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组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通过自己的动手感知实验的现象,印象也更深刻。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热情,我们应做好每个分组实验。分组实验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要有更好的课堂管理方法。一直以来,化学教师最发愁的课就是分组实验课,原因如下:
第一,上分组实验课课堂纪律难管。
一般实验室的空间比教室大,学生到了实验室特别兴奋,说话特别大声,擅自离开自己的实验桌等。对于这种乱哄哄的现象,大多数教师感到非常无奈。
第二,有的学生只是抱着“好玩”的态度来实验,到实际操作时,就出现盲目混乱的现象。
学生对化学实验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好奇,对分组实验的积极性停留在“好玩”上,化学反应中的各种现象都能使他们兴奋不已,所以在实验中学生扮演了一个看热闹的角色,无大的收获。更有甚者随意操作,凑热闹瞎折腾。
第三,随意操作,实验基本技能较差。
学生的不规范操作时常出现。例如,倾倒液体时试剂瓶的标签朝下,取完药品后瓶盖没有及时盖上,试剂瓶到处乱放,用过的火柴乱扔在地上或水槽中,使用胶头滴管吸取和滴加液体的操作错误,用铁架台的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不正确等。
第四,学生人数多,不好管理,辅导不过来。
由于学生人多,有的学生在实验中得不到教师的及时指点。教师在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到实验开始时,学生发现没有某种仪器或药品,或仪器已破损,就会围住教师要这要那,造成混乱局面。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提高学生分组实验课的质量,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作好课前准备工作
1.认真预习
应该布置学生做好预习,预习中做到明确实验目的,搞清实验内容,并理解实验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实验装置和注意事项,包括操作、仪器的安装和使用、药品用量、观察现象、废物处理、安全等各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师应充分准备好仪器、药品和器材,并将仪器、药品等放置有序,保持实验室的清洁、整齐,做到全、好、净、足。
2.精心备课
教师备课时,必须思考以下问题,并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课堂上应做些什么?教师应注意什么?学生应注意观察什么?本实验的目标是什么?是否可以顺利达到?突发问题预案是什么?
3.预做实验
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必须先预做演示实验,这样学生对实验能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全部靠想象来完成实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对学生实验课的预试实验的要求应更高,除掌握实验成敗的条件和关键外,还要估计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时可能发生的困难,拟出上课时向学生交代的注意事项,重点指导实验内容和操作技能。
4.合理分组,团结协作
按实验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以及实验室的设备情况,将全班学生合理分组,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与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合理搭配。尽量做到人人都有动手的机会,防止造成某些学生只能作“观察员”或“记录员”。 要明确班长、课代表、小组长的职责。班长负责实验纪律,保证秩序井然。课代表负责协助任课教师指导学生作好实验。小组长负责本组的同学人人动手做好实验,并作好损坏仪器的登记和补充工作。任课教师要放手,让他们敢管、会管、管好;让他们树立服务意识、管理意识、助手意识;并对他们的实验技能作课前辅导,以便在实验中形成“兵教兵”的学习氛围。
5.拟订实验思考题
最后,还要拟订实验思考题,让提前完成了实验的学生有事可做。
二、加强上课时的组织指导
实验课开始时先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时还要进行课前讨论和个别操作示范,然后挂出事先写有实验项目以及重点内容与安全注意事项的小黑板,待学生检查实验用品齐全后,再允许学生动手实验,检查时间不宜过长,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在重点指导的学生中发现问题,立即巡视,如发现某个问题具有共性,则立刻在全班作必要的提示。一般应着重从下面五个方面巡视指导。
第一,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化学实验的纪律,与实验教师配合,指导学生学习实验管理制度、实验操作规程和安全、卫生制度。但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恐惧心理。
第二,通过答疑与质疑,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积极思维,及时启发学生解决实验失败的问题。当学生观察到反常现象或实验失败而不知如何解决时,教师必须及时地给予提示,或从理论方面,或从仪器装置方面,或从操作方面去仔细检查,找出原因,并重新做实验。这样,既保证了实验进度,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实验课的质量。
第三,指导学生作好实验记录。记录的主要内容是实验题目,所用仪器、药品、操作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数据,对现象的分析解释和结论。
第四,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学生在实验中常常会出现不规范的操作,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不时巡视,时刻注意学生实验中的不规范操作,及时加以纠正。对不会操作的学生,一定要耐心地指导。看到不良的实验习惯,一定要及时指正。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形成规范的操作技能。教师在巡视指导中,应随时记下学生在以上各方面的具体表现并作为小结中讲评的依据。在实验中,要及时进行多元化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对实验的认识、掌握情况以及能力发展情况,增强学生的信心,发现自身不足;教师的评价对鼓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作用十分巨大,也让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不足,使教师的辅导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第五,留三到五分钟给学生洗涤仪器和整理实验用品,做好清洁工作。
下面以《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为例,说明具体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介绍实验台上各种用品,学生逐一清点。
第二步:讲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引导学生选择设计实验装置、最佳操作步骤等。
第三步:学生动手操作。教师一边指挥,一边巡查指导,学生按教师的要求统一行动。
(1)连接装置;
(2)将导管口深入液面约1cm检查气密性;
(3)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4体积的澄清石灰水,再向第三支试管中加入1/4体积的紫色石蕊试液;
(4)向大试管中加入两勺石灰石,再加入约3mL稀盐酸,迅速塞上胶塞,把试管迅速固定在铁架台上;
(5)向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向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用集气瓶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
(6)点燃烧杯中台阶上的蜡烛,把二氧化碳沿着烧杯内壁慢慢倒入烧杯中;
(7)点燃酒精灯,给已通入二氧化碳的石蕊试液加热;
(8)清洗试管及水池,整理实验台上用品,擦干净实验台。
三、实验结束后要认真总结
在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做好小结,小结要全面地指出学生实验中的优缺点,并分析原因。应以学生是否能自觉地、熟练地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作为小结的主要内容。此外,还要从实验效果和实验操作技能方面进行总结:哪些实验做得好,哪些实验做得不好,哪些操作有错误,哪些试剂用得不适当等。每次实验都应结合当时具体的情况,对以上各方面有所侧重地进行小结,同时给予表扬和批评,使学生取得经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
(责任编辑 廖银燕)
第一,上分组实验课课堂纪律难管。
一般实验室的空间比教室大,学生到了实验室特别兴奋,说话特别大声,擅自离开自己的实验桌等。对于这种乱哄哄的现象,大多数教师感到非常无奈。
第二,有的学生只是抱着“好玩”的态度来实验,到实际操作时,就出现盲目混乱的现象。
学生对化学实验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好奇,对分组实验的积极性停留在“好玩”上,化学反应中的各种现象都能使他们兴奋不已,所以在实验中学生扮演了一个看热闹的角色,无大的收获。更有甚者随意操作,凑热闹瞎折腾。
第三,随意操作,实验基本技能较差。
学生的不规范操作时常出现。例如,倾倒液体时试剂瓶的标签朝下,取完药品后瓶盖没有及时盖上,试剂瓶到处乱放,用过的火柴乱扔在地上或水槽中,使用胶头滴管吸取和滴加液体的操作错误,用铁架台的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不正确等。
第四,学生人数多,不好管理,辅导不过来。
由于学生人多,有的学生在实验中得不到教师的及时指点。教师在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到实验开始时,学生发现没有某种仪器或药品,或仪器已破损,就会围住教师要这要那,造成混乱局面。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提高学生分组实验课的质量,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作好课前准备工作
1.认真预习
应该布置学生做好预习,预习中做到明确实验目的,搞清实验内容,并理解实验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实验装置和注意事项,包括操作、仪器的安装和使用、药品用量、观察现象、废物处理、安全等各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师应充分准备好仪器、药品和器材,并将仪器、药品等放置有序,保持实验室的清洁、整齐,做到全、好、净、足。
2.精心备课
教师备课时,必须思考以下问题,并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课堂上应做些什么?教师应注意什么?学生应注意观察什么?本实验的目标是什么?是否可以顺利达到?突发问题预案是什么?
3.预做实验
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必须先预做演示实验,这样学生对实验能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全部靠想象来完成实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对学生实验课的预试实验的要求应更高,除掌握实验成敗的条件和关键外,还要估计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时可能发生的困难,拟出上课时向学生交代的注意事项,重点指导实验内容和操作技能。
4.合理分组,团结协作
按实验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以及实验室的设备情况,将全班学生合理分组,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与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合理搭配。尽量做到人人都有动手的机会,防止造成某些学生只能作“观察员”或“记录员”。 要明确班长、课代表、小组长的职责。班长负责实验纪律,保证秩序井然。课代表负责协助任课教师指导学生作好实验。小组长负责本组的同学人人动手做好实验,并作好损坏仪器的登记和补充工作。任课教师要放手,让他们敢管、会管、管好;让他们树立服务意识、管理意识、助手意识;并对他们的实验技能作课前辅导,以便在实验中形成“兵教兵”的学习氛围。
5.拟订实验思考题
最后,还要拟订实验思考题,让提前完成了实验的学生有事可做。
二、加强上课时的组织指导
实验课开始时先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时还要进行课前讨论和个别操作示范,然后挂出事先写有实验项目以及重点内容与安全注意事项的小黑板,待学生检查实验用品齐全后,再允许学生动手实验,检查时间不宜过长,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在重点指导的学生中发现问题,立即巡视,如发现某个问题具有共性,则立刻在全班作必要的提示。一般应着重从下面五个方面巡视指导。
第一,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化学实验的纪律,与实验教师配合,指导学生学习实验管理制度、实验操作规程和安全、卫生制度。但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恐惧心理。
第二,通过答疑与质疑,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积极思维,及时启发学生解决实验失败的问题。当学生观察到反常现象或实验失败而不知如何解决时,教师必须及时地给予提示,或从理论方面,或从仪器装置方面,或从操作方面去仔细检查,找出原因,并重新做实验。这样,既保证了实验进度,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实验课的质量。
第三,指导学生作好实验记录。记录的主要内容是实验题目,所用仪器、药品、操作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数据,对现象的分析解释和结论。
第四,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学生在实验中常常会出现不规范的操作,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不时巡视,时刻注意学生实验中的不规范操作,及时加以纠正。对不会操作的学生,一定要耐心地指导。看到不良的实验习惯,一定要及时指正。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形成规范的操作技能。教师在巡视指导中,应随时记下学生在以上各方面的具体表现并作为小结中讲评的依据。在实验中,要及时进行多元化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对实验的认识、掌握情况以及能力发展情况,增强学生的信心,发现自身不足;教师的评价对鼓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作用十分巨大,也让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不足,使教师的辅导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第五,留三到五分钟给学生洗涤仪器和整理实验用品,做好清洁工作。
下面以《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为例,说明具体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介绍实验台上各种用品,学生逐一清点。
第二步:讲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引导学生选择设计实验装置、最佳操作步骤等。
第三步:学生动手操作。教师一边指挥,一边巡查指导,学生按教师的要求统一行动。
(1)连接装置;
(2)将导管口深入液面约1cm检查气密性;
(3)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4体积的澄清石灰水,再向第三支试管中加入1/4体积的紫色石蕊试液;
(4)向大试管中加入两勺石灰石,再加入约3mL稀盐酸,迅速塞上胶塞,把试管迅速固定在铁架台上;
(5)向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向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用集气瓶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
(6)点燃烧杯中台阶上的蜡烛,把二氧化碳沿着烧杯内壁慢慢倒入烧杯中;
(7)点燃酒精灯,给已通入二氧化碳的石蕊试液加热;
(8)清洗试管及水池,整理实验台上用品,擦干净实验台。
三、实验结束后要认真总结
在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做好小结,小结要全面地指出学生实验中的优缺点,并分析原因。应以学生是否能自觉地、熟练地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作为小结的主要内容。此外,还要从实验效果和实验操作技能方面进行总结:哪些实验做得好,哪些实验做得不好,哪些操作有错误,哪些试剂用得不适当等。每次实验都应结合当时具体的情况,对以上各方面有所侧重地进行小结,同时给予表扬和批评,使学生取得经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