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甲状腺素水平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的短期转归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heni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促甲状腺素水平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转归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神经内科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价基线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在发病后14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短期转归评价,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促甲状腺素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

共纳入90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年龄(70.08±9.76)岁,男性49例(54.44%)。溶栓前中位NIHSS评分11.00分(四分位数间距:5.00~16.00分)。48例(53.33%)短期转归良好,42例(46.67%)短期转归不良。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严重[以轻度卒中作为参考,重度卒中:优势比(odds ratio, OR)9.39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2.015~43.764;P=0.004]以及促甲状腺素水平较低(以第4四分位数组作为参考,第2四分位数组:OR 5.999,95% CI 1.038~34.657,P=0.045;第1四分位数组:OR 6.525,95% CI 1.107~38.469,P=0.038)是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促甲状腺素预测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682(95% CI 0.572~0.793;P=0.003),最佳截断值为1.695 mU/L,敏感性为76.19%,特异性为60.42%。

结论

血清促甲状腺素较低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24 h内血压变异性与有症状脑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ICH)及90 d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神经内科进行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根据溶栓后复查头颅CT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
期刊
目的探讨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ocaine-and amphetamine-regulated transcript, CART)对氧葡萄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OGD)小鼠皮质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清洁级昆明小鼠16~17 d孕龄胚胎大脑皮质进行原代神经元培养,分为对照组、CART组、OGD组以及OGD+CART组。OGD+CART组在O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完整性对于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其渗漏异常可出现在神经系统结构变化之前。目前,BBB渗漏异常在认知损害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已引起关注,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及血管性认知损害与BBB渗漏异常相关。文章对BBB渗漏在阿尔茨海默病及血管性认知损害中的病理生理学作用进行了综述。
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WI)是一种高分辨率的三维梯度回波T2*序列磁共振技术,利用组织间磁敏感性的不同通过相位图像来显示磁敏感图像,对顺磁性物质如脱氧血红蛋白和血液分解物质极其敏感。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SWI可有效评价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方案及预测临床转归。文章就SWI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目的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tensities, WMHs)以及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总体负担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
脑组织细胞之间存在广泛的缝隙连接蛋白和泛连接蛋白。由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管细胞构成的神经血管单元通过缝隙连接蛋白和泛连接蛋白构成的细胞膜通道整合和处理信息,从而维持神经系统的动态平衡。脑缺血后,细胞膜通道通过参与兴奋毒性、炎症反应、血脑屏障损伤等病理机制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维持缝隙连接蛋白和泛连接蛋白的正常功能对于保护神经元免受缺血性脑损伤至关重要。
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 DCI)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后很常见,常导致脑梗死和神经功能转归不良。以往认为DCI主要是脑血管痉挛所致,但最近的临床试验未能证实这一假说,并且提示DCI存在多种病理生理学机制。文章对脑血管功能障碍和微血栓形成在SAH后DCI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