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世界中的“女魔头”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p19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谨苛刻 事业有成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2015年9月24日宣布,将今年的“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皇家金奖”授予65岁的伊拉克裔英国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哈迪德成为获得这项拥有167年悠久历史奖项的首位独立(没有男性合作者)女性建筑师。这个奖项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自批准,用以表彰“直接或间接对建筑的进步发生重大影响的个人的终生成就”,是国际建筑行业的重要奖项之一。事实上哈迪德已经获得过许多大奖,其中包括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还获得过两次斯特林奖。2012年,她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荣誉女爵士”称号。
  “哈迪德在建筑界有着强大的全球影响力,不管是建筑还是家具,鞋子还是汽车,她的作品极富开创性,严谨而苛刻,具有很强的实验性,满足了业主和品牌的期望。”RIBA主席简·邓肯表示,“哈迪德受到人民的尊敬,世界需要她。我们非常高兴将2016年度皇家金奖授予这位著名的建筑师,迫不及待想要看到她的下一个作品。”
  哈迪德表示自己非常荣幸能够获此殊荣,尤其是作为第一位获此荣誉的女性。“现如今涌现出越来越多颇有建树的女建筑师,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她们来说取得成功变得简单。”
  作为一名倔强的女性,哈迪德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用来诠释自己的建筑理念。在她看来,建筑就是一切。年过花甲却始终一人,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目前在伦敦领导着一个拥有300多人的建筑师团队。几十年来,这名巴格达女性有过忐忑,但更多的是奋进。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无数次与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做抗争,和男性一统建筑界天下的传统意识做抗争。不愿屈就的野心在扎哈·哈迪德的内心萌芽,浇灌出建筑界一朵癫狂与卓越的“奇葩”,最终由一度被戏谑为“纸上谈兵”的设计师锤炼成建筑设计界的“女魔头”。
  哈迪德的工作室位于伦敦的克拉肯威地区,硕大无比的办公室颇具特色。天花板装饰着复杂锯齿状的蓝色有机玻璃,书籍和杂志包围了整个房间。她外表健硕,头发中分,最前面的两络头发经过挑染后向两边撩起。常常一袭黑衣,配以黑色普拉达凉鞋。精力旺盛的她是出了名的工作狂,在那张顺着人体脊椎线条呈S形设计的粉红色安乐椅上一天坐上15个小时,一周能在办公室耗上80个小时。
  这位“女魔头”对下属严苛,要求他们有点工作狂倾向。如果觉得大家的活干得没有起色或者嫌自己活得太沉闷了,她就会穿上自己设计的凉鞋来上班,对漫不经心的职员尖叫起来。“她性格强硬、激越,与她打交道一点也不觉得闷。”同事们评价道,“但更多时候,她像个疯子,好似一座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你得忍受她随时而来的吼叫,让人难以对付。”面对自己恶脾气的议论,哈迪德很不以为然:没有完美主义强迫症,怎么能成为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师?
  其实,哈迪德骨子里还是带着诸多的温情甚至浪漫和潇洒。在伊拉克长大的她从小迷恋由织工双手编织的波斯地毯,对繁复的花样将现实转化为交织而丰富的世界惊叹不已。阿拉伯血统中的刚劲精神一直在鼓舞她勇往直前,酷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使她具有超乎寻常的空间想象能力,在一些“随形”和流动的建筑设计方案之中流露出贴近自然的浪漫品位。
Caspita限量版网状金丝新款戒指

  在这所学风放任自流的著名建筑学府里,没有谁会教哈迪德做什么和怎么去做。她想象力的种子正是在如此自由的氛围中萌芽,为日后成为最有创意的建筑师和雕塑家奠定了基础。求学期间,哈迪德开始喜欢上了20世纪20年代包括马列维奇和康定斯基的构成主义在内的苏联前卫艺术。每天对着只采用长方形、圆形、直线等构成的抽象造型,这位研究生突发奇想:建筑,为什么不可以是漂浮感的?   哈迪德获得硕士学位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在这家专门从事当代建筑设计、都市规划与文化分析的公司做了两年学生和6个月的合伙人。随后创立个人工作室,开始大量参与国际竞赛。她的设计别具匠心,开始出现的锐角尖顶、流动丝巾一样的长弧曲线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
  在作品获得香港1982年国际建筑竞赛一等奖后,哈迪德在这一行走下去的信念变得更加坚定。应该感谢日本著名建筑家矶崎新,是他独具慧眼,被她独特的表现和透彻的哲理性所吸引,把这个初审就遭淘汰的作品从废纸堆里捡了回来。她深受鼓舞,先后在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任教。
  哈迪德大胆运用几何结构,设计富于动感和现代气息,很早就被称作“解构主义大师”,得过许多奖,有一年甚至多达4项。然而不能接受她怪异设计方案的大有人在,似乎在世界建筑环境里掀不起一丝波澜。“她根本不考虑地板落差极大、墙壁倾斜、天花高吊……对其中生活工作的人有何不便。”著名的主流建筑师罗伯特·亚当曾经尖锐地批评道:“空间在哈迪德手中就像橡皮泥一样,只是满足她孩子一样的玩兴。”
  哈迪德的不少作品无法付诸实施,只能安静地躺在图纸上。1994年,她经过充分准备获得英国威尔士卡的夫湾歌剧院设计方案一等奖。但是来自卡的夫市的反对最终扼杀了方案的实现。当地人不愿意让一个口音浓重、深色皮肤的女移民来主持这项重要的文化建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哈迪德承认这次挫败曾给予她很大打击。她在伦敦奋斗了20年却没有一件作品能够在英国问世,直言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迪拜ME酒店
德国维特拉消防站
德国莱茵河畔魏尔城州园艺展览馆

  然而哈迪德本人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位解构主义建筑师,她在建筑中所要实现的本质目的只是通过对传统观念的批判,进而对建筑的本质进行重新定义,发展适合新时代的建筑。从哈迪德的多项设计作品的构思和表达方面来看,她与众不同的伊斯兰文化背景显然弱于其所接受的英国式传统保守精神。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性格之中还有着强硬激越的一面,许多设计手法和观念似乎是受到阿拉伯血统中刚劲精神的鼓舞。
  哈迪德是现代主义者,首先信仰新的结构方式,可以对任何资源做最有效的运用。这种“过度”导致了对全新事物、对未来、对乌托邦的超乎现实的夸大,导致了形的消失和造形的极度简化。其次信仰新视点,认为进入一个新世界后,只有真正张开眼睛、耳朵或心灵来感知自己的存在,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否则会仍然延用被教导的旧视点。再次,重新诠释现代主义的现实性,结合上述两者,将新的认知转化为现存造形的重组,由新方式重现新事物。她认为自己只是以新的诠释方法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并未发明新的构造或技术。也就是说以拆解题材和物件的方式,找出现代主义的根,塑造了全新的景观,任由观者遨游。
  作为经营空间景观的高手,哈迪德将机能与空间逻辑融为一体,创造出今人激赏的建筑,看原野怎样越过山丘,洞穴如何开展,河流怎样蜿蜒曲折,山峰如何指引方向。哈迪德深知,“瞬间的爆发”虽然不能揭露人类心灵的构造,但最能展现人造环境的本质。她并未在乌托邦的残迹中发现自由空闲,而是在对既有环境的探索中发现。
  哈迪德以“打破建筑传统”为目标,一直在实践让“建筑更加建筑”的思想,多方位出击的哈迪德走着理论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并重的路子,超出现实思维模式的实践几乎涵盖所有的设计门类。“我自己并不知道下一个建筑物将会是什么样子,只是在不断尝试各种变化,在每一次设计中重新发现。”哈迪德深有体会地说,“建筑设计如同艺术创作,实际着手进行之前意识不到什么是可能或不可能。当你调动一组几何图形时,便可以感受到一个建筑物已开始移动了。”
其他文献
泰国四八达大学近日公布的一项有关市民信息来源的调查结果显示,67.97%的受访者回答获取信息的渠道来自电视。其次分别为报纸(13.57%)、互联网(12.07%)、收音机(3.23%)、手机(2.33%)。  关于信息来源选择电视的理由,44.87%的人回答电视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25.1%的人认为电视传播信息及时,15.53%的人认为电视有趣。  关于了解信息的时间段,22.53%的人表示早间
“我是农民。”“嗯?”  “我在农村生活了很多年。”“嗯。”  “我不过是个农民,有什么可说的?”“嗯——”  “如果对别人有点用,那就说说吧。”“嗯!”    黑修彦站在咖啡店门口,横纹T恤,浅色便裤,板寸头,墨镜推到头顶,黑黝黝一员虎将,像乒坛名将王涛。  如此随意,称呼先生,似有拒人千里之嫌,该怎么称呼呢?黑修彦妻子说,我们都叫他黑子。那么不妨也叫他黑子吧。  黑子移民6年,不懂车,却开了车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  “自然生态”命题是20世纪以来受到全人类关注的课题,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爆发,人类发现自身正陷入空前的生存困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对自然的回归,并将伦理关怀普及到人类以外的生命,对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价值和地位有了全新的理解。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让“生态”命题再次成为全球焦点,《2012》的恐慌是全人类
爱情是人生的花朵,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把它的芬芳传播,而与爱情紧邻的婚姻,似乎没有这样的美誉。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有人喻之为“围城”。爱情与婚姻好像孪生同体,又似乎水火不容。爱情最自由的国度,婚姻未见得长久,爱情被限制的地区,或许有着更多白头到老的传奇。在传统与现代杂糅的印度,包办婚姻(arranged marriage)至今仍大行其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依然是青年男女进入婚姻的主要途径
向年近九旬的教育家靳邦杰先生借阅的《韦素园选集》,放在手边很长时间了,一直未能静下心来读一读,实在愧疚。直到最近才下决心排除其它干扰,仔细拜读了这位前辈存世的文集。  韦素园是鲁迅先生1926年发起并创建的文学社团“未名社”的6名成员之一。其余几人为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和家父曹靖华。韦素园生于1902年6月18日,殁于1932年8月1日,只在世上生活了30年,令人哀惋。正如鲁迅先生为他手书的碑文
独角兽是传说中的生物,纯洁、美丽、神秘。20世纪英国女作家艾丽丝·默多克以“独角兽”命名了自己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一个有关爱情与背叛、罪恶与拯救的故事。作为默多克最令人费解的小说之一,《独角兽》究竟要向读者倾诉什么秘密呢?  在英国,兼具哲学家和小说家双重身份的人并不多见。艾丽丝·默多克(Iris Murdoch,1919—1999)恰恰就是这样的作家,而且在这两个领域她都成就卓然。作为小说家,她被
伴随着改革开放,一大批国外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大陆。特别是那些经典性的现代派作家作品,譬如英国的詹姆斯·乔伊斯、维吉尼亚·伍尔夫;法国的普鲁斯特、克洛德·西蒙、罗布·格利耶、玛格丽特·杜拉;美国的索尔·贝娄、塞林格、威廉·福克纳,以及南美的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略萨等等。他们的作品仿佛一夜之间就摆在了一直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作家面前,像骤然打开的一扇窗中吹进来的一股新鲜而劲猛的风,使中国
刘武先生在我刊连续发表过的中东各国游记,今年5月已由中国发展出版社结集出版,书名为《驾行中东17国》。刘武先生以其独特的经历、独到的视野和独具风格的描述,为国内读者深入了解中东各国历史文化及发展现状,提供了客观、新颖、可信的参考。本刊特约书评一篇,诚意向读者推介此书。  其实,早在最近中东动荡不安之前的几年,就有几个中国人把利比亚、突尼斯、埃及、巴林、沙特、叙利亚等国家走了个遍,刘武的新作《驾行中
“上帝给了我书籍/同时也给了我黑夜/这一巧妙的嘲弄令人叫绝。”  “上帝让一双黯然无光的眼睛/成为这座书城的主人/不管他如何努力/只能在影影绰绰的书架上/看到一些模糊不清的篇章。”  ——《天禀》    阿根廷小说家、诗人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是拉美文坛乃至世界文化之林中一位充满传奇色彩和戏剧性的作家。他曾经获得过“富门托”文学奖,“布克”文学奖和西班牙“塞万提斯”奖等多种国际文学大奖,是继聂鲁
她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  她居无定所,四海为家,是颠沛流离的世界公民  她的根永远都是欧洲那久经战乱的一隅——前南斯拉夫  她的童年笼罩在军事化管理的阴影下  她经历旷世传奇的爱情  她将自己的生活和艺术-融为一体  她的作品癫狂、痛苦、奇幻,令人毛骨悚然又过目难忘  她将自己关在烟火腾腾的木围栏里  她和骷髅睡在一起  她吞下重度抑郁症患者才可以服用的药物  她坐在鲜血淋漓的兽骨堆上低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