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保持节奏感

来源 :时代邮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81641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失眠,时间一长,我对“熬夜”没了感觉。直到周边朋友念叨,“年龄越大,越熬不动了”“熬一次夜,很久都补不回来”时,这才意识到“熬夜”是多数人的苦闷。
  熬夜有害健康,已是人尽皆知的常识。可是,面对现实的种种“不可抗因素”,如加班赶工、值夜班等,总是很难在工作生活与充足睡眠之间找到适度的平衡。当然,还有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更热衷于“夜生活”,后半夜兴奋也是常有的事。无论情不情愿,现代人的“睡眠剥夺”客观存在。
  后果显然也不甚乐观。多数人不会因为熬了夜而无视第二天“八点到岗”的要求,有几人又能时刻都精神饱满,甚至不焦虑、不烦躁?其实,被压缩的睡眠,与其说是“眼皮的战争”,不如说是生活节奏的抗争。我们经历的每一次“睡眠剥夺”,何尝不是“节奏剥夺”?
  生活,需要保持节奏感。
  有两件事很有节奏感,一是听音乐,二是跑步。很多人喜欢边跑步边听音乐,或许也是因为节奏感带给人的愉悦。
  当听到节奏分明的曲子,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跟上节拍,扭也好、动也罢,即便是一起摇摆,也会平添几分激情。更别说跑步了,在步伐间调整好呼吸,并非易事。对每个人来说,生活的奥秘恰恰藏在音乐和跑步的节奏里:音乐过于亢奋,奔跑过于急促,像极了现代人忙碌的快;音乐变得舒缓,奔跑如同踏步,也类似于一些人的失落。人生的快慢、急缓总是在节奏的跳动中转换,关键看如何掌握。
  难的是,生活的节奏,或温柔或昂扬,从来不是简单的二分。一些人的确很忙碌,因为能够认清动力和压力的分界点,即便一天有25个小时,也不会被高强度、快节奏击倒。而有些人面对生活更多的时候是悲观消沉,由此步伐凌乱、节奏慌张,甚至“丧”了起来。
  就像年轻人中流行的“丧文化”,雖有调侃之意,虽在“我觉我丧”中找到了一块舒适空间,但无意义的放空换不来想要的激情与活力。实际上,站在生活的路中央,一头是鸡血满满、一头是颓废不堪,向哪个方向奔跑都是自我消耗,非但踩不住生活的鼓点,反而会自乱阵脚。
  生活更钟爱有意义的节奏。有三个女孩的故事值得一说:一个80后女孩来到陕北农村,住窑洞、种庄稼,写生画画,用颜色绘出黄土高原的感动;一个建筑学博士,随着科研团队来到云南和四川的贫困山区,用双手为当地人改造危房;一个名校毕业生辞去工作,回到家乡,创建书院传播那些自己热爱的文化遗产。她们之所以显得不平凡,不是因为多么惊天动地,而是把生活过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用恰当的节奏经营生活的美好,于已于人都散发着一种可贵的气质:进击生活,因为热爱,所以精彩。
  节奏感像火候,是技术也是艺术,掌握好才能烧出精致。制作一只陶瓷,若想复原成“曜变天目”,过程中有万千种可能,坯土搅拌的黏度、颗粒的粗细度、上釉的均匀度、烧制的时间与温度等等,无不考验制作者的力度、节奏与耐心,精品与次品也往往就是一念之差。时至今日,当人们讨论“精致”与“粗鄙”、“存在”与“意义”时,别忘了还有节奏与秩序。
  有人说,熬夜是没勇气结束一天,睡懒觉是没激情开始新的一天。或许夜已深,“内在有激情,但还是要从容不迫”这句忠告在耳畔响起时,你是否找到了自己的节奏,重整行装再出发?
其他文献
摘 要:赐金放还的李白,漫游齐鲁吴越,看似豪情满怀,其实空洞噬心的寂寞重重叠叠垒成了万古愁绪,如何销得掉呢?唯有长醉不醒,“一醉累月轻王侯”;唯有酒,能消解愁绪、放纵自我、逃遁现实。 《将进酒》 是他无可奈何的杯中醉梦!  关键词:《将进酒》 寂寞 杯中醉梦 消解  毫无疑问,李白的《将进酒》 是超迈拔俗、高蹈绝尘的浪漫主义杰作,磅礴的文字和昂扬的情绪汩汩滔滔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灼灼熠熠如旭日朝阳
摘 要: 网络诗歌已成为当代文学的新形态,也为文学教育乃至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提出新命题。这一诗歌形态因为互联网与自媒体技术的融入带来全新的文学效应。一方面丰富了诗歌表现的艺术手段,拓展出新的想象空间、抒情方式;另一方面又在数字信息新技术的催生下以图像、声音、动图等与文字配套的传播方式将传统的平面化阅读体验转化为多感官的立体阅读体验。综合性的融媒体技术创造出更具感官冲击力的诗歌美学效应。这种综合性技
摘 要: “五四” 运动铸就了“学生神话”,而老舍却打破“学生神话”。老舍在其早期长篇小说《赵子曰》中塑造了天台公寓的六位学生形象,其中有冷静睿智的理想学生典范李景纯,有做过不少荒唐事但最终选择“睁开双眼”的学生赵子曰、武端、莫大年等,还有自私谄媚的欧阳天风和消极冷漠的周少濂。 《赵子曰》 中的这些学生是“五四”过后的大时代下学生群像的投影,也是老舍人性观的折射。老舍通过这些看似荒唐的故事,用犀利
摘 要:字幕翻译作为沟通影视剧与目标观众的桥梁,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字幕翻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译者主体性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通过对比美版《甄嬛传》的原字幕以及英文字幕,发现译者在忠实于原字幕的基础上,为了适应目标语文化的意识形态、迎合观众的阅读习惯,适当地运用了意译法、借用法等翻译方法进行翻译。本文将探讨译者主体性是如何在美版《甄嬛传》的字幕翻译中得以体现的。  关键词:译者主体
摘 要: 我国的山水文学源远流长,始于先秦,成于魏晋,盛于唐宋,变于晚明,真实地反映了历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审美价值,有着独特的情感内蕴和意象之美。  关键词:山水清音 审美情趣 精神家园  山水作为一个重要审美对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十分独特的地位,自然山水不仅是审美对象,还被中国文人赋予了丰富深沉的思想感情,成为他们抒发情志的载体、诗意人生的栖所和抚慰心灵的精神家园。  一、先秦两晋文学中的山水
摘 要: 沈大成的短篇小说集《屡次想起的人》中收录了大量超现实小说,在情节设置与叙事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从托多罗夫的叙事语法理论入手,以《屡次想起的人》为例分析超现实小说的“平衡— 失衡”叙事结构,详细论述初始平衡态、失衡态、再平衡态三种基本状态,并在文末提出一个运用本文所述结构构建叙事情节的小说范例,以期增强叙事结构的应用价值,协助写作者跳出固有写作模式,开创全新的故事类型。  关键词:
摘 要:美华作家黄宗之、朱雪梅夫妇的新作《藤校逐梦》通过聚焦华人新移民家庭孩子的大学教育,生动地揭示了“中国式”家庭教育中留存的痼弊。无论是“读书只为稻粱谋”的错位导向,还是“我都是为了你好”的道德绑架,抑或“父母威权的弊端”,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和反思。透过这些生动的例子和理性的剖析,对于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来说或许可以从中觅得正确的指引。  关键词:家庭教育 教育理念 教育目的 教育方式 
摘 要: 谈及对于曹禺剧作的研究,不得不提到田本相先生。田本相先生是曹禺研究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具有自李何林老师承袭而来的一丝不苟、严肃治学的作风,骆驼坦步、稳扎稳打的治学态度,贯穿其研究著作和研究道路的更是其独特的治学方法。纵观田本相先生关于曹禺研究的治学道路,其治学方法大致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强调“实学”,二是提倡比较研究法,三是重视综合研究法。  关键词:田本相 治学方法 “实学” 比较研究
摘 要: 中国的文言小说发展至唐传奇,可以说已基本成熟。在众多唐传奇作品中,记梦题材的唐传奇因其独特的叙事结构、曲折离奇的情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效果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记梦题材的唐传奇依其立意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对不寻常梦事的单纯记录,其二是借梦事传达明确的规劝意旨。而沈亚之的《秦梦记》则因其独特的叙述而成为记梦题材唐传奇中独树一帜的存在,其采用第一人称亲历者的叙事视角使得其达到了叙事情感
自从英拉“失踪”后,泰国人一直在玩“找英拉”的游戏。  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她去迪拜找她哥他信去了。  说起这对兄妹,其实是泰国第四代华裔,祖籍为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塔下村。他们的曾祖父在19世纪70年代从广东到泰国经商,致富后逐渐步入政坛。  2014年,英拉兄妹曾带着家人到中国展开“寻根之旅”,回广东梅州探亲、祭祖。  像英拉兄妹这样来中国“寻根”的外国政要为数不少。  “纯正血统”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