德储蓄卡记录撷萃
1.为给学校买接线板,今天我一口气跑了三家商店进行比较,最后同一个品牌,一家商店便宜8元,我按学校要求买了4个,为学校节省了32元。2.烈日炎炎,在中午回家的路上,我接连遇到3个红灯,当时马路上没有警察,我完全可以冲过去,但想到自己是一名老师,在学校外面也要带头成为遵守交通的好公民,所以我耐心等待,直到绿灯亮起。3.为代表学校参加区健美操活动,我们这些没有舞蹈基础、工作繁忙的女教师,每天下班后,还要去跳操。有时排练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家。睡觉时,浑身疼痛,但为了给学校增添荣誉,我们无怨无悔。最后终于得到了区教育局健美操比赛第二名。4.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精心挑选了一套衣服作为礼物送给班上的徐小明。小明父母均在服刑,从小没有得到过父母的温暖,和奶奶相依为命。我尽可能地照顾起小明平时的学习生活,同时在节日封来时候,也要让他和别的孩子一样,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镇江市南门小学 樊玲供稿)
看法一
一、提高教师道德素质:师德银行反映的一种现实
这些年来,关于教师道德的负面报道常见诸报端,如教师的不道德行为引起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事件。面对当下师德滑坡的现实境遇。社会、学校不断创新道德评价激励机制,努力制止师德滑坡,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不断地规范教师的行为,师德银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师德银行作为一种鲜活的实践尝试,不仅反映了我们现实中的教师道德评价激励机制的不完善,道德监督机制是那样的软弱无力;同时也预示了有效地激励教师、唤醒广大教师的道德意识,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已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道德银行合理与否:师德银行面临的困惑
道德银行虽然在现实中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在理论上还是有诸多不解与困惑。比如品德能量化管理吗,道德富翁一定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品德能否量化管理的问题暂且搁置,进一步的问题是品德如何量化管理呢?品德通过道德行为来显现,但没有道德监控器,若依凭教师本人的报告,那又如何鉴别道德伪钞呢?不同的道德行为的“币值”又是多少,谁能断定无数次关心学生的行为与一次舍身救人的行为之间的币值大小呢?
品德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包括质与量两方面.也就是说品德是有层次的,若只停留于较低水平,单纯依靠量的积累,获得大量的道德币,谁又能认同这样的道德富翁呢?在道德水平的测评方面,一个道德储蓄卡上的记录大户,一定是一个品质高尚的人吗?
三、内外兼修:师德建设的三种期待
虽然道德银行有着种种困惑,但我们的师德现状却是不容轻视的。无论是“道德滑坡”还是“道德爬坡”,现实情况都要求我们加强师德建设,不断地改善教师队伍的道德水平。
首先,要完善道德评价激励机制。转变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由过去只注重知识技能考评,忽视道德考评转向知识与道德并重。激发教师内心的道德诉求,引发教师的道德动机,不断激励教师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
其次,要摆脱功利主义陷阱。道德作为一种协调人际关系的社会规范,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等来维持,不像经济行为那样依靠直接利益如金钱,也不像法律行为那样依靠国家强制力量来维持。若为了获得更多的道德币而做好事,而非出于自己的道德良知,岂不是一种经济行为?正如有论者疑问的那样,“为了利益而道德,还是道德吗”?
再次,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教师道德品质的发展是离不开道德教育的。开展多种教育,切实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则是教师道德成长的关键。道德品质的发展,还离不开教师的反思,也就是儒家提倡的“自省”、“反求诸己”。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做到“见贤思齐”。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胡金木)
看法二
笔者对镇江南门小学进行“师德储蓄卡”的实践感到非常新鲜,这种创新形式实际上是把原本难以计量的师德考评具体化了,学校操作起来简便易行也有利于从微观上监控教师们的一些日常行为。其实,“师德储蓄卡”重在用“好事”或“感人事迹”来影响和教化人,从而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但是笔者在为之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忧虑。
一、学校如何鉴别事件的真伪?
从某些“师德储蓄卡”记录来看,相信绝大多数的记录是真实可信的,但一切事情只有相对,没有绝对。再说老师们的个人素质也是千差万别的,“师德储蓄卡”所载内容又怎能保证不会存在“假大空”的现象?也许为了给自己争门面,也许不愿落在别人后头,我想一定会有人千方百计花言巧语,昧着良心来说话。所以学校仅凭教师一己之言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才能确保师德评选的公平性与公正性。有些事情往往真的很难说清楚做了没做,比如那位自己写着“带头成为遵守交通的好公民”的老师,如果根本找不到目击证人,这样岂不是空口说白话,又怎能令人信服呢?另外,即使学校有勇气、有能力开展如此大规模的调查活动,那将会消耗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呢?学校的重心是教学,这样大张旗鼓的造势,岂不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二、遇到故意造假的老师咋办?
实际上,有违师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校内外发生,教师们自然“报喜不报忧”,一些不光彩的事情会想方设法加以遮掩。教师中也会有败类,如果真有这样不道德的人“公开造假”,学校又会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来处理呢?既然学校舍得下大力气抓师德建设,那么在公开表扬师德先进的同时,也应当让那些师德败类得到应有的惩罚。因此,学校师德管理只有真正做到赏罚分明,才能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进步。
三、是否成为新的“形式主义”?
“师德储蓄卡”无论怎么看都有点类似于班级管理中的“好人好事记录簿”。我当了10年的班主任,也曾多次在班中搞过这种尝试,起初学生们的热情相当高涨,人人争做好事,班级各方面的确有起色,但时间一长,做好事的人不再增多,反而大幅度减少了。后来实行了一段时间后,我看效果越来越差,就不再过问了。再后来那个记录簿上居然出现了“零记录”。究其原因,是惰性在作怪,教师的惰性其实一点也不比学生少,因为教师本身工作是很忙碌的,尤其是班主任,每天有那么多的作业要批改,有那么多的琐事要处理,哪有多余的心思认真填写记录呢?久而久之,必然失掉了相关热情和兴趣。
(山东省邹城兖城矿集团第一小学 陈树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