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价值及其实践路径

来源 :青少年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jerry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体育精神具有价值导向功能,体育精神的文化资源与典型案例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践载体,高校思政课教学应从“立德树人”的大思政格局中加以考量和统筹.体育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需要探索体育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的良性互动,对体育精神进行适度转换与提升,创办“馆课融合”“冠军思政课”等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打造思政课教师、奥运冠军等多元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构筑“思政矩阵”,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功能.
其他文献
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承认世界文化和文明多样性以及承认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和不同国家的人们存在不同价值观的基础之上,追求全人类价值的最大同心圆和最大公约数.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文化结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在全球层面形成价值共识和伦理共识.全人类共同价值蕴含了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在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和共同发展领域的公共善,是全球化时代重构国际社会互动规则和交往秩序的伦理遵循,代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伦理愿景.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伦理基础,其中和平与发展表达了人类命运共
2021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警告会出现"新冷战"的可能性,呼吁以合作代替对抗.本次访谈对象为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经济学系荣休教授大卫·科茨,他详细阐释了美国试图推行的"新冷战"的内容和本质,分析了其根源、可能导致的后果及应对措施,并就作为"新冷战"一部分的贸易争端(尤其是其中涉及的就业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最后,他展望了拜登政府"重建更美好未来"计划等经济政策的前景,认为对政府债务上升的潜在风险的担忧不应成为美国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障碍.2008年经济和金融危机标志着
期刊
媒介化社会背景下,作为“青年大学习”党史宣教主要受众的青年群体,其媒介使用习惯更为契合数字技术场景.“青年大学习”的党史传播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了游戏化参与、IP嵌入、柔性表达等三个侧向的路径转型,通过主流话语的下场实现了传播效果的上升.建议从技术赋能、IP聚力以及强化内容引领三个层面对当前的党史传播路径进一步优化.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50年代初提出,每当欧洲革命风暴暂时平息的时候,就会产生永远解决不了的"东方问题",即欧洲列强在摆脱了革命危机和巩固了统治地位之后,会蹿到东方,为掠夺东方的财富和扩大在东方的势力范围而进行争斗甚至战争.产生"东方问题"的原因是欧洲列强在土耳其和黑海一系列问题上的利益矛盾,包括俄国同英国和西方其他国家在这一地区的经济贸易矛盾、军事战略冲突,以及它们对"欧洲土耳其"即巴尔干半岛上多瑙河和萨瓦河以南地区控制权的争夺.欧洲正统主义国家"维持现状"的态度导致"东方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欧洲的"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人民民主的新形态,是基于中国场景的具有显著制度优势的高质量民主,实现了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在民主政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一种系统性整体性民主,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理论优势、实践优势和话语优势.当前要全方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中国之治的巨大优势,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把红色歌谣作为根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话语媒介,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话语和本土歌谣话语的相互融合,构建出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场域.该话语场域尤其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中"阶级"话语、"革命"话语、"共产主义"话语三个核心梯次的大众化呈现,以此从革命缘由、革命途径和革命前景三个向面建构了工农群众的认知话语、实践话语和信仰话语的表现内容;同时对话语主体、话语诉求和话语内容进行了大众化创设,强化红色歌谣革命语境的大众化功能的实现,让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话语进
近代主体性哲学把自然视为征服的对象,虽有浪漫派从艺术上重视自然、谢林在观念论哲学内部重视自然,但自然在观念论哲学中地位终归不高.自然在上帝笼罩着的传统形而上学世界里是很边缘性的存在.上帝之死、新形而上学革命才迎来自然地位的革新和解放.赫斯的行动哲学固然主张个体化、现实性等,但仍然没有走出黑格尔哲学,自然仍然笼罩在神圣绝对者的界域内.只有马克思才走出黑格尔哲学,把自然从上帝的笼罩中解放出来,把自然视为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与劳动并列的财富源泉,主张自然与劳动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主张劳动—自然的关系优先于劳动—社
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是青年马克思对当时多重思潮综合的结果.尽管德国古典哲学及其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底色,但他对诸多法律思想流派的批判是其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理论背景.马克思对历史法学派、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法律思想的批判构成了其早期思想的"二次批判",最终实现了"双重超越":从青年黑格尔派的理性主义立场出发批判历史法学派,超越"非理性主义法学";随后批判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法律思想,超越"理性主义法学",最终走向历史唯物主义,进而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法律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历史法学
保罗·布莱克雷奇在其著作《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自由、欲望与革命》中,论证了马克思的道德观念对现代道德理论,尤其是对自由主义的超越.首先,布莱克雷奇剖析了自由主义的弊端在于将利己主义的个人主义视为理论基础,由此带来的二元矛盾让其无法充分地指导人类的行为;其次,他认为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化的劳动,马克思用历史与阶级的分析方法,将需要原则与自由联系在一起,超越了自由主义抽象且狭隘的道德观;最后,他强调作为集体观念的团结是一种新的社会理性,工人阶级的革命实践也需要这种美德,才能彻底克服现存的二元分裂矛盾,走向具体、统
新发展格局下,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既要挖掘消费需求的潜力,也要提高供给体系的效率,尤其要确保产业链循环的畅通."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产业链断链的现实风险表明,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国民经济循环不畅的风险日益增加.进入新发展阶段,建立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将产业链环节的布局转向内循环,提高产业链的安全性、可持续性以及外循环不畅时迅速恢复的弹性和韧性.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产业链布局遵循的原则应当从比较优势的成本导向转向竞争优势的价值导向,以摆脱产业链被低端锁定而无法进入价值链中高端的困境.突破这一困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