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结尾六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hm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课堂教学艺术的“光亮”,聚焦学生的“注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是很多教师都极力追求的目标。目前对整体教学思路的构想,对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对导语的策划,都有了较多的探索,遗憾的是很少见到对课堂结尾的探究。良好的课堂结尾是有效课堂的点睛之笔,能够起到推波助澜、深化主旨、更好地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的作用。因此,对有效课堂教学结尾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就有效课堂教学结尾做一点探究,以便和同仁们商榷。
  
  一、归纳式结尾,提纲挈领
  
  归纳式结尾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小结方法。教师常常是“例行公事”,提出千篇一律的问题——“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至于学生说得怎样,教师并不在意。事实上,一节课快结束时,如果教师和学生能结合板书运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对课文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作一归纳,就可以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这种归纳式的结尾方式要讲求精练,突出重点,可以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梳理,也可以侧重于对学习方法的总结。
  
  二、贯通式结尾,首尾呼应
  
  有些课采用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导入课题。这样简捷明快,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但是如果问题总是悬而未决,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极大的挫伤。因此,课堂结尾时,教师应运用贯通手法指导学生用新学的知识消除开始时的悬念,使导入和结尾互相呼应。如《早操》的导入: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并板书:谁 怎样做在哪儿)。结束语: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谁在哪儿怎样做早操呢 ?(学生回答:小露珠滚来滚去在荷叶上做早操、小鸟儿跳来跳去在树枝上做早操、小蜜蜂飞来飞去在花瓣上做早操、小学生跑来跑去在操场上做早操。)
  这样结课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享受到了运用新知识的乐趣和自我成就感,同时也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三、衔接式结尾,激发兴趣
  
  为了下节课的顺利进行,教师往往在结束一堂课时,要向学生提出课后预习新课的要求,这时,就需要运用衔接式结尾。如《丁丁学写字》一课的教学,在结束时教师让学生说:丁丁的字写不好,一开始他认为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回答:纸不好、笔不好、座位不好)教师小结:丁丁和冬冬换了座位,还借了冬冬的笔和纸,结果还是写不好,这说明这些都不是丁丁写不好字的原因,那么到底什么是写好字的秘诀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这样以“思”促“读”,引导学生结合课文阅读、思考的方法,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四、想象式结尾,引领价值
  
  很多课文都隐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发人深省,给人启迪。学文的同时更要注重明理。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述的是国王用一种独特的方法选继承人:谁能用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他的继承人。规定的日子到了,手捧空花盆的雄日成为继承人。多么生动的故事啊!这个故事说明了诚实的品质是最可贵的这一道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有效地渗透德育,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大胆
  想象,有效地引领学生的价值观,让优良的道德品质深深扎根在学生幼小的心田。
  
  五、辩论式结尾,碰撞思维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学习中往往会存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一些观点在大家的辩论中才能逐渐明晰。如教学《神奇的克隆》,课后引导学生辩论:克隆技术是福音,还是祸患?让学生自由争论,经历一次自我的认知,经历一次思维的洗礼,真正体现自主学习的乐趣。这种辩论式结尾,就是要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将最佳效果从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之面,使学生步入人文精神之佳境!
  
  六、撞钟式结尾,升华情感
  
  所谓撞钟式结尾,就是当授课结束时,教师运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对文章的主题、人物、情节等加以引申式的总结,创设一种具有诗情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撞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和进一步思考。这样的结尾“如同撞钟一般,洪亮的钟声弥漫在课堂”,能收到“课已终而韵无穷”的效果。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有魅力的艺术,一堂好课就如同一场音乐会,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而且也应该有一个让人感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韵味无穷的‘声’。”把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视为可以诗化,可以在学生头脑中掀起波澜并沉淀语文素养的一大亮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结束时,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探索、联想、创造的空间,使每一堂课的结尾都能摄魂显志,韵味无穷。
  
  张金萍,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重要目标,“立足于学生发展”,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学习多角度多层次阅读,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以为,在广泛阅读优秀作品的基础上,重点阅读四
鲁迅的乡土文学作品反映的都是绍兴一带农村和小集镇的生活,《社戏》《故乡》《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等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浓烈的乡土情结。作者依据故乡生活的经历“复制”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风俗画、风景画和灰色的世态人情画。  一.鲁迅的乡土情结体现在对家乡民俗的描写上  《社戏》是鲁迅小说中唯一从正面宣泄乡土恋情的一篇。浙东一带乡村之间分为一个一个的“社”,每社均有庙。社庙大多临河而建,前面有一片
送别诗在诗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本文就古人送别的时间、送别的仪式、送别的思想感情谈点浅薄的看法。    一、送别的时间    唐代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傍晚结合在一起。“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
曾经有一位作者形象地把语文比作是一盘“菜”,一盘男女老幼东西南北皆宜的“大杂烩”,但我们要在这盘“大杂烩”中吃到“特色”,吃出“风味”,并且,要荤素搭配,冷热兼备,干稀俱全。刚开始只感觉这种说法挺新鲜,读完文章细细思量,颇耐人寻味。那么面对这么一盘独特的“大杂烩”,我们该怎样指导作为品尝者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实际,恰到好处地添上独有的佐料,品尝到与众不同的的东西呢?我认为必须“软”“硬”兼施,这
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的古诗词鉴赏可谓“园中百花”“枝头红杏”,五彩缤纷,生机盎然。但许多同学因不得其门而入,望之兴叹,望而却步。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懂诗歌从而取得可人的成绩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鉴赏诗歌意象及意境的基本技法。  诗歌中所描绘的意象(或曰形象),即景、物、人(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它们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作者的情感,是诗歌中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万能钥
读完晓苏的小说《等冯欠欠离婚》,我思考了两个问题。第一,小说的故事是否能够成立,这个故事有何意义?第二,作者是如何讲述这个故事的,有何特点?  先说第一点。杨耕田等了冯欠欠五年,为冯欠欠作出了巨大的付出,而临近结婚的时候,冯欠欠却投入了别人的怀抱,这可能吗?冯欠欠怎么是这样一个没有人心人性的女人?她在最危难的时候,是杨耕田帮助了她。在五年等待的时间里,杨耕田单是花在她身上的钱,就足足可以砌一座楼房
自新课改以来,教材内容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新教材面广量大,以苏教版教材为例,仅语文学科一学期就要讲完两本必修教材、读完两本选修,选读两本诸如唐诗宋词这样的文学精品……如果我们还是用传统的讲授型课堂教学,不“引导”学生“自主a学习”的话,不仅学生的创新能力难以培养,而且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习惯也很难养成,甚至连老师把新教材“讲”完都不可能。如果能全面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带领学生走向自主创新性
生活中我们总喜欢把问题简单化,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老师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教学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古人云:大道至简。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课,我们应删繁就简,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体现简约之美。艺术的极致是简单,语文教学要给孩子波纹一样、丝绢一般的美感,就需要在“寻寻觅觅”之后“简简单单”的教。  一.简简单单地预设  首先,课堂理念的预设应该简单。一堂课的时间、容量都是有限的,这就要求
孩子,我在等你    孩子   站在掀翻的教室前   我在等你   等你背起书包   走出残垣断壁   等你挽着弟弟   走出废墟瓦砾     孩子   站在推倒的青山下   我在等你   等你在蓝天下   共同呼吸   等你在阳光中   一起嬉戏     孩子   站在温暖的家门口   我在等你   等你伸出小手   牵着爸爸的衣襟   等你张开双臂   扑进妈妈的怀里   一家人相偎相依   
一般来说,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要目标形式的教学。从义务教育的新课程试验开始,大家就一直在探索探究学习怎么实施的问题。我们平常听些公开课、观摩课,发现他们是在探究,但探究的问题不是语文的问题。课文里出现了“桥”,于是就探求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桥”;课文里出现了“四合院”,于是就探求“四合院”的历史变迁;课文里出现了“玻璃”,于是就探求形形色色的玻璃;课文里出现了“言志”,于是就探求人生的诸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