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视角下的《三城记》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7567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陌生化是指把人们原本所熟悉的司空见惯的东西置入一种新的、陌生的环境中去考察,进而使人们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新的感受。以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为切入点,从主题、情节、人物形象、语言四个方面分析张柠的新作《三城记》。
  关键词: 《三城记》 陌生化 形式主义
  一、陌生化
  “陌生化”由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在《共产主义和未来主义》中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艺术永远独立于生活,它的颜色从不反映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认为只有“陌生化”的语言才能产生文学性。所谓“陌生化”指的是“把人们本来所熟悉的司空见惯的东西置入一种新的、陌生的环境中去考察,进而使人们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新的感受”a。 陌生化恢复的是人对世界的诗意性和创造性。它在小说方面的主要旨趣在于:加大作品的密度,加强作品的可感性。什克洛夫斯基解说道:艺术思维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与科学和实际思维不同,不是趋向于归纳、总结、综合和概括,而是趋向于对具体性和可感受性的强烈追求;这一追求作为一种统一意志,物化和具体体现于艺术作品的各个层次中,而成为艺术最一般的特征。
  二、《三城记》中的陌生化
  “《三城记》是资深批评家张柠于2019年1月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一出版便获得极高的关注度”b。批评家写小说,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这种由学者所创作的小说,往往被称为“学者小说”。那与其他小说相比,它的优势在哪?本文欲以陌生化视角来初步解读《三城记》 这部小说,分析其中的写作手法,初步了解学者小说的特点。
  (一)主题的陌生化 小说的开头写道:“2006年初,顾明笛从上海东山公园管理处辞职,把人事档案放到第二人才交流中心,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这一年他26岁。也正是这一年,顾明笛突然决定离开上海,要出去闯荡一番。”作为“80后”的顾明笛,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不需要担心衣食住行,住在离爸妈不远的地方,工作也清闲,这在旁人看来不失为一种理想的人生。可是有着更高理想追求的顾明笛并不喜欢这样“清闲”的生活,他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便辞职打算闯荡一番。先去往北京的报社工作,在遭遇挫折后又考上B大学的博士,本以为进入了纯洁无瑕的象牙塔,打算好好研究哲学;谁知后来了解到高校中的厚黑学及潜规则之后,便不堪现状南下广州,与好友一起创建网站文学。在这一系列跌宕起伏的过程中,主人公顾明笛可以说是获得了精神上的成长,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把这部小说看成是“成长小说”。主人公所经历的北上广三地,其实是现代城市的代表,反映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之间,面对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社会变化,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在文人理想和世俗社会之间徘徊犹疑的心理状态。这样的主题就要比单写“成长”更加广阔,更加丰富。区别于传统的将个人的亲身体验放置于作品主人公身上的小说,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便是作品内心想法的 “发声筒”,《三城记》却不是这样。张柠在一次访谈中提到关于 《三城记》的创作,他说:“这一次我给自己的写作设定了两条底线,第一就是不贩卖自己的经历。我称这种以自己的经历作为小说基本经验的写作为‘挖煤窑式写作’,挖到最后一定会挖空、会塌方,我主张的是一种虚构的、无中生有的写作。”c可见,《三城记》所留给读者的,并不仅仅是对顾明笛的感慨,更是当代年轻人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思考。
  (二)人物形象的陌生化 作者张柠生于1958年,而作品中的主人公则是“80后”,一改以往小说中主人公与作者的年龄经历大致相仿的惯常,这对作者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小说中顾明笛辞职的时间是2006年,这一年刚好是张柠调入北师大工作的时间,也是他和他的硕士生们相遇的起点;从这一点来说,又为他塑造丰满的80后人物形象积累了经验。从主人公顾明笛出场伊始就有一个睡袋伴随在他左右,和张薇祎激情过后,他“趁张薇祎睡着之后才打开这个睡袋”;在富春江旅行时,他因为忘带睡袋而难以入眠;去北京闯荡时依然带着他的睡袋。小说中也提到,睡袋被看成是母亲子宫的象征,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恋母情结的体现,表明已经成年的顾明笛在心理上,并未成熟。可是在小说最后一卷,他脱离了自己的睡袋,他也不再像之前那样迷恋比自己年纪大的女性,比如夏慕春、窦如花、何鸢。和劳雨燕在一起,真正表明他的成长,甚至独自一人在除夕夜坐火车去劳雨燕的老家。而之前,在上海有伙伴一起做沙龙,去北京有万嫣先行打点,在报社有一帮哥们儿和彭姝、柳童,学校里有童诗珺陪伴,这些都体现着顾明笛这个人物形象的成長变化。他不同于其他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在一出场就是固定好了的,而是伴随着情节的演变,性格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三)情节的陌生化 形式主义者十分重视情节的内在张力和叙事模式。什克洛夫斯基指出:“作品意外的任何力量都无助于提高小说作品的潜能。”这无疑是正确的。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发展是靠内在力量推动而进行的。26岁的顾明笛辞职,投奔老同学万嫣,进《时报》当上旅游记者。在第一次出任务接触到草原原生态自然风景后,正当他怀着满腔热情打算好好写一篇消费指南时,被彭姝一句“这种文章在报纸上出现一次,二十四小时之后就是废物。朝生暮死”打消了他的积极性。在这里他遇到裴志武、施越北、唐婉约、徐苏力四人,他觉得这四人身上理想主义色彩很浓,比上海的同学圈更成熟,内心感到非常开心。转正后,顾明笛就从专刊部调到深度报道部,和裴志武一起投靠施越北,接着便执行去裴志武老家那里调查“沙漠污染”情况的任务,结果受伤不说还挨处分,施越北也被迫辞职,裴志武被推选担任深度报道副主任,顾明笛调到文化新闻部。在文化新闻部却又因红包收入一事而被留报察看,这时他开始负责“文化访谈”和“主题书评”这样没有额外报酬的栏目,也结识了B大学哲学副教授兼作家程毓苏。但顾明笛又因栏目所选文章过多推介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以及关于作家名誉权问题,不得不辞职。“他觉得处处是陷阱,好像专门为他挖坑似的”。小说情节看似一波三折,可又是那么顺理成章,内容有张有弛有紧有松。辞职后的顾明笛听从程毓苏的建议,准备考取B大学的哲学博士。到此小说也就自然地从“世界”转向“书斋”,主人公从报社的工作环境中移位于象牙塔。在B大学听闻了学术界的许多厚黑学和潜规则之后,顾明笛渐渐地对这座昔日印象中的纯洁象牙塔校园感到“背脊发凉”,加上他的博士论文题目迟迟定不下来,终于,在经历了一场噩梦之后,他的压抑被释放出来,站在窗台边把写了一大半的开题报告撕碎扔出窗外,接着被导师命令保卫处人员送往精神病院。几天后从精神病院出来,办理了休学手续,便和裴志武一起南下广州投靠施越北,在那里一起运营网站文学,也认识了人生伴侣劳雨燕。整个小说布局安排得跌宕起伏,如行云流水,扣人心弦,展示了作者较高的叙述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沈兼士先生论“祭”释“杀”犹可商。《汉语大字典》释“祭”亦欠妥。笔者认为獭祭鱼、鹰祭鸟、豺祭兽等之“祭”应释为“(捕杀后置物四围)陈祭。特指鹰捕鸟、豺猎兽、獭捕鱼等,若陈祭然”。  关键词:獭祭鱼 《汉语大字典》 陈祭 月令  《礼记·月令》:“(孟春冻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孟秋)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季秋鹏雁来宾,爵人大水为蛤,鞠有黄华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转向对个体情感的关注。在钟嵘《诗品》里,其序与品第条目多次肯定“怨”与“怨情”的合理表达。在《诗品》系统中,“怨”被置于最高的统领地位:“风力丹彩”“兴比赋”“自然英旨”等皆为其合理表达服务;被分为个体之怨和群体之怨内含怨情的17条相关品第条目体现出钟嵘的审美追求——美的悲态形式与情兼雅怨。  关键词:《诗品》 个体之怨 群体之怨 美学意味  目前,学界对《诗品》中“怨
摘 要:王禹偁被誉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这位著名的诗人曾任苏州长洲知县三年,写下诸多吴地山水诗篇。其中包括吟咏吴江的佳作,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赏读其吴江诗咏,不仅可以欣赏到江南水乡的秀美景色,而且可以感受到王禹偁积极用世的政治理想与人生追求,领略到这位北宋初期诗文革新运动先驱清新旷远的诗词风格。  关键词:王禹偁 诗咏 吴江  王禹偁被誉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这位北宋著名的诗文家曾在苏州做
我家阳台上有一小块空地,被我爸爸改成了一块小园子。说是园子,不过也就是用几块砖头圈出一块,往里面填上一层土而已。(开头语言诙谐幽默,有吸引力。精彩!)  我一直不看好这块“园子”。  有一年春天,爸爸不知从哪儿弄来一株葡萄,带着满心的期待种了下去。搭架、浇水、施肥……照顾得无微不至。可葡萄还是慢悠悠地、一点一点地朝着架子上爬去。(爸爸精心栽种一根葡萄,搭架、浇水、施肥,葡萄生长慢悠悠。)  一年过
摘 要: 21世纪以来,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态环境,许多社会公众关注的事件或问题最先由网络舆论引发,接下来才是主流媒体的跟进报道,进而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换句话说,在新媒体时代,舆论也可以成为新闻,是新闻报道的主要来源,其强大的舆论关注度成为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力量,传媒的新闻生产及传播方式发生了转变,从而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从哲理角度对网络舆论与现实的互构关系进行解读,分析两者相伴而
摘 要:“池塘生春草”这则逸事蕴含着晋宋齐三代诗风演变及谢氏家族诗学思想发展的重要信息。这个时期,诗风经历了两个阶段,先是以形似及辞藻雕琢革新玄言诗的缺乏形象与辞采,接着是追求景中蕴情和自然精美的更高诗歌审美理想。谢灵运对“池塘生春草”的激赏正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过程,显示出他超越自身局限的努力,并为谢惠连、谢庄、谢朓等所继承发展,也可见谢氏家族自我革新的过程及其引领推动诗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摘 要: 《珍妮姑娘》是美国古典作家德莱塞的第二部小说,它是一部描写美丽无私但注定命运悲惨的可怜女性的著作。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珍妮的形象切入,使用维多利亚方式的“真正的女性”意识形态来分析珍妮的身份塑造工作及其伦理文化冲突,描绘主人公身份建构的虚幻本质,从而反映出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衰落。  关键词:《珍妮姑娘》 身份构建 伦理文化冲突  一、《珍妮姑娘》的女性身份构建  《珍妮姑娘》描述了一个美丽
摘 要:《石秀》这篇历史小说大量运用了心理描写和现代主义的小说创作方法,作者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为依据,对石秀这个《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进行了彻底的世俗化改写。本文就其历史小说和精神分析小说两个属性展开论述,通过分析石秀其人的心理历程、小说的历史“表皮”属性、作者的创作动机来探究该篇历史小说中隐藏的主观话语追求。  关键词:《石秀》 施蛰存 心理分析 历史小说  当我们读完《水浒传》中对“拼命三
胡适率先使用问号和惊叹号  1916年9月,《新青年》这时还完全采用白话文,但白话文的出场频率已经很频繁,个别同仁因此尝试寻求突破,以使文章更准确地表情达意,使语气委婉生动、抑扬顿挫。在编辑的操作下,4卷1号上高一涵写作的《近世三大政治思想之变迁》已经在“句读”两种标注方法之间加上了“:”号、“;”号,而且用来表示“读”的千篇一律的“、”号,也改换成为“,”号。  陈独秀发表的《科学与基督教》一文
摘要:印度电影《起跑线》于2018年上映,关注和思考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问题,虽然影片被定义为喜剧,但却能引起观影者的深思。有学者对其教育问题、视觉文化传播、拍摄手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以阿兰·德波顿身份焦虑为理论切入点,以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大环境和主人公身边的他人形象作为镜像,去分析影片所反映出来的中产阶级的女性焦虑问题,试图发现缓解或解决女性焦虑的办法。  关键词:女性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