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背景下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来源 :校园英语·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ll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湖南信息学院为例,深入探讨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背景下,英语教学模式从教研室“方向化”,教材“专业化”和教师“国际化”三方面的转型,从而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应用型 英语 教学模式 转型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瓶颈
  2015年11月,国家教育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要求,许多院校纷纷投入到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中来,相应的也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应用型大学是一类新型的大学,在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的三项功能中均是应用性的,以本科教育为主。旨在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兼具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然而,目前很多院校仍旧将大学英语课程视作孤立的公共基础课程,并按照传统的思路来设置公共英語课程体系,从而使得英语课程与学生的专业没有任何联系。在授课过程中也以教师进行知识传授和课文讲解为主,应试倾向严重,这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所产生的作用是非常小的。许多学生在修完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后,并没有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所设定的目标,即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能写所学专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因此,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如何让英语教学也朝“应用”靠近,既要使学生掌握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书面和口语的信息交流,同时要增强学生自主运用英语这门语言的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可推知,大学英语教学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应由“应试导向”向“应用导向”转型。
  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转型
  湖南信息学院所倡导的是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这种机制的引领下,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型始终围绕将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紧密衔接来进行,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发展对英语的要求,构建能体现专业特色的英语课程体系。
  1.教研室“方向化”。湖南信息学院在进行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型过程中,于2012年开始,根据学院所有专业的特点,将英语教研室分为三个方向,即电信方向、管理方向和人文商务方向,这三个方向的英语教师分别承担湖南信息学院下属电信学院、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和商学院的英语教学工作,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各方向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合理的结合专业特色调整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授课方法,将英语教学与专业特色紧密联系起来。
  2.教材“专业化”。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之后,湖南信息学院的英语教学突出以“应用为导向”。为了一改过去英语课程为单一的“通用英语”课程的弊端,学院推出每周“2 2”的英语教学新模式,即开设通用英语课,采用 《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每周2个学时,同时紧密结合各专业的特色和特点,在不同的二级学院开设不同的英语课程,每周2个学时。在以软件技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主的电信学院开设科技英语阅读课程,教材内容选自最新英美期刊、专著及科普读物。由此,英语教学的授课内容与学生的职业能力紧密结合了起来。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英语语言知识,又掌握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词汇表达,接触到了科技发展最前沿的信息。在人文商务类相关专业,譬如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则注重对于学生英语听说的训练,开设了英语听说课程。这种“2 2”的教学新模式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职场英语应用能力会大幅度增强,能较快的适应工作岗位,并能够有效的适应新时代对于英语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3.教师“国际化”。教育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许多院校在进行教学模式转型的过程中也将教育国际化视作非常重要的议题,教师作为实现教育国际化的关键因素也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视。教师“国际化”是指高校所引进的教师不再是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国家或者区域,而是超越地域的范畴,在全世界内引进人才,实现教师资源的开发。在着力建设应用型大学的过程中,湖南信息学院不断引进海外留学生夯实英语教师队伍,并引进了EIE英语教学团队,在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和软件工程专业进行试点教学。此三个专业每个班学生为30人左右,实施全英文教学,排除在授课过程中母语对于学生思维的干扰,从而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英语语言作为应用交流工具。
  三、结语
  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从办学属性上讲,它包含本科教育和应用型教育。因此,作为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大潮中的一只特殊队伍——升格本科的高职院校,面临着三重挑战:既要继承原有的高职教育办学特色,又要提升至本科教育办学标准,还要转向以应用型大学为目标的办学定位。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要顺应时代的改变,积极探索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满足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江小明,张妙弟.应用型大学有关概念和内涵问题的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07(3):50-52.
  [2]徐琳.当前我国的英语教育改革[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 (7):106-107.
  [3]许尔忠,吕朝龑,冯小琴,弥宁.“本科标准 职业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6): 29-33.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翻转课堂成为了大学教育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教学模式,逐渐获得广大师生的认可和应用。作为一种讲求高效和实践的教学方法,项目式教学法和翻转课堂在教育理念上具有高度契合性。本文在分析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创新运用项目式教学法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创新运用的具体思路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大学英语 项目式教学法 翻转课堂  一、引言  大学英语是当代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
【摘要】“自主”是相对于“被动”而言的,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地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也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提高英语课堂效率。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通过课前自主预习、课中自主学习、课后自主应用三个大方面来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中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进而,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摘要】动态对等理论在翻译方面运用十分广泛,该理论最早由语言大师尤金·A·奈达所提出的,作为著名的翻译学者,尤金·A·奈达的这一理论为其翻译界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警察与赞美诗》这一出众的短篇小说在翻译过程中也会运用到动态对等理论,小说内容的鲜明艺术特征、高雅的艺术气息、细腻的语言文字都要求翻译者以高水平来解读文章,将作者所表达的真切情感、残酷现实表现出来,动态对等理论此时就发挥了其在翻译方面的
【摘要】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根据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上映后引起了人们对“美国梦”及“爵士时代”的广泛讨论和反思。该影片讲述了盖茨比一生的故事,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年轻人对“美国梦”——地位、金钱和平等的盲目追求,盖茨比最后的道德沉沦及生命的丧失,反映的则是“美国梦”一触即溃的脆弱性。盖茨比是美国尖锐社会矛盾的附属品,同时更是“美国梦”的牺牲品。本篇文章通过对电
【摘要】“自然拼读法”就是根据语言发音的自然规则归纳而成的一种发音学习方法,它是根据“字母”本身代表的“发音”,以及不同“字母组合”的发音,找出相同的音源,做有条理,有系统的整合,学生可以通过认读字母及字母组合与其所代表的发音。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就对应英语中的音(sound),其中声母就对应辅音,韵母就对应元音。汉语中的“拼”音,就对应英语中的 blend(拼读)。  【关键词】自然拼读法 汉
【摘要】英语作为高一必修的一门课程,对于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因此,在高一阶段重视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目前偏远地区高一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较低,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较差。作者以在四川省峨边中学支教经历为依托,主要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方面分析了偏远地区高一学生英语学习以及教师英语教学有效性较低的具体表现,并相
【摘要】人文教育是“成人”的教育,是中职英语课堂的必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及中职英语课堂的特点入手分析了人文教育融入中职英语课堂的必要性,阐述了人文教育融入中职课堂的方法。  【关键词】人文教育 中职英语 教学模式 融合  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既要从知识方面培养,又要从“做人”方面培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
【摘要】《虎丘中秋夜》选自张岱的散文集《陶庵梦忆》,散文借助简短明快的句式,构成了明朝苏州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气的一幅动人画卷。通过在实践中翻译该散文,得出结论:译者的任务是要做到译文中的节奏美、内容美、情感美和风格美的统一。  【关键词】《虎丘中秋夜》 散文翻译 韵律 意境 情感  一、散文的韵律  由声音和节奏组成的韵律是散文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志之一,韵律再现对于散文英译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散文虽然不
【Abstract】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translation of a tourist website called the London pass. The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is based on Jean-Paul Vinay and Jean Darbe
【摘要】“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中国外语课堂教学理论。为了检验其对于外语课堂人文教育的影响,本文展示了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教学实验设计,通过开放式问卷、半结构式访谈和反思日志收集并分析了学生、同行和笔者对这一教学理论的反馈和评价。结果表明:“产出导向法”对外语课堂人文教育有显著效果,具有可行性,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也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