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聋校的语文教学和健全学校有所不同,它肩负着培养聋哑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特殊任务。它对聋哑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生产知识和技能、提高思想认识、发展思维能力、发展智力、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都有直接的影响。语文学科在聋校占的课时最多,花的精力最大,但效率不高,学生读写能力始终得不到根本提高。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一名聋校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聋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模式老套,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差
说到老套教学模式就是:“讲(老师)、听(学生)、练、作业”几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给聋生发言时机会较少,且随时影響聋生的发言。学生就像老师手中的风筝,老师不敢松手,惟恐学生迷失方向。这时的学生只是个单纯的学习者,学习效果则放在了其次。再者聋校语文教学忽视聋生的特殊性,不顾聋生的语文能力和理解水平,缺乏教育针对性,课堂上总是两三个同学的课堂,因为他们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教学中“因材施教”体现不够,没有针对个体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二)语文教材老化脱节、教学方法缺少新意
现行的聋校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有些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和日常活动实际,如:聋校语文第三册第十课就学习到“轿车、电车、卡车”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根本就不能理解意思,尤其是“电车”的认识;本教材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普通化,脱离聋生实际,盲目提高要求,用普通教育的要求和普通教育的方法来要求聋校的课堂教学。大多教师采用普校集中识字做法,结果事倍功半,实效都不高。这种“注入式”的教学,学生主动性往往得不到发挥。
(三)教学思路狭窄、轻视教学环节
教师在教学中对基础教学的重视降低,侧重点偏离了新课改的方向。所以,教学思路就会相对的闭塞、狭窄,不注重教学环节,只重视教学结果。教师要让学生对文章深层内涵进行把握,进而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和发展。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分析,也要注重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理解生词、理解句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进而完成对文章的整体分析。可想而知,由于学生词句的基础没打好,分析课文时就出现了学生一问三不知,启而不发的现象,从而导致教学花力大,效益差,学生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的状况出现。
(四)教学中过于强调聋生学习语文的困难,不见出路
教师往往过于强调聋生学习语文的困难,认为他们没有能力来阅读课外书。因此,学生在校学了几年,只读课文不求甚解。由此导致语文教学面只能越来越窄,最后变得只学不会用。这种现象随着学生的年龄增加而更加突显,我接触到其他年级学生,老师布置作业模仿课文或仿写一下学校周围的景物。其结果五花八门、笑话百出,老师没有总结教学失败之处、没有教学后的反思与策略,有的只是无奈。
二、语文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正确的归因与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步实施。在归因训练的同时,一定要加强认知策略的指导。教学实践证明,正确的归因与有效的教学策略的有机结合,往往会取得更令人满意的效果,特别是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其自尊心不受伤害。我在教学中采用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不同的学生归因分析以后,针对每个人的实际为他们量身定做一份个别教学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付诸实施。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具有个性。教学时要有共性的东西。也要有适合不同类型的个性的教学来适合不同的学生。学生有差异,教学设计就要因人而异。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只要扬其长而避其短,人人都可以成为出色的人才。
(2)读写结合、读说结合和读思结合策略。聋哑学生由于缺少语言环境的熏陶,语言储备非常贫乏。语言理解能力也不强。为了提高他们的运用语言的能力,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写话簿,努力为他们提供写话的机会。在课堂上切实做到读和写、读和说、读和思的结合,这样实践下来,效果非常好。尤其是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3)以学生为主,提倡赏识教育的策略。在教学时,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
(二)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长期以来,“灌输—训练”是聋校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现在仍然很有市场。作为聋校教师,因为有听力与汉语水平的优势,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境地。要打破这一传统的师生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怎样学习,哪些是自己弄不懂的。需要教师启发、讲解等。从而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教学思路,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其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机会,激发其表达欲望,并有步骤地进行引导,学生各方面表达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想说、敢说的心理素质和语言适应能力,形成了良好的习惯,为今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聋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模式老套,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差
说到老套教学模式就是:“讲(老师)、听(学生)、练、作业”几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给聋生发言时机会较少,且随时影響聋生的发言。学生就像老师手中的风筝,老师不敢松手,惟恐学生迷失方向。这时的学生只是个单纯的学习者,学习效果则放在了其次。再者聋校语文教学忽视聋生的特殊性,不顾聋生的语文能力和理解水平,缺乏教育针对性,课堂上总是两三个同学的课堂,因为他们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教学中“因材施教”体现不够,没有针对个体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二)语文教材老化脱节、教学方法缺少新意
现行的聋校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有些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和日常活动实际,如:聋校语文第三册第十课就学习到“轿车、电车、卡车”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根本就不能理解意思,尤其是“电车”的认识;本教材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普通化,脱离聋生实际,盲目提高要求,用普通教育的要求和普通教育的方法来要求聋校的课堂教学。大多教师采用普校集中识字做法,结果事倍功半,实效都不高。这种“注入式”的教学,学生主动性往往得不到发挥。
(三)教学思路狭窄、轻视教学环节
教师在教学中对基础教学的重视降低,侧重点偏离了新课改的方向。所以,教学思路就会相对的闭塞、狭窄,不注重教学环节,只重视教学结果。教师要让学生对文章深层内涵进行把握,进而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和发展。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分析,也要注重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理解生词、理解句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进而完成对文章的整体分析。可想而知,由于学生词句的基础没打好,分析课文时就出现了学生一问三不知,启而不发的现象,从而导致教学花力大,效益差,学生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的状况出现。
(四)教学中过于强调聋生学习语文的困难,不见出路
教师往往过于强调聋生学习语文的困难,认为他们没有能力来阅读课外书。因此,学生在校学了几年,只读课文不求甚解。由此导致语文教学面只能越来越窄,最后变得只学不会用。这种现象随着学生的年龄增加而更加突显,我接触到其他年级学生,老师布置作业模仿课文或仿写一下学校周围的景物。其结果五花八门、笑话百出,老师没有总结教学失败之处、没有教学后的反思与策略,有的只是无奈。
二、语文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正确的归因与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步实施。在归因训练的同时,一定要加强认知策略的指导。教学实践证明,正确的归因与有效的教学策略的有机结合,往往会取得更令人满意的效果,特别是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其自尊心不受伤害。我在教学中采用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不同的学生归因分析以后,针对每个人的实际为他们量身定做一份个别教学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付诸实施。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具有个性。教学时要有共性的东西。也要有适合不同类型的个性的教学来适合不同的学生。学生有差异,教学设计就要因人而异。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只要扬其长而避其短,人人都可以成为出色的人才。
(2)读写结合、读说结合和读思结合策略。聋哑学生由于缺少语言环境的熏陶,语言储备非常贫乏。语言理解能力也不强。为了提高他们的运用语言的能力,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写话簿,努力为他们提供写话的机会。在课堂上切实做到读和写、读和说、读和思的结合,这样实践下来,效果非常好。尤其是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3)以学生为主,提倡赏识教育的策略。在教学时,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
(二)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长期以来,“灌输—训练”是聋校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现在仍然很有市场。作为聋校教师,因为有听力与汉语水平的优势,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境地。要打破这一传统的师生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怎样学习,哪些是自己弄不懂的。需要教师启发、讲解等。从而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教学思路,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其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机会,激发其表达欲望,并有步骤地进行引导,学生各方面表达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想说、敢说的心理素质和语言适应能力,形成了良好的习惯,为今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