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语中常用的美学术语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gongdaxigong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为学生批作文时,常常在习作正文的旁边写上批语和在行文的后边写上总评,我们把写在旁边的叫“旁批”或“眉批”,写在行文后边的叫“总评”或“简评”。如果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作文评语就是老师对学生习作所作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评阅教师的美学观点和审美趣味多体现在这些评价的文字中。
  作文评语中常常见到的美学术语有:
  
  一、情和景
  
  “情和景”这一术语,主要是用来说明作者是怎样处理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之间的关系的。教师常用“触景生情”、“情随事(境、景)迁”等术语来评价学生作品,表明“景”是产生“情”的原因;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即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美学术语则是表明主观之情的抒发方式,即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用“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等词语来评价作品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的表现手法用得好。
  
  二、形和神
  
  “形和神”是用来说明艺术形象和艺术构思的特征的。“形”是指生活中可感可捉摸的外在物象,“神”是指通过具体的物象所寄予的思想情感或内在的精神理趣等。作文评语中常常用 “神似”、“传神”、“形神兼备”、“传神之笔”、“出神入化”、“神思飞跃”、“下笔如有神”等词语,来评价作品的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
  旨都无可挑剔。
  
  三、文和质
  
  “文和质”指文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作文评语中常用“质木无文”来批评文章没有文采;用“质朴无华”来评价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具有朴素自然之美;用“文质兼美”来评价作品不仅有健康新颖的内容,还有较完美的形式,二者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四、言和意
  
  用“言和意”来反映艺术形象和艺术构造的特征。作文评语中常用“言简意赅”、“言近旨远”、“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意在笔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来评价文章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五、血和肉
  
  “血和肉”原本是动物和医学术语,借用于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老师常以“有血有肉”、“血肉丰满”等术语来肯定作品内容充实,形象有具体生动,用“只有骨架,没有血肉”、“血肉模糊”等词语来评价作品徒有形式,而缺乏真实可感的内容。
  
  六、虚和实
  
  “虚和实”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和评论中常用来评价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的直观性和想象性的术语。在作文评语中,教师往往用“虚实结合”、“化实为虚”、“虚实相映”、“虚实相生”、“虚实相济”、“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虚写实”、“烘云托月”、“烘托”、“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词语来评价作品构思精巧 、新颖,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教师在作文评语中,还常用到诸如“意与境”、“文和情”、“言和心”、“文和道”、“刚和柔”“言和物”等两个有着相关或相近或相对的美学术语来评价文学作品的客观存在性与主观表现性的统一。也还用“韵致”、“神韵”、“意境”、“情调”、“情趣”、“风格”、“风骨”、“崇高”、“优美”、“品味”、“兴味”、“玩味”、“逼真”、“毕肖”等美学术语来评价个别有创新、有特色的好作品,或者用以否定,指出在这方面有缺憾、有问题的文章。
  写作是艺术,学生的写作过程是创造艺术美的过程,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阅过程,是对学生所创造的美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过程,也是美的再创造过程。做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能够发现美,体验美,抒写美,创造美;更要有一双美的眼睛、用我们自身美的心灵去发现、塑造学生美的灵魂;还要用我们日常言行,用我们手中的笔,用我们的正确的审美判断来评价学生的美的言行、美的思想,美的作品。这是美学家的责任,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美学术语不应该只属于美学家,也应该是属于我们语文教师的。
  
  周多权,教师,现居甘肃高台。
其他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课堂教学艺术的“光亮”,聚焦学生的“注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是很多教师都极力追求的目标。目前对整体教学思路的构想,对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对导语的策划,都有了较多的探索,遗憾的是很少见到对课堂结尾的探究。良好的课堂结尾是有效课堂的点睛之笔,能够起到推波助澜、深化主旨、更好地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的作用。因此,对有效课堂教学结尾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就有效课堂教学结尾做一点探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观的核心是“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本好比一把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它书库。”叶圣陶再三强调,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  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就必须把课内阅读指导与课外阅读有机链接。但是,当前中学生课内外阅读的状况却不容乐观,有着严重的“拒绝阅读”症状,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正以浩大之势进行着。高中语文教学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执教《小狗包弟》这篇课文,在实践新课标上作了一些尝试,特整理出来,以求教于方家。    一、凸显语文的人文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以往在教学中过分重视的是基础性,而忽视了人文性的培养。在教学《小狗包弟》的活动中,我突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小狗包弟》是必修一第
2008年,我区几所学校学习杜朗口模式,即高效课堂教学。它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是,形式上采用导学案,分小组合作,让学生动起来。2009年9月,我校也申请加入第二批高效课堂课改学校行列,通过耳濡目染及亲身实践,我觉得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以下变化。  一.学生变得爱合作了。课前的预习,课上的讨论、展示,都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合作欲望,让他们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对以后走向社会,学会与他人合作的确是有益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参与,相互切磋,共同研究,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为语文阅读教学指出了一条路径。讨论式阅读作为一种常用的语文教学方法,正与新课标的要求相一致。说到讨论式阅读,其实也并非现代教育的新创造,早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让弟子“各言其志”,弟子们尽管性格不同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要撬起地球,除了杠杆,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支点”,如果没有“支点”,是不可能把地球撬起来的。那么,什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呢?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所寻找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可能是文章中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有时可能是一个人或物,也有时是一种情感,甚至是一个问题。
长期以来,语文课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的应试教学倾向。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位置,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低下。怎样通过课堂结构的改革,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华到亢奋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地使课时教学目标当堂实现;既能活跃学习气氛,增添教学生机,又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几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
语文新课程不但选了很多新课文,而且还提出了不少崭新的概念,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等等,变化是很大的。但有一点始终没有变。就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不可少的。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
一、课堂教学必须定位于学生    新课程的理念在于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把教材当作一种凭借,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而不仅仅是学会哪些文本知识。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定位于学生。课堂教学定位于学生,不是抛弃文本。通过文本的学习,学生的感情与文本融为一体,心潮随人物的命运而起伏,感情与人物的悲喜而共鸣。但这不是一堂课的终极目标,学习是为了应用,语文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平平淡淡叙事,无真情实感,就算是熟悉的材料,也找不到动情点,祥略不分,写不出真正感人的作文来,于是总爱感叹: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学生共同的烦恼。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其实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要让学生些出一篇声情并茂的优秀作文来,方法指导固然重要,仉平时的积累更为迫切。因此,我认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