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姑娘》的女性身份建构与伦理文化冲突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ilfish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珍妮姑娘》是美国古典作家德莱塞的第二部小说,它是一部描写美丽无私但注定命运悲惨的可怜女性的著作。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珍妮的形象切入,使用维多利亚方式的“真正的女性”意识形态来分析珍妮的身份塑造工作及其伦理文化冲突,描绘主人公身份建构的虚幻本质,从而反映出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衰落。
  关键词:《珍妮姑娘》 身份构建 伦理文化冲突
  一、《珍妮姑娘》的女性身份构建
  《珍妮姑娘》描述了一个美丽、善良、诚实、温和的女性人物。根据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准则,珍妮本质上具有“真正女人”概念所需的四个美德,并且也有了得到幸福和权力的能力。小说中的珍妮努力根据女性的传统价值观构建自己的身份,并尽力去贴合当时对女性应有的设想:成为好女儿、好姐妹、好妻子和好母亲。然而,建立身份的挫折恰恰反映了“真正女人”价值观对主人公的欺骗。按时间顺序,珍妮在小说中的身份塑造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身份构建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从小说的开头开始,从珍妮在哥伦布州议会大厦酒店的工作开始,到在克利夫兰布雷斯布里基家里的女佣工作结束。在这个阶段,珍妮是一个努力工作的女孩,她依靠自己的工作来养家糊口。她对于建立身份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好女儿和一个好姐姐。她将尽力成为一个忠诚和对自己贫困家庭负责的女儿,帮助父母维持这个由八人组成的大家庭,并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她的兄弟姐妹。作为孝顺的女儿,甚至是家庭的“支柱”,珍妮非常希望成为整个家庭的帮手,她具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想要尽其所能让家庭成员因她而获得好处。因此,当布兰德参议员娶了她并提议带她结婚后出国读书时,珍妮的第一个想法并不是她自己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改变的机会,而是以后她可以给家人提供一些帮助。珍妮将她的个人身份完全融入了家庭,那时的社会主流舆论就非常主张这种观点。甚至当时著名的女运动员简·亚当斯都认为:“女性属于家庭,应该留在家里,直到找到合适的丈夫。”社会上普遍认为,妇女在结婚前必须与家人生活,以维持家庭的生计,并将其个人身份融入家庭。珍妮是这种价值观的忠实追随者,她牺牲了自己的梦想,保护了自己的家庭。但她后来从父亲的家中被流放,无法成为好女儿和好姐姐。珍妮的经历证实了维多利亚社会中法律与生俱来的对于女性的矛盾:必须为家庭牺牲女儿,但是一旦女儿违反社会道德标准,把自己奉献给家庭的女儿就会被家人残酷地抛弃。妇女的“纯粹”要求与“顾家”要求之间存在矛盾,这些都反映了这种传统的价值悖论。
  (二)身份构建的第二阶段 珍妮建立身份的第二阶段始于她与莱斯特的相遇相知。在此期间,莱斯特提供给珍妮的家人们金钱帮助,而这样做产生的结果就是珍妮与莱斯特住在了一起。后来,莱斯特屈服于环境压力抛弃了珍妮,从而维持他高端贵族的财富和地位。在相遇的这段时间里,珍妮给自己的身份定位是莱斯特家里的女主人,就是为了照顾伴侣的生活。在同居生活中,珍妮的貼心、实诚和女性美强烈地吸引着莱斯特,促使他让珍妮成为生活中的梦想妻子。珍妮一直都想嫁给莱斯特,真真正正地扮演他的妻子,甚至为此改变自己的姓氏为“凯恩”。可怜的珍妮所有努力都白费了,当莱斯特意识到与珍妮在一起虽然很快乐,但只会让他永远远离金钱和纸醉金迷的社会时,他感到惶恐不安,意识到社会对自己的吸引力大于珍妮的吸引力。他知道杰拉德太太“有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他飞黄腾达”时,最终放弃了女主,选择娶杰拉德太太,以此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经济利益。可以知道,珍妮不能成为莱斯特的合法妻子不是因为她缺乏女性的美德,而是在以金钱衡量一切的社会中,爱和美德只能由经济来决定。
  (三)第三阶段 离开莱斯特之后,珍妮的身份构建进入了第三阶段。这时,珍妮和格哈德家族的所有人基本上脱离了关系。莱斯特与杰拉德夫人的结合也宣告了她与第一任伴侣的感情纠缠结束,这使她失去了作为好女儿、好妹妹、好妻子的机会,唯一还剩下的也就是她作为母亲的机会了。珍妮珍惜自己的女儿,莱斯特离开后,她将女儿视为自己生活的全部信仰。而当女儿因病去世后,可怜的母亲身份也被残酷地剥夺。这时,“珍妮感觉好像地面正在渐渐下沉。她和世界所有的连接都断开了。她在全是黑暗的地方,看不见一丝丝光亮。”这种心理描写充满了残酷的气氛和自然主义的特征,也从中反映了珍妮觉得母亲的身份是她与社会之间的最后纽带,也是珍妮确定自己身份的最终标准,当女儿的死无情地结束这个联系后,她找不到目标,感觉到无助而迷茫,可她也无法找到一种方法来定义她的身份。此后,珍妮开始主动为孤儿提供帮助,并试图去修复和维系她与世界之间断开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养母身份可以是一个渠道,这让珍妮拥有合法的社会地位,这仍然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珍妮姑娘》的伦理文化冲突
  (一)《珍妮姑娘》所揭示的美国上流社会的伪道德 《珍妮姑娘》的时代背景是美国内战刚结束,南部还在恢复,北方的资本主义已经声势浩大,垄断资本主义慢慢形成。西部荒野的发展使移民的洪流也滚滚而去,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原材料得到了保证,工业资本依靠银行资本赚着大把的钱,城市变化迅速,一切都在加速进行,可社会的隐藏矛盾逐渐加深,并加剧了更加严重的社会矛盾。珍妮的家庭是极端贫困的工人阶级,生活很艰难。作为上层阶级的代表,布兰德初次见到珍妮时就被她迷人的表情迷住。布兰德忽略了他和珍妮之间的年龄和阶级差距以及他已婚的事实,此时他已经在考虑如何追求珍妮。过去的许多批评家认为,布兰德对珍妮是真正的爱和由衷的喜欢,没有玩弄珍妮的意思。小说家德莱赛对布兰德的介绍也是:他是一位五十二岁的贴心体贴的参议员。作者希望将布兰德追求珍妮的故事,描述成一个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每当书中提到珍妮的第二任伴侣时都是非常值得称赞的话。实际上,在德莱赛的无意识文本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现状,布兰德实际上对珍妮的喜欢是源于强者对虚弱的异性占有欲和对异性的强烈且不负责任的性渴望。在小说中,布兰德因为担心与珍妮的私人关系会被旅馆经营者所了解,并且这一消息毫无预警地传播到整个城市而破坏了他的声誉时,他非常害怕。实际上,这说明了布兰德对珍妮的真实情感,他只是想以一点点恩宠独占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他不想公开与她结婚,这显示了第二任伴侣及其代表的上层社会的伪道德和耻辱。
其他文献
摘 要:李强先生诗歌有对生活旅途见闻的记录,有心灵深处激荡的回应,更有对生命存在的追问与思索,释放出了生命内在的光芒,让所有的现实中的影像村庄、山脉、河流、花朵、城市等唯美意象独照意境,在“我”之内开花结果。在思想的牧场上停留、驻足、嬉戏。在各种涌动的心绪中呈现形神交融的物感物觉,以沉淀的生命之礼去赞叹生活的喜怒哀乐。诗人让肉体与灵魂、意识与行为、物质与形式统一在生命的本源之中,适应自然、尊崇自然
摘 要: 一直以来,诸多学者都在讨论逼死黛玉的元凶是谁,关于此类探讨层出不穷,也有许多脱离了现实主义艺术描写的探讨,笔者认为稍有不妥。此篇论文,笔者试图从儒家文化、神仙道化思想以及黛玉本人的诗词这三个角度切入,去探讨在封建主义王朝统治下的黛玉困境,以此来解释黛玉在《红楼梦》 中最终不得不香消玉殒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黛玉 冲突 困境  《红楼梦》里的黛玉是一个富有诗书才华和理想色彩的人物,是金陵
摘 要:《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事看似平淡,却颇具匠心。小说虽不魔幻,但仍然延续了马尔克斯一贯擅长的象征、影射等创作手法,在看似非常常见的做鸟笼、卖鸟笼的日常生活背后,揭示出世俗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冲突,彰显了普通人的精神困境:人性的割裂,内心的孤独。  关键词:象征 世俗 精神 割裂 孤独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
摘 要: “如何定义网络文学”一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热点,却极少有人对“网络文学”命名表示疑惑。二三十年来,大家一直使用“网络文学”,似乎理所当然。殊不知,这一不证自明的命名存在着诸多的模糊性。媒介命名是否准确?“网络文学”如何体现出民族性与世界性?在现今以网络类型小说为主流的泛文化娱乐全产业链中,再坚持“网络文学”的叫法是否有意义?在成长中的文学形态面前,相比定义网络文学现象,转而思考“网络
摘要:沈兼士先生论“祭”释“杀”犹可商。《汉语大字典》释“祭”亦欠妥。笔者认为獭祭鱼、鹰祭鸟、豺祭兽等之“祭”应释为“(捕杀后置物四围)陈祭。特指鹰捕鸟、豺猎兽、獭捕鱼等,若陈祭然”。  关键词:獭祭鱼 《汉语大字典》 陈祭 月令  《礼记·月令》:“(孟春冻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孟秋)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季秋鹏雁来宾,爵人大水为蛤,鞠有黄华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转向对个体情感的关注。在钟嵘《诗品》里,其序与品第条目多次肯定“怨”与“怨情”的合理表达。在《诗品》系统中,“怨”被置于最高的统领地位:“风力丹彩”“兴比赋”“自然英旨”等皆为其合理表达服务;被分为个体之怨和群体之怨内含怨情的17条相关品第条目体现出钟嵘的审美追求——美的悲态形式与情兼雅怨。  关键词:《诗品》 个体之怨 群体之怨 美学意味  目前,学界对《诗品》中“怨
摘 要:王禹偁被誉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这位著名的诗人曾任苏州长洲知县三年,写下诸多吴地山水诗篇。其中包括吟咏吴江的佳作,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赏读其吴江诗咏,不仅可以欣赏到江南水乡的秀美景色,而且可以感受到王禹偁积极用世的政治理想与人生追求,领略到这位北宋初期诗文革新运动先驱清新旷远的诗词风格。  关键词:王禹偁 诗咏 吴江  王禹偁被誉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这位北宋著名的诗文家曾在苏州做
我家阳台上有一小块空地,被我爸爸改成了一块小园子。说是园子,不过也就是用几块砖头圈出一块,往里面填上一层土而已。(开头语言诙谐幽默,有吸引力。精彩!)  我一直不看好这块“园子”。  有一年春天,爸爸不知从哪儿弄来一株葡萄,带着满心的期待种了下去。搭架、浇水、施肥……照顾得无微不至。可葡萄还是慢悠悠地、一点一点地朝着架子上爬去。(爸爸精心栽种一根葡萄,搭架、浇水、施肥,葡萄生长慢悠悠。)  一年过
摘 要: 21世纪以来,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态环境,许多社会公众关注的事件或问题最先由网络舆论引发,接下来才是主流媒体的跟进报道,进而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换句话说,在新媒体时代,舆论也可以成为新闻,是新闻报道的主要来源,其强大的舆论关注度成为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力量,传媒的新闻生产及传播方式发生了转变,从而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从哲理角度对网络舆论与现实的互构关系进行解读,分析两者相伴而
摘 要:“池塘生春草”这则逸事蕴含着晋宋齐三代诗风演变及谢氏家族诗学思想发展的重要信息。这个时期,诗风经历了两个阶段,先是以形似及辞藻雕琢革新玄言诗的缺乏形象与辞采,接着是追求景中蕴情和自然精美的更高诗歌审美理想。谢灵运对“池塘生春草”的激赏正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过程,显示出他超越自身局限的努力,并为谢惠连、谢庄、谢朓等所继承发展,也可见谢氏家族自我革新的过程及其引领推动诗史发展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