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wa371236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要撬起地球,除了杠杆,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支点”,如果没有“支点”,是不可能把地球撬起来的。那么,什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呢?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所寻找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可能是文章中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有时可能是一个人或物,也有时是一种情感,甚至是一个问题。笔者通过阅读教学实践,认为课堂教学采用关键性“支点”的辐射教学,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机连贯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围绕“支点”不断得到跳跃式发展,促使课堂产生轻松高效的阅读教学效果。这样的阅读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从文本的感觉层深入到情感层,直至精神层,达到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目的。
  下面笔者简要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抓“支点”,促进学生课堂高效阅读的点滴心得或反思。
  
  一.抓文本的关键的词句段,带动全篇内容的理解
  
  通过多年的阅读教学的实践,笔者觉得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关键的词、句、段为“支点”,展开与全篇的联系中积极的思维活动,以“支点”辐射至文本内容的具体理解,可快速清晰地获得对文本全面整体的把握。学生凭借“支点”(阅读内容的某个部分)“翘起”整节课的阅读材料时,他们对文本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抓关键词。有些课文作者总是精心选择一两个关键的词语,用来提出观点,揭示中心,或提示行文线索或结构思路等。文章的中心词语是全文的重心所在,即我们所需要寻找的“支点”,学生可以通过它“收见微而知著”。以文章的关键词为“支点”,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并以此为主线展开优美语言的感染和语文能力的训练,引领学生走进了理解、分析、鉴赏的阅读思维状态。如学习何其芳的《秋天》一诗时,只要抓住三个关键词,即“栖息、游戏、梦寐”,师生就可以顺着这个“支点”高效学习,达成“读懂诗歌内涵,理解诗歌的意韵,掌握抓关键词阅读诗歌的方法”的目标,在课堂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二)抓关键句。很多文章都有关键句,如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等,这些句子不仅能概括主要内容,还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学习《紫藤罗瀑布》一文时,笔者先请同学们齐读开头和结尾的句子:“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让学生在心中产生悬念,然后去寻找答案,从而达到理解全文的目的。这样的课文教材中还不少,比如《珍珠鸟》可找结尾“信赖,往往能创造美好的境界”这个句子作为“支点”来展开整节语文课的教学;《孔乙己》可用结尾句“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为“支点”回溯全篇内容的理解。
  (三)抓关键段。文章关键的段落,或者总领全文,突出中心;或者照应前文,揭示主题;或者承上启下,概括主要内容;或者余味无穷,发人深思。教学中,对有典型的段落的课文,我们要准确抓住这些段落,并以此为“支点”,展开辐射状或回溯型的阅读教学。如《夏感》中最后一段:“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学生从“苦涩的汗水”中找到了“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感受农民夏天劳作的辛苦;又找到“紧张的旋律”回应开头“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学生“轻而易举”理解了整课的内容,品味了语言的美,悟出了作者赞美之情。
  
  二.以文章的关键的人和物为支点,加深文本的理解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文章都是以人或物为中心来安排的,如果抓住关键的人或物为“支点”来教学,也不失为理解课文的一个方法。
  (一)以关键的人为“支点”。在具体的文章中,关键人物所起的作用不同,有的是引起事件,有的是穿针引线,有的是扭转局势……分析课文时引导学生找准关键人物,理清人物之间的联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
  如教学《最后一课》时,选择以小弗朗士为“支点”,学生就与他有共同语言,对他感兴趣,小弗朗士的逃学、上学,学生感同身受,通过他的行踪,学生了解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兵的操练,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通过他的思想、言行和心理的描写的讨论,明确小弗朗士还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阿尔萨斯人成了亡国奴,不但没有了祖国,更要失去了朝夕使用的母语。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不爱学习法语的调皮的孩子,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悲痛。故事情节在学生的讨论中达到高潮,小说也在这里戛然而止,余意无穷,耐人寻味。学生跨越时空,心灵被强烈地震撼,领悟到作品深刻思想,课堂气氛也就异常感人。
  (二)以关键的物为“支点”。人们在阅读名篇佳作时,有时常常忽略作家赋予作品的某些隐性的因素,不能从新的角度去挖掘,从而错过了作品本身所蕴藏着的艺术意味。
  朱自清的名作《背影》,笔者和我校的金玲辉老师共同开了一节“同课异构”的公开课。笔者遵循“背影——眼泪——感受父爱”的模式来教学。把审美的双眸固守在“背影”这个物象之中;金老师认为“背影”物象的生成,离不开“泪水”物象的浸透。一方面从文章字面上看,《背影》一文中的“背影”“泪水”两个物象总是相伴而生的。她以“眼泪”这个物象为“支点”,“泪水”之后说“背影”。
  笔者设计沿着传统的思路,教师问背影,学生答父爱,以背影引发,流泪为辅,情感为重点,中规中举。课堂就在不温不火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可总觉得有些遗憾。金老师的课,以“四次流泪”为“支点”教学的效果就是课堂上老师问得少了,学生体悟多了——从新的角度解读出“四次流泪”,背后是丰富真挚的感情,质朴动人的语言。学生在‘泪花”中看到人间最美的最动人最诚挚的感情和纯真的心了。学生与作者感情同在“泪水”中共鸣。而藏于文字背后,在流泪背后空白处留下巨大的审美空间更给了学生思维无限的想象。
  
  三.以作者的情感为支点,引起心灵的共鸣
  
  在初中语文教材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文章能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对于这一类文章,作者总是激情洋溢,或声泪俱下地倾诉情感故事。以作者的情感为“支点”,对于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因为情感是学生思维的源泉,没有情感就没有思维活动。情感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加深理解内容、与作者产生共鸣。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写作者离开藤野先生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从惜别,不舍之情,回忆亦可见师生情深。丢讲义的自责,寻讲义的诚恳更从独到的角度含蓄地表现了鲁迅对恩师无言的感激与思念。“惜别先生——回忆先生——感激先生”,以此情感为线,学生通过浅显的惜别内容,比较直白的情感流露的理解,进而到“丢”与“找”经过比较分析后,学生则明白“找”是重点,也是生对师情深的间接表现,最后让学生逐事细究,使学生不仅明白课文的内容,也理解了作者这样写的真正目的——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一片无法言表的真情。
  四.以学生的疑问为支点,激发学生的求知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的理论和实践都给我们启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多元解读。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发现问题,进而自己解决问题,达到领悟文意的目的。以课文的疑点为“支点”是引导学生向纵深推进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皇帝的新装》一文,在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一段导向性的话:“读完这童话,我们首先会嘲笑那个愚蠢皇帝,不过,如果注意到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几乎人人都违心地说假话这一现象,我们的思考也许能更深入一层。”课后的“研讨与练习”里提出:“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有了这个提示与提问,教学本课时,笔者就重点鼓励学生读这篇童话要有自己的思考。有学生在预习中就设计了一个问题:这篇课文的情节围绕一个“骗”字展开,请同学们说说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是谁揭穿了这个骗局?笔者抓住学生的疑问作为“支点”,及时展开教学,通过讨论,学生对“骗”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皇帝本应以国事为重,但他虚荣昏庸愚蠢,所以有了被骗的基础。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这些情节。骗的结果是皇帝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看似荒谬,实则骗局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人性的弱点——虚伪,学生明白了文章批判的新意义,加深了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多一种探索,就会多一份收获的喜悦。“支点”教学的探索,也引发了一些思考:“支点”的优势就在于“牵一发而动全身”,轻松学语文,具体到每一篇文章,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将文章归入某一类来寻找“支点”,要细细品味文章,看看文章中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发挥的地方在哪,寻找文章最佳“支点”,其目的不只是为了读懂课文,而是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选择教学“支点”也需注意:一.“支点”要巧,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有“四量拨千斤”的效果。二.“支点”要小,辐射要大。小而强大的辐射能力往往能体现作者别具机杼的匠心,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三.“支点”要深,去浮见金。通过文本的文字,挖掘到文本深处作者隐含的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样才能达到对文本的真正解读。否则在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随时可用乱用,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王亚萍,教师,现居浙江杭州。
其他文献
读完晓苏的小说《等冯欠欠离婚》,我思考了两个问题。第一,小说的故事是否能够成立,这个故事有何意义?第二,作者是如何讲述这个故事的,有何特点?  先说第一点。杨耕田等了冯欠欠五年,为冯欠欠作出了巨大的付出,而临近结婚的时候,冯欠欠却投入了别人的怀抱,这可能吗?冯欠欠怎么是这样一个没有人心人性的女人?她在最危难的时候,是杨耕田帮助了她。在五年等待的时间里,杨耕田单是花在她身上的钱,就足足可以砌一座楼房
自新课改以来,教材内容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新教材面广量大,以苏教版教材为例,仅语文学科一学期就要讲完两本必修教材、读完两本选修,选读两本诸如唐诗宋词这样的文学精品……如果我们还是用传统的讲授型课堂教学,不“引导”学生“自主a学习”的话,不仅学生的创新能力难以培养,而且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习惯也很难养成,甚至连老师把新教材“讲”完都不可能。如果能全面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带领学生走向自主创新性
生活中我们总喜欢把问题简单化,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老师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教学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古人云:大道至简。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课,我们应删繁就简,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体现简约之美。艺术的极致是简单,语文教学要给孩子波纹一样、丝绢一般的美感,就需要在“寻寻觅觅”之后“简简单单”的教。  一.简简单单地预设  首先,课堂理念的预设应该简单。一堂课的时间、容量都是有限的,这就要求
孩子,我在等你    孩子   站在掀翻的教室前   我在等你   等你背起书包   走出残垣断壁   等你挽着弟弟   走出废墟瓦砾     孩子   站在推倒的青山下   我在等你   等你在蓝天下   共同呼吸   等你在阳光中   一起嬉戏     孩子   站在温暖的家门口   我在等你   等你伸出小手   牵着爸爸的衣襟   等你张开双臂   扑进妈妈的怀里   一家人相偎相依   
一般来说,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要目标形式的教学。从义务教育的新课程试验开始,大家就一直在探索探究学习怎么实施的问题。我们平常听些公开课、观摩课,发现他们是在探究,但探究的问题不是语文的问题。课文里出现了“桥”,于是就探求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桥”;课文里出现了“四合院”,于是就探求“四合院”的历史变迁;课文里出现了“玻璃”,于是就探求形形色色的玻璃;课文里出现了“言志”,于是就探求人生的诸多理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课堂教学艺术的“光亮”,聚焦学生的“注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是很多教师都极力追求的目标。目前对整体教学思路的构想,对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对导语的策划,都有了较多的探索,遗憾的是很少见到对课堂结尾的探究。良好的课堂结尾是有效课堂的点睛之笔,能够起到推波助澜、深化主旨、更好地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的作用。因此,对有效课堂教学结尾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就有效课堂教学结尾做一点探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观的核心是“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本好比一把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它书库。”叶圣陶再三强调,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  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就必须把课内阅读指导与课外阅读有机链接。但是,当前中学生课内外阅读的状况却不容乐观,有着严重的“拒绝阅读”症状,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正以浩大之势进行着。高中语文教学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执教《小狗包弟》这篇课文,在实践新课标上作了一些尝试,特整理出来,以求教于方家。    一、凸显语文的人文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以往在教学中过分重视的是基础性,而忽视了人文性的培养。在教学《小狗包弟》的活动中,我突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小狗包弟》是必修一第
2008年,我区几所学校学习杜朗口模式,即高效课堂教学。它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是,形式上采用导学案,分小组合作,让学生动起来。2009年9月,我校也申请加入第二批高效课堂课改学校行列,通过耳濡目染及亲身实践,我觉得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以下变化。  一.学生变得爱合作了。课前的预习,课上的讨论、展示,都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合作欲望,让他们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对以后走向社会,学会与他人合作的确是有益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参与,相互切磋,共同研究,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为语文阅读教学指出了一条路径。讨论式阅读作为一种常用的语文教学方法,正与新课标的要求相一致。说到讨论式阅读,其实也并非现代教育的新创造,早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让弟子“各言其志”,弟子们尽管性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