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教育进行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理念必须要转变。而后者的建立应该与新课标提倡的语言观、语言学习观和语言教学观相符合。本文以中国教育改革的新课标的实施为背景,探究在此背景下,中国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理念受到什么影响或有什么变化,从而了解教师的专业素质。这是本文所要思考和探讨的。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八十位英语骨干教师的问卷调查以及对二十四位教师的课堂观察和访谈,尝试从一个侧面反映新课标的实施对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影响,以期抛砖引玉,促进有关对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教育观念和理念 教师专业素质发展 教师语言观
一、关于教师语言观
以中国教育改革的新课标的实施为背景,新课标提倡的教师语言观,语言学习观和语言教学观又是什么呢?
关于语言观《新标准》侧重强调语言的功能,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构成。
关于语言学习方法,《新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的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换句话说,英语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关于语言教学观,《新标准》体现的语言教学课堂是多样性,以任务、活动为主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的角色是帮助者、合作者。
二、调查方法
调查在广东省广州、深圳、佛山、开平、高要、河源等6个代表不同等级的地区的6所样本学校高中部的若干名教师中进行。调查的方法与形式:
(1)对24位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其教学行为;
(2)课后访谈以上24位教师,了解其教学理念;
(3)进行对包括以上24位教师在内的80位教师的问卷调查。
笔者对问卷和访谈设计并采用同样的问题,包括语言观、语言学习方法观、教学观三方面,共九个问题。
1. 语言观方面
(1)作为英语教师,您认为英语课堂应教授什么?
(2)如何处理语法和词汇?
(3)如何判断学生已学会?
(4)您希望学生掌握到什么层次?
2. 语言学习方法观方面
(5)您觉得学生要运用什么学习方法学习英语?
(6)学生学不好英语的原因是什么?
3. 语言教学观方面
(7)您在英语课堂中起了什么作用?
(8)除了这个作用,教师还应起什么作用?
(9)您平常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三、调查分析与结果
1. 语言观
(1)绝大部分的教师(80%)认识到: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交际,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英语教学应以口语为主。其中,有18%的教师对语言的教学,认为除了学习词汇、句子和文章之外,还要学会怎样思维。具体地说,比如:
(a)学生应该学习,了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思维方法。
(b)應该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对文章句子深层次的理解,而不仅仅是翻译。
(c)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展开讨论培养独立思维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对是非有自己的看法;语言是用来表达我们有个性化的看法。
(2)20%的教师则坚持认为,目前高考虽提倡考语言能力,但以笔试来考语言能力有些牵强,而且考题中单项选择、完形填空等题型主要还是考学生的语言知识。教师对词汇教学和语法仍然采取传统的模式:教师讲解,给例子,学生听。“在讲完阅读理解后,给出两个句子,让学生猜词在句中的意义。然后再回到文中,看是什么意思”,“给学生一个句子,一个语境,解释一下意思,然后重点讲一下他们容易错的方面”。教师对词汇的掌握停留在理解单词的意思的层面上。
2. 语言学习方法观
(1)90%的教师普遍认为兴趣在教学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其中,(a)40%的教师会通过设计任务、改编教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b)20%的教师认为自己引导不是很够,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不愿讲英语因为应用方面欠缺,他们的自觉能力还不够。有些学生怕出丑、怕出错,本身口语基础不好”。(c)10%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注重情感教育,比如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正面的评价,要求学生写出有自己真实情感的句子;能够在课堂上运用事例,特别是学生们自己的例子,让他们讨论之后上台讲。(d)有部分教师则认为提高学生兴趣主要是从人际关系着手,跟学生没有隔阂,让学生喜欢教师进而让学生喜欢英语。
(2)80%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不好,除了兴趣基础外,还有学习方法的问题,但是具体存在什么问题,他们却说不出。他们普遍认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引导不足。(a)这其中30%的教师认为自己有意识要指导学习策略,但没有实施。(b)仅有5%的教师会根据课文,利用教材的内容把学习策略教学融进去。(c)大部分(80%)的教师表示对新课标中关于具体技能的培养没有留意,对学生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做得不够。
(3)在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方面,60%的教师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是按照中国学习语言的传统教学方法:“多读多练”,也就是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多听,培养语感。“通过读,可以攻破很多东西从而听、说、读、写会有所提高”,“记忆下来,强化了记忆就可以运用”。而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方面,“只能通过(让学生)来我(教师)这里背书,交流一下”。
3. 语言教学观
(1)75%的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首先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果学生听不懂,则认为应从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材料上多下功夫,引起学生兴趣,同时采用硬性方式,比如布置任务作业等。
(2)18%的教师认为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的关系。比如:(a)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商量,从方法上帮助学生,把一些策略教授给学生,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活动和步骤来体现教学目的。(b)注意启发教学,比如引导学生造句时,把学生一些好的句子抄下来,发给其他学生,让他们小组讨论好句子的特点和标准。(c)做一个合作者,让学生每个单元每节课都参与学习合作过程。教师在该堂课中起着引路人的作用。
(3)对新的教学法方面,只有30%的教师尝试过新的教学法,但是感到困惑和负担。比如:“我曾经想改变要学生上来上课,但学生很放不开,一是老师不太放心,二是学生也不是很放心。所以课堂上任务型的东西还是比较少,单词讲解和应用多些。自己的课堂上老师讲得比较多。”
教师普遍认为虽然学过新课程标准,知道要改变教师理念,以学生为本,但不清楚语言教学应如何进行。
(4)只有10%的教师能够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比如:“以往做听力练习,就是听完后让他们(学生)做选择题。后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明白要教会学生如何一步一步做,其实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思维的习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很重要。”
四、对调查和访谈结果的讨论
1. 教师普遍认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但对这一概念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体现,教师们缺乏有建设性的独立判断和思考。尤其在词汇和语法的教学方面,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遵从传统的词汇和语法教学模式:教师讲而学生听。
这与新课标中“单词学习应和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应用相结合”的要求相差甚远。只有少部分的老师能够组织活动,让学生在运用词汇中进一步掌握词汇,同时只有极少数教师能够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角度去看语言,通过探讨归纳法和演绎法教学语法,并把发展学生思维的理念融会到词汇的教学中。
2. 尽管教师们都认为兴趣对学习很重要,但他们缺乏对整个学习过程所涉及的心理机制的关注,对新课标所提到的认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更是缺乏了解。只有少部分的老师能够在课堂活动任务的设计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创造语言使用的机会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对新课标的情感态度目标了解不够,并且缺乏实现情感目标的具体措施。大部分教师对语言的学习方法不外乎是多读、多背、记单词,认为单词量多就能运用好。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学习观。
3. 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是引导者,但是认为自己是学习者和合作者为数不多。从课堂观察来看,那些认为自己是引导者的教师又充当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
4. 教师的教学方法普遍比较陈旧,教师对采用相应的新的教学方法缺乏研究,只是考虑教学步骤。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是“抄袭或沿用”以前老师的经验或者效仿其他老师的做法。这与新课标提倡“专家型教师”的素质要求是非常不相符的。
五、建议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笔者在这里对如何促进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理念转变,从而加强教师专业素质提出几点建议。
1. 学习新课标,钻研新教材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教师对新课标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方面除了语言知识点和语言技能点,其他诸如学习策略点、文化意识点和情感态度点都不熟悉。
教育部门应该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研究新课标,钻研新教材,应该在培训时训练他们把有关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等教学理念以一种可操作的方式融入到平时的英语教学中。
2. 更新知识结构,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
教师普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缺乏关注,课堂设计和决定缺乏相关的语言学习心理学的指导。
外语教学是一种涉及多学科领域知识的复杂教学活动过程,特别是教心理学、社会学和应用语言学,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在内的知识结构尤其重要。(周燕,2005)
笔者认为,教师要与时俱进,一定要在研究外语学习者如何获得成功的心理机制下功夫,以期让自己所做的每个课堂活动有依据,而不是一味效仿别人的做法。
3. 培养反思能力
教师应该进行教学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反思将强化教师的创造性、激励个人成长愿望,有益于传授主要知识和培养课堂技能,养成教师的专业气质。以高标准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教师将逐渐形成敏锐的专业判断力,使教师队伍更加专业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克服一次性学习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使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成为自己反思和提高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周燕.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p05.
[2]程晓堂.英语新课程标准解.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p26-35.
关键词:教育观念和理念 教师专业素质发展 教师语言观
一、关于教师语言观
以中国教育改革的新课标的实施为背景,新课标提倡的教师语言观,语言学习观和语言教学观又是什么呢?
关于语言观《新标准》侧重强调语言的功能,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构成。
关于语言学习方法,《新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的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换句话说,英语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关于语言教学观,《新标准》体现的语言教学课堂是多样性,以任务、活动为主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的角色是帮助者、合作者。
二、调查方法
调查在广东省广州、深圳、佛山、开平、高要、河源等6个代表不同等级的地区的6所样本学校高中部的若干名教师中进行。调查的方法与形式:
(1)对24位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其教学行为;
(2)课后访谈以上24位教师,了解其教学理念;
(3)进行对包括以上24位教师在内的80位教师的问卷调查。
笔者对问卷和访谈设计并采用同样的问题,包括语言观、语言学习方法观、教学观三方面,共九个问题。
1. 语言观方面
(1)作为英语教师,您认为英语课堂应教授什么?
(2)如何处理语法和词汇?
(3)如何判断学生已学会?
(4)您希望学生掌握到什么层次?
2. 语言学习方法观方面
(5)您觉得学生要运用什么学习方法学习英语?
(6)学生学不好英语的原因是什么?
3. 语言教学观方面
(7)您在英语课堂中起了什么作用?
(8)除了这个作用,教师还应起什么作用?
(9)您平常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三、调查分析与结果
1. 语言观
(1)绝大部分的教师(80%)认识到: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交际,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英语教学应以口语为主。其中,有18%的教师对语言的教学,认为除了学习词汇、句子和文章之外,还要学会怎样思维。具体地说,比如:
(a)学生应该学习,了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思维方法。
(b)應该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对文章句子深层次的理解,而不仅仅是翻译。
(c)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展开讨论培养独立思维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对是非有自己的看法;语言是用来表达我们有个性化的看法。
(2)20%的教师则坚持认为,目前高考虽提倡考语言能力,但以笔试来考语言能力有些牵强,而且考题中单项选择、完形填空等题型主要还是考学生的语言知识。教师对词汇教学和语法仍然采取传统的模式:教师讲解,给例子,学生听。“在讲完阅读理解后,给出两个句子,让学生猜词在句中的意义。然后再回到文中,看是什么意思”,“给学生一个句子,一个语境,解释一下意思,然后重点讲一下他们容易错的方面”。教师对词汇的掌握停留在理解单词的意思的层面上。
2. 语言学习方法观
(1)90%的教师普遍认为兴趣在教学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其中,(a)40%的教师会通过设计任务、改编教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b)20%的教师认为自己引导不是很够,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不愿讲英语因为应用方面欠缺,他们的自觉能力还不够。有些学生怕出丑、怕出错,本身口语基础不好”。(c)10%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注重情感教育,比如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正面的评价,要求学生写出有自己真实情感的句子;能够在课堂上运用事例,特别是学生们自己的例子,让他们讨论之后上台讲。(d)有部分教师则认为提高学生兴趣主要是从人际关系着手,跟学生没有隔阂,让学生喜欢教师进而让学生喜欢英语。
(2)80%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不好,除了兴趣基础外,还有学习方法的问题,但是具体存在什么问题,他们却说不出。他们普遍认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引导不足。(a)这其中30%的教师认为自己有意识要指导学习策略,但没有实施。(b)仅有5%的教师会根据课文,利用教材的内容把学习策略教学融进去。(c)大部分(80%)的教师表示对新课标中关于具体技能的培养没有留意,对学生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做得不够。
(3)在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方面,60%的教师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是按照中国学习语言的传统教学方法:“多读多练”,也就是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多听,培养语感。“通过读,可以攻破很多东西从而听、说、读、写会有所提高”,“记忆下来,强化了记忆就可以运用”。而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方面,“只能通过(让学生)来我(教师)这里背书,交流一下”。
3. 语言教学观
(1)75%的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首先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果学生听不懂,则认为应从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材料上多下功夫,引起学生兴趣,同时采用硬性方式,比如布置任务作业等。
(2)18%的教师认为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的关系。比如:(a)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商量,从方法上帮助学生,把一些策略教授给学生,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活动和步骤来体现教学目的。(b)注意启发教学,比如引导学生造句时,把学生一些好的句子抄下来,发给其他学生,让他们小组讨论好句子的特点和标准。(c)做一个合作者,让学生每个单元每节课都参与学习合作过程。教师在该堂课中起着引路人的作用。
(3)对新的教学法方面,只有30%的教师尝试过新的教学法,但是感到困惑和负担。比如:“我曾经想改变要学生上来上课,但学生很放不开,一是老师不太放心,二是学生也不是很放心。所以课堂上任务型的东西还是比较少,单词讲解和应用多些。自己的课堂上老师讲得比较多。”
教师普遍认为虽然学过新课程标准,知道要改变教师理念,以学生为本,但不清楚语言教学应如何进行。
(4)只有10%的教师能够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比如:“以往做听力练习,就是听完后让他们(学生)做选择题。后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明白要教会学生如何一步一步做,其实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思维的习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很重要。”
四、对调查和访谈结果的讨论
1. 教师普遍认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但对这一概念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体现,教师们缺乏有建设性的独立判断和思考。尤其在词汇和语法的教学方面,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遵从传统的词汇和语法教学模式:教师讲而学生听。
这与新课标中“单词学习应和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应用相结合”的要求相差甚远。只有少部分的老师能够组织活动,让学生在运用词汇中进一步掌握词汇,同时只有极少数教师能够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角度去看语言,通过探讨归纳法和演绎法教学语法,并把发展学生思维的理念融会到词汇的教学中。
2. 尽管教师们都认为兴趣对学习很重要,但他们缺乏对整个学习过程所涉及的心理机制的关注,对新课标所提到的认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更是缺乏了解。只有少部分的老师能够在课堂活动任务的设计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创造语言使用的机会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对新课标的情感态度目标了解不够,并且缺乏实现情感目标的具体措施。大部分教师对语言的学习方法不外乎是多读、多背、记单词,认为单词量多就能运用好。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学习观。
3. 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是引导者,但是认为自己是学习者和合作者为数不多。从课堂观察来看,那些认为自己是引导者的教师又充当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
4. 教师的教学方法普遍比较陈旧,教师对采用相应的新的教学方法缺乏研究,只是考虑教学步骤。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是“抄袭或沿用”以前老师的经验或者效仿其他老师的做法。这与新课标提倡“专家型教师”的素质要求是非常不相符的。
五、建议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笔者在这里对如何促进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理念转变,从而加强教师专业素质提出几点建议。
1. 学习新课标,钻研新教材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教师对新课标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方面除了语言知识点和语言技能点,其他诸如学习策略点、文化意识点和情感态度点都不熟悉。
教育部门应该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研究新课标,钻研新教材,应该在培训时训练他们把有关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等教学理念以一种可操作的方式融入到平时的英语教学中。
2. 更新知识结构,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
教师普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缺乏关注,课堂设计和决定缺乏相关的语言学习心理学的指导。
外语教学是一种涉及多学科领域知识的复杂教学活动过程,特别是教心理学、社会学和应用语言学,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在内的知识结构尤其重要。(周燕,2005)
笔者认为,教师要与时俱进,一定要在研究外语学习者如何获得成功的心理机制下功夫,以期让自己所做的每个课堂活动有依据,而不是一味效仿别人的做法。
3. 培养反思能力
教师应该进行教学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反思将强化教师的创造性、激励个人成长愿望,有益于传授主要知识和培养课堂技能,养成教师的专业气质。以高标准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教师将逐渐形成敏锐的专业判断力,使教师队伍更加专业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克服一次性学习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使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成为自己反思和提高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周燕.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p05.
[2]程晓堂.英语新课程标准解.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p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