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引领 让情感向深处漫溯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s1984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你有什么感受?”是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经常进行的提问。此问题虽没有固定的答案,但却可反映出学生品德课堂学习中情感体验的深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事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充分的预设,预测学生各种可能的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相应的引领、帮助,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提问意图。
  【关键词】引领 情感 体验
  【案例一】
  《高峡出平湖》第一课时第一次试教,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
  在学生们了解了三峡工程的概况,形象地感知了三峡工程的世界之最后。笔者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听了这么多世界之最,你有什么感受?
  许多同学心有所动,纷纷举手发表自己感受。
  (近十余位学生发言)
  “三峡工程建设一定要花很多时间吧!”
  “三峡建设那该花多少钱呀!”
  “这些建设者太伟大了!”
  “这样的工程建设一定需要许多工人吧!”
  听着学生们动情地述说着自己的真切感受,笔者面露喜色,不断地点头示意表示赞许,并顺势总结:“同学们,三峡工程是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中国的骄傲,她是一项造福于人们的巨大工程,是我们国家综合实力强盛的体现。”
  随后下课。
  【课后思考】
  走出教室,笔者心里乐滋滋的。脑子中不断地回忆刚才的教学片断,心里想:真是因为引导学生感受三峡工程之最的环节教学扎实,让学生的内心有所触动,才会引发学生这么多富有个性且具情感的学习感言吗?想着课堂教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笔者的心中又多了一份欣喜。
  课后,听试教的教师们和笔者一起交流课堂教学的得失。一位教师对笔者这一环节提出了建议。他说:“学生的回答的确很精彩,但是教师能不能围绕课文的关键词“三峡工程是造福人们的伟大工程”,甚至是单元目标“巨龙腾飞”,做进一步的引导,让学生对教师的小结语‘她是一项造福于人们的巨大工程,是我们国家综合实力强盛的体现’有更深的感悟,从而萌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笔者细细体悟,这位教师一语击中要害,在看似成功之处,看到了不足。笔者只是满足于学生能够把自己的心理感受说出来,而忽视了学生所说的感受和我们课堂教学目标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面对学生的感悟只是停留在对三峡的感叹中,也没有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
  【案例二】
  《高峡出平湖》第一课时第二次试教,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
  在学生们了解了三峡工程的概况,形象地感知了三峡工程的世界之最后。笔者继续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听了这么多世界之最,你有什么感受?
  许多同学心有所动,纷纷举手发表自己感受。
  当学生感叹道:三峡工程建设一定要花很多时间吧!
  教师补充引导:三峡工程建设整整用了十五年,比大家的年龄还大呢!如果在列强入侵、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还敢花那么长的时间,来建设三峡工程吗?学生一下就明白了,只有国泰民安的今天才能够建设这样伟大的工程。
  当学生担心道:三峡建设应该需要很多钱吧!
  教师补充引导:三峡总投资2039亿元,在国难民穷的时候,在国力贫弱的时候,能够投入这么多的资金吗?显然不可能。现在,你的感受又是怎样的?
  “我们的国家实力真强!”
  当学生感叹道:这些建设者太伟大了!
  教师补充引导:三峡建设遇到许多技术上的难题,如大坝选在哪里最合适?185米高的大坝如何浇注才能牢固,不出问题?等等,但是这些问题都被我们的建设者所克服了,这是何等的智慧。三峡的建设者们的确是了不起!
  ……
  “三峡工程了不起,我们的国家也了不起。”
  笔者及时小结:三峡工程了不起,她是我们国家综合国力强盛的体现,我们为中国感到骄傲。
  【课后思考】
  这次试教,笔者吸取了教师们的意见,课前又查找了更多有关三峡工程建设的资料,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感悟,及时地补充引导,让学生对三峡工程建设背后鲜为人知的事情又有了新认识,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为欣喜地是笔者看到,有学生感受到了:三峡工程的了不起是我们国家了不起的体现,情感得到了提升,变得更加浓郁了。可以说,问学生:“你有什么感受?”这个环节的设计、落实,不仅帮助学生梳理了学习心得,更重要的是提炼了学生的学习心得,提高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發展和综合实力强大,萌生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案例启示】
  说实在话,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课末时,笔者总是习惯通过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是‘你有什么感受?’之类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梳理一节课的学习心得,并借以检验自己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一直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启发,得到成长,是品德课教学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当学生走出教室时,他们的认识比走进教室前有了提高,情感有了提升,那么课堂教学是富有实效而令人欣慰的。怎样让这个环节安排更有效果,更为出彩,说老实话,笔者一直没有考虑过。这样的提问只是课堂教学中的惯性行为,在每节课中不断地重复着。听课教师的一番话点醒了梦中人,让笔者对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你有什么感受?”这类开放性的问题,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小结环节,这环节的设计同样要服务于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言内容,还要做适当的点拨引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情感向深处漫溯。
  那么如何让“你有什么收获?”这类开放性问题的教学,在品德课堂中焕发出迷人的魅力?笔者认为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设。
  首先,品德课堂中“你有什么感受?”是个开放性的问题,不同于其他指向性很明确的课堂问题。面对这类问题,学生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的,我们很难预测。“你有什么感受?”这个感受是建立在前面的学习基础上的,学生的感受不太会偏离。就像上述案例中,学生的感受是建立在对三峡工程的世界之最的认知基础上的,所以学生的感受肯定与三峡工程相关。
  其次,尽管学生会用怎样的话语来回答我们很难预设,但是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哪个类型的,在课前大致上还是可以预测的。教师可以从前面学习的材料本身出发,来考虑。例如,上述案例中,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1.对三峡工程还未了解的:有多少建设者?建设花了多少时间?用了多少经费?三峡大坝的具体位置在哪里?是怎样一步一步建起来的?等等;2.对这么多的世界之最直接感性的认识;3.对这么多的世界之最的理性认识。
  第三,教师在进行预设时,要考虑怎样紧扣课堂教学目标来引导学生,从而增强他们的感受,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如果学生的感受不深,需要教师及时补充资料或者数据进行说明,继续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情感体验。如果学生的感悟到位,教师应该用更为清晰、动情的言语进行整理,与学生的情感进行共鸣。
  教学需要反思,需要批判。只有教师不断地进行反思、批判,课堂教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学生才会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收获,课堂教学才会取得更加有效的成果。作为品德课教师,更应该对课堂教学中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批判,多问问自己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什么?是否是为达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效率是否是最高的?可不可以做进一步的改进?
其他文献
悠悠秦淮河畔,巍巍古城墙下,古朴优雅的南京市钓鱼台小学坐落于此。学校创建于1931年,有着87年办学历史。长期以来,学校基于“尚勇”的教育理念,进行着智勇融合:“勇敢者中心”特色课程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一、溯源:我们为什么做  (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  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历来就十分重视“勇”,“勇”与“仁”“智”并称儒家“三达德”,寄托了儒家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遗憾地发现,因为一些教师对估算教学认识的欠缺,理解的错位,教学中存在着明显的缺憾。  【镜头聚焦】  镜头一:数学教研课上,四年级的一位老师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题目:会议室每排有22个座位,共有28排,有550个学生参加报告会,座位够学生坐吗? 
【摘要】兒童本位的“艺术英语”教学,力求挖掘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践行行之有效的活动策略,优化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体验性、表现性为主要特征的评价体系,促进儿童言语生命的灵性生长,培养和提升儿童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儿童本位 “艺术英语” 教学研究  “艺术英语”是“一种思想的方法和资源”。近年来,笔者立足儿童本位,着力从“艺术英语”的教学资源统整、活动策略实施、教学模式凝练、评价体系建构
【摘 要】“花儿少年”活动课程以儿童能力素质发展为目标,以知识和见识的花木为载体,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以“综合性融通、时代化升级、课程化实施”为引领,对多年来的节点活动、专题活动项目进行梳理、整合,建构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充分张扬、可供选择的课程体系,使每个学生既拥有生动活泼的童年,又夯实未来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花儿少年”活动课程 架构 实施 评价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尧塘实验小学所
【摘要】通过对台湾小学教育的实地考察与座谈,台湾小学教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彰显,主要表现在课堂学习的过程,课余多彩的活动,以及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分层教育。从社会地位、自主空间以及流动尺度来看,教师职业幸福感较强。台湾小学善于利用各类资源,充分落实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式教育等给人启迪。  【关键词】台湾教育 自主地位 职业幸福 教育资源  前不久,笔者有幸前往中国台湾
“空白”本是绘图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绘画作品中一些或多或少的空白不仅没有束缚住欣赏者的思维,反而带给人们一种意犹未尽的感受,达到“恰似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同样包含着种种“不确定”与“空白”,这就留给了师生无限想象的可能,犹如插上了多姿多彩的翅膀,让人们在语言文字的天空自由翱翔。因此,无论是课堂时间的留白还是语文文本中种种空间的留白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时的抓手,并以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小学语文高段 在线教学 策略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当各地政府宣布推迟春季开学,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停课不停学”时,学校立刻成立防控小组,定人定责安排线上教学工作各项事务。如何既能减轻家长和学生的学习压力,又能有效指导学生在家在线学习值得教师深思。经过一个多月的探索,笔者同全班学生和家长一起努力,共同寻求到目前较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在线教学策略,旨在通过教师的指导,家长的监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人的智力由言语、数学逻辑、视觉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自知及自然观察八种智力结构组成。传统的英语教学多以重复的机械操练、知识强灌为主。新课标要求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在新时期的英语教学中必须结合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动画是一种富含视听形象、丰富色彩、声音描述等多种元素相结合的教学资源,其将多元智力理论中的空间视觉智能
【摘要】文本的精神、文本的灵魂、文本的种种好处,是要通过细读才能得以发现的。在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细读文本,善于发掘一切有助于学生学好语文的信息,让學生在字里行间巡视,在关注文本表达的同时,加深对文本的体悟,从而使阅读更有效。  【关键词】阅读 体悟 成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
[教学内容]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诵读“苏老泉……宜早思”,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并理解基本意思。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珍惜时间、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懂得从小珍惜时间、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