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思维“最近发展区”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f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难度适宜的内容,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通过在教学中对这一理论的落实与研究,让学生的理解更逼近数学的本质,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数对 数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32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难度适宜的内容,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基于这一理论,教师的教学要走在学生思维的前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前不久,本校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确定位置”一课,在试教过程中,“拓展训练”的教学环节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教学片断:
  师:你们能不能报几个数对,让我们班一列或者一行的同学都站起来呢?
  生1:(3,1)(3,2)(3,3)(3,4)(3,5)(3,6)。
  生2:(1,1)(2,1)(3,1)(4,1)(5,1)(6,1)(7,1)。
  师:我只要说出一个数对,就能让一列同学都站起来,你们信不信?[师板书(5,x),第五列学生全部站了起来]
  师:瞧,一个数对就可以让一列的同学站起来,我厉不厉害?下面,老师来个更厉害的![师板书(x,x),然后请符合要求的学生起立,全班学生都站了起来。这时师发现不对,马上进行提示:“当x=1时,数对是(1,1);当x=2时,数对是(2,2)……”此时,大部分学生坐了下去,可仍然还有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学生站着。看到这个情形,师只得请还站着的、不符合要求的学生说出表示自己位置的数对,这部分学生最终迟疑地坐了下去]
  师:看这些同学的位置,他们的行数和列数都是相等的。
  师(站在教室前的一个角落):如果我的位置在这儿,你们能用一个数对来表示吗?
  生3:(0,0)?
  师:对!我的位置就是(0,0)。
  思考: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在这个环节中真实的思维活动过程,课后笔者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对学生进行个别采访:“为什么刚开始看到(x,x)时,你会站起来?这里的x可以是0吗?你能用除(x,x)以外的其他数对,表示刚才课上最后站着的同学的位置吗?(出示一张课上用的班级座位图)如果有个数对是(x,x 1),你觉得哪些同学应该站起来?”通过访谈,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实现教师所期待的思维上的发展。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x可以表示任何数,所以当(x,x)出现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数对可以表示每一个人的位置。从学生对访谈中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的关注点仅仅定格在“任何数”上。在直角坐标系中,坐标(x,x)可以是任何数,但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只能理解这里的x表示的是第几列或第几行,即整数。数对(0,0)也是学生无法理解的,因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并不存在第0列或第0行,通过访谈中的第二个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个数对存在困惑。从学生回答访谈中的第三个和第四个问题可以看出,他们现在还不能综合分析一个数对中行数和列数的关系。(x,x)与(1,1)(2,2)等数对都应被看成是一种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x,x)与后者相比显然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即到达了更高的抽象层次。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说,执教教师并没有从行与列之间的关系着手,而是仅仅停留在具体数对中,导致没能促进学生思维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笔者以为,即使执教教师着力于(x,x)和(0,0)的分析讲解,但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如何才能真正理解形式运算的含义呢?所以,笔者认为此环节的设计是有所欠缺的。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必须要努力逼近数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核心价值。下面是笔者的一个教学片断构想。
  师(出示下图):你认为确定一个点的位置,需要几个数?只用一个数不行吗?为什么?
  师(出示右图):它的位置又该怎么表示呢?(生答略)
  师:在数轴上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只需一个数,在一个平面中确定一个点的位置需要两个数,会不会有需要三个数才能确定位置的情况?这个问题,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研究。
  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核心价值在于让学生感受用数对确定位置产生的过程,这个过程并非是几个生活实例的堆积,而是对产生背景、思想、原理、价值等要素的感触,从而让学生的理解更加逼近数对思想的本质,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学习面积时,学生即使熟记了面积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熟练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可是一遇到习题变式,就会束手无策,归根结底是对面积的概念掌握不牢。在教学中,教师采取激活经验的巧妙提问、对比面积大小的直观观察等策略,让学生透彻地领悟面积的本质内涵,从而有效解决面积问题。  [关键词]面积;概念;问题;经历;快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 數学是一种逻辑思维的活动。以“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为例,简要介绍通过“再创造”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化的过程,使数学知识变成学生自身“再创造”的产物,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东西。  [关键词]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创造;数学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6-0022-02  
期刊
学生在数学练习过程中,做错题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错是对的先导。正如爱迪生所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能注重易错题,站在数学价值的角度挖掘易错题内在的“闪光点”,那么易错题就成为弥足珍贵的教育资源,可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易错题也是学生宝贵的学习资料,可以让学生透过易错题发现知识的
[摘要]“三角形面积”这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通过设计“探究小目标”和相应的练习,使学生充分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本质。  [關键词]三角形面积;本质;推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5-0061-02  【研究背景】  笔者对“三角形面积”做了前测,发现全班43
[摘 要]数学课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已成为常态。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只有让学生主动质疑,并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才能促进其主动钻研知识,从而深刻理解知识,提升能力。  [关键词]提问;数学课;诱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9-0036-02  爱因斯
[摘 要]教材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媒介,学生只有读懂了教材,才能为主动掌握知识打下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因势利导、适时点拨、故意设疑等一系列有效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课堂因此而灵动,因灵动而触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阅读 教材 自主学习 面积 面积单位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
[摘 要]感觉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最先通道,数学学习也离不开和数学的概念本质有关联的“感觉”参与。要在教学实践中将这种理解变成行动,唯有通过典型课例的分析来提供操作性的引导。  [关键词]感觉 数学学习方式 吴正宪 建立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05  课堂教学的改革和诸多改革一样,不能太激进,只能在循序渐进中螺旋上升
[摘 要]教师只有读懂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才能在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紧密相连,并有意识地将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一个前后相连、左右逢源的良好的知识结构提供支撑,让我们的教学走向深入。  [关键词]读懂教材;数学思想;动态情境;超越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
[摘 要]微课是信息化背景下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它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可以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有利于学生展开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借助微课进行预习后的反馈有助于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微课对优化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微课;预习;小学数学;优化  [中圖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数学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认知经验和水平为基础。因此,教师教学前应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学习起点,而前测正是摸清学生真实水平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前测;指导意义;课堂教学;小数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9-0031-01  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前,为了摸清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真实水平,笔者进行了如下前测设计。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