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问题”留待欧洲革命解决的思想

来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qiudyy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50年代初提出,每当欧洲革命风暴暂时平息的时候,就会产生永远解决不了的"东方问题",即欧洲列强在摆脱了革命危机和巩固了统治地位之后,会蹿到东方,为掠夺东方的财富和扩大在东方的势力范围而进行争斗甚至战争.产生"东方问题"的原因是欧洲列强在土耳其和黑海一系列问题上的利益矛盾,包括俄国同英国和西方其他国家在这一地区的经济贸易矛盾、军事战略冲突,以及它们对"欧洲土耳其"即巴尔干半岛上多瑙河和萨瓦河以南地区控制权的争夺.欧洲正统主义国家"维持现状"的态度导致"东方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欧洲的"第六强国"是革命,"东方问题"有待于下一次欧洲革命来解决.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思想是认识当代中东问题的思想工具.
其他文献
概念与现实的非同一性,主要指的是二者在存在论上具有非同一性.黑格尔与马克思辩证法的差异不能仅仅理解为唯心论与唯物论的简单颠倒,而是具有更为实质性的本质差异.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改造,由此生发出辩证法的否定性向度,主要经历了三个环节.首先,物质利益难题让马克思重思国家概念与市民社会现实的非同一性,从而开始脱离黑格尔的概念与现实同一性的理论场域.《巴黎手稿》时期,马克思将思维主体从绝对精神转换为有限性的人(类),从而确证了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相对于思想概念不可消解的客观独立性和非同一性.《资本论》及其手稿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进步事业所作的历史性贡献,为科学理解党百年奋斗的世界历史意义提供了根本指导.一百年来,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方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趋势和格局;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
本卷是书信部分的第4卷,收入1856年1月至1859年12月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通信以及他们给其他人的书信,共计319封;附录部分收入燕妮·马克思及女儿给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以及燕妮·马克思受马克思委托给其他人的书信,共计13封.
期刊
近代政治哲学基于的是以个体、权利、自由、私有财产为关键词的权利范式,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政治哲学正是对这种权利范式的超越.一方面,马克思以自我所有权来解释私有财产的产生,批判私有财产带来的人的异化和剥削现象;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权利观念的消失是一个历史过程,因而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仍然会有市民权利的痕迹.超越了权利范式的马克思政治哲学,以建立在个体与社会和谐统一(自由人联合体)基础上的个体自由(个体潜能得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核心价值.
本文探讨了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与发展,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提出,是科学有效引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既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对中国国情和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深入把握.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进一步深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也不断推进,现代化发展的奋斗目标由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扩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建设富
本文紧紧围绕恩格斯于1890年至1895年写的一系列重要书信的内容,力求以确凿的史实、准确的概括和简洁的表述,集中阐明恩格斯晚年为丰富、发展和捍卫历史唯物主义所做的杰出贡献.文章着重指出,恩格斯在这些书信中批驳了歪曲唯物史观的错误观点,澄清了形形色色的模糊认识,全面系统地论述并发展了唯物史观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在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强调上层建筑诸要素的相互影响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础上,揭示社会意识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在指明历史进程表现为社会生活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之
落实党建责任制是党内法规的刚性规定,是破解机关党建“灯下黑”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之举.随着机关党建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机关党建责任制的落实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新时代机关党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习近平关于机关党建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对全面落实机关党建责任制提出的明确要求,着力构建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协同发力的党建工作新格局,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承认世界文化和文明多样性以及承认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和不同国家的人们存在不同价值观的基础之上,追求全人类价值的最大同心圆和最大公约数.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文化结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在全球层面形成价值共识和伦理共识.全人类共同价值蕴含了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在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和共同发展领域的公共善,是全球化时代重构国际社会互动规则和交往秩序的伦理遵循,代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伦理愿景.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伦理基础,其中和平与发展表达了人类命运共
2021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警告会出现"新冷战"的可能性,呼吁以合作代替对抗.本次访谈对象为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经济学系荣休教授大卫·科茨,他详细阐释了美国试图推行的"新冷战"的内容和本质,分析了其根源、可能导致的后果及应对措施,并就作为"新冷战"一部分的贸易争端(尤其是其中涉及的就业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最后,他展望了拜登政府"重建更美好未来"计划等经济政策的前景,认为对政府债务上升的潜在风险的担忧不应成为美国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障碍.2008年经济和金融危机标志着
期刊
媒介化社会背景下,作为“青年大学习”党史宣教主要受众的青年群体,其媒介使用习惯更为契合数字技术场景.“青年大学习”的党史传播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了游戏化参与、IP嵌入、柔性表达等三个侧向的路径转型,通过主流话语的下场实现了传播效果的上升.建议从技术赋能、IP聚力以及强化内容引领三个层面对当前的党史传播路径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