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发展需要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72282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学生分别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习者,二者的关系在当前课程改革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响应现有的教育理念的召唤,我们必须冷静地去思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实施中的关系、去思考如何构建这种关系方能令其更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并推进其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 学生发展 师生关系 核心理念 冲突 新型师生关系
  
  一、以人为本,就是“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
  
  当今时代一个基本的社会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人性的需要,关注人的生存条件,关注人的长远发展。将这种认识放在教育这个特定背景下,“以人为本”理所当然地也要成为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参考。教育的对象应是一个个能够独立存在的个体。因此,以人为本就是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的成长是教育的一个直接目的。不管是教育政策、教学实施,还是具体的教学方式都应该是围绕着学生来运作。一言以蔽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育的核心理念的一个最好的诠释。我们的探索不能只停留在空洞而单调的口号上,它应当得到有效的落实。“有效”就是通过具体的实施,能从主体身上出现一种与先前大相径庭且有益于其发展的结果。无论怎样的改革,怎样真知灼见的理念,它都只有一个出路,才能获取应有的生命力——那就是付诸实施。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有机会去散发其夺目的光芒。
  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我们应当努力地从主体学习者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首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来理解。“以人为本”,需要我们去重视自己的每一名学生,无论先进后进,他们都应当被视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具有人格尊严的人,他们毫无疑问地要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认同。其次,我们的教学实施过程应当是一种艺术的体现过程,这种艺术可以使人感到一种来自内心的喜悦,它的获得同时也应能促进学生以更高昂的情绪体验。这里边的奥妙或许可以从孔老夫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来形容。孔子的这句话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因为它关系着学生的心理需要。当然,以人为本更注重的是一种发展。而这种发展单凭纯粹的知识是难以完成的,它需要一种内在的支持,那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和人格。很显然,教学实施中,我们教师“授业”还要“传道”以解其“惑”。有句话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或许是教学活动中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说关注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形成,是以人为本的一个深层次的内涵发掘。
  
  二、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与现有教育核心理念的冲突
  
  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核心理念必然要召唤一种与传统教学实施中迥然不同的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到底如何呢?有人认为,传统的教学在课堂实施中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角色的过分单一化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了“异化”现象——教师如同钦差大臣,教材如同圣者,学生如同俯首听命的臣民。这里把教师比作钦差大臣,把学生比作俯首听命的臣民。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组比喻: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俨然成了权威的代名词;教师的话语已成了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真理,而学生也只有全盘接受的份;它同时也说明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极端的不平等。而且学生由于受到固有思想的束缚,一直信守教师的权威地位。
  我国传统教育中这种极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本质特征即是儒家以及历代尊崇儒学者所极力维护的“师道尊严”。与现在广为提倡的“尊师重教”相比,前者更侧重于对固有理念的恪守和捍卫,我们可以从知识的传承和伦理道德两个方面理解这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传统的观念里成了知识的化身,在传统的教学实施中奉行“教师为主,学生为客,教师讲学生听”这样一种单向性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不自觉地成为课堂的主宰;同时教师还往往充当了“道德说教者”的角色。这个角色更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它有着绝对的尊严,故教师是不容置喙的“长者”。学生对于教师的知识传统道德说教基本上是不能形成个人的意见的,教师的主宰地位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在课改教学实施中,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要的问题就要在直面这种不平等的以“师”为本的师生关系,并用思想的强力去打破成规,才能最终解决这一个宿命的冲突。
  
  三、新型师生关系的应有之义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师生关系中二者不管从理论上还是实际运作中,其地位相差都是悬殊的,教师成了受人关注的重点与焦点。社会(学校)和学生(家长)都不约而同地去认同教师的权威性而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绝对性和重要性。随着观念的改变,教师先前所扮演的角色受到质疑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指引下,我们应重新构建师生之间的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呼唤的是民主。“民主”,在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学的具体实施中,它并不是一个晦涩难懂的概念性名词。它要求教师自觉地去树立“生”本意识,要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应改变固有观念,用全新的眼光去对待学生。有人认为,我们的教育体制过分地关注升学率,甚至将升学率作为核心来抓,“将学生推向学习的奴隶”,一味用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若此我们将会亲手把许许多多的学生推入万劫不复的命运深渊,其结果可能仅仅是造就了所谓的人才。所以我们内心应确信:每一名学生都是能独立自主发展的个体,有着无限的潜能。
  新型的师生关系更需要平等。它具有颠覆性,教学理应是一种交往,要求交往主体的平等性。长期以来,教师是相对强势群体,而学生作为弱势群体,难逃被主宰的命运。新的形势下,教师应学会尊重学生,不能老是高高在上,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合而为一的,两者是学习的“利益共同体”。随着这种共同体的形成,“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这样的新概念将逐步取代传统的“教师的学生”和“学生的教师”这样的名词。这种取代其实蕴含着教学作为一种交往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互动”。所谓“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存、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双方平等的关系下,师生之间可以像朋友那样互相促进互相学习。教师的言论可以受到学生善意的质疑,从学生的质疑中教师亦可认识到教学实施当中存在的不足。平等关系下的师生之间的交往宣告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是教学的绝对主角,而是学生发展道路上的促进者、引导者。
  新型师生关系之中也应有一种合作的态度。教育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实施是这项巨大工程的具体施工,是基础的构建。教学实施中的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力量作为人的因素存在着,要施好工,则任何一方的缺席,工作都是不能顺利开展的。所以同样的目标,同样的责任决定了师生之间要有良好的合作關系。而合作的前提应当是相互的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才会牢固。只有互相理解对方的难处,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面对问题,“用理解填平师生间形成的情感沟壑,”不要互相埋怨而是通力合作。
  总而言之,建立课改教学实施中新型的师生关系,应着重突出以人为本。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时刻把握住自己在教学实施中的角色;只有以人为本,充分地去为学生着想,才不会粗暴地去剥夺学生的权利、伤害学生的尊严,才能把握学生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彭兴顺编著.新课程与教师共同成长.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3]郑强主编.实施高中新课程前沿论坛.
其他文献
摘 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PROTEL电路设计》实验教学的现状,本文指出,应通过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問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实验教学 存在问题 改革措施    《PROTEL电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各大高职院校已探索出适合自己特点的独特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
摘 要:本文从教学吸收和教学过程的角度,结合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阐述了对于教学结论和教学过程利弊关系的认识,认为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学实践中过程性教学的突出地位和结论性教学存在着不足。也注意从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掌握、运用等方面重新审视结论性教学与过程性教学的关系,让日常教学行为更切合现代教学改革理念。  关键词:过程性教学 结论性教学 教学方式 利弊 过程与结论的关系    一、教学中的反
摘 要: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一些问题。因此,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一要遵循语文教学的根本规律;二要防止技术至上主义;三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四不能忽视师生间的语言交流和心灵沟通。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 恰当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
摘要: 认真钻研教材,科学运用教材,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依据上海市中学化学教材的设计思路,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初三化学教学的具体实践,整合溶液浓度等相关内容,把新教材中“酸碱中和反应”设计为一堂探究式学习课。  关键词: 酸碱中和反应 探究式学习 新教材    今年是上海市闸北区全面实施初中新教材的第一年,根据新课程的相关理念,我设计了《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教学。    一
摘 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任务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意义至上,使用至上”的教学原则,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教师或教材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发现问题
今天很多欧洲国家,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在西班牙,竟有高达四成多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越来越多的哪怕是来自知名学府的女大学生,包括哈佛、牛津的天之骄女,为了交学费索性去卖淫;希腊在债台高筑的情况下,有老人家因为不想“在垃圾桶里找食物”而在国会外吞枪自杀……“悲惨世界”如今在现实中一幕又一幕重演。近日,《孤星泪》这部音乐剧电影横扫全球,未必无因。  只是没想到,这样沉重的电影,在香港这样的地方,竟也叫好
摘 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思想的对任意距离空间求解最大分类间隔的方法,其优化问题可以用输入空间的距离来表示。首先我们将输入空间等距嵌入到Hilbert空间,在线性的Hilbert空间对优化问题进行线性处理,但是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特定的距离空间。在原方案的基础上我们研究了对任意距离空间求解最大分类间隔的方法。  关键词:距离空间 分类间隔 凸集 核函数    1 引言    距离空间又称度量
2007年广东、海南、宁夏、山东四个全国首批实施新课改的省区率先进入了高考,鉴于2010年全国都将推行新课改,有教育界人士评价其意义“不亚于1977年恢复高考”。实验区的高考是新课改高考的第一次探索尝试,也是对新课改成果的检验,这必将对全国的课改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对即将进入备战2008年新课程高考的江苏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四省区中与江苏的历史考试相似的是广东省,因此,下面以广东的历
摘 要:中国的教育进行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理念必须要转变。而后者的建立应该与新课标提倡的语言观、语言学习观和语言教学观相符合。本文以中国教育改革的新课标的实施为背景,探究在此背景下,中国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理念受到什么影响或有什么变化,从而了解教师的专业素质。这是本文所要思考和探讨的。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八十位英语骨干教师的问卷调查以及对二十四位教师的课堂观察和访谈,尝试从一个侧面反映新课标的实施对英语
摘 要:本文在论述练习册设计的理论基础上,分析《21世纪大学英语》的《练习册》(以下简称《练习册》)的设计,指出《练习册》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几点建议,以此来提高练习册的质量,使其更好地发挥在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更加贴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当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满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更全面地辅助教与学。  关键词:《21世纪大学英语》 《练习册》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