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移植的“中国式”家庭教育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华作家黄宗之、朱雪梅夫妇的新作《藤校逐梦》通过聚焦华人新移民家庭孩子的大学教育,生动地揭示了“中国式”家庭教育中留存的痼弊。无论是“读书只为稻粱谋”的错位导向,还是“我都是为了你好”的道德绑架,抑或“父母威权的弊端”,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和反思。透过这些生动的例子和理性的剖析,对于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来说或许可以从中觅得正确的指引。
  关键词:家庭教育 教育理念 教育目的 教育方式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将子女送到国外,希望他们在世界顶尖名校中接受优质的学校教育。可惜的是,虽然华人留学生实现了从东方到西方的空间转移,但家长们“中国式”的教育理念依旧根深蒂固,其中的大多数甚至忘记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事实上,在新移民家庭中,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对此,美华作家黄宗之、朱雪梅夫妇给予了密切的关注。从2009年的《破茧》到2017年的《藤校逐梦》{1},远在大洋彼岸的他们始终坚持充分利用距离提供的新视野{2},客观、全面地观察中国教育,并用文学创作表达自己的看法。特别是新作《藤校逐梦》,更以贴近现实生活的小说叙事,阐述了作者关于“中国式”家庭教育弊端的若干思考。而透过他们理性的剖析,想要觉醒的父母或许可以从中觅得正确的指引。
  一、“读书只为稻粱谋”
  在中国古代,上自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人们都信奉“学而优则仕”。这种功利化的教育理念一直盘踞在国人的脑海中,到了新世纪,它又突出地表现为“读书只为稻粱谋”。
  小说中,当小主人公琳达和文森面临大学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时,刘家和潘家的父母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集中在了名校的热门专业上。他们坚信“常春藤”“经济管理”“医学预科”就是好工作、高收入的保障。因此,不管子女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如何,家长们一致要求自己的孩子以此为终极目标。换而言之,他们传递给下一代的讯息是“读书只为稻粱谋”。显然,这种教育目的的设定更注重物质层面的回报,它诱导青年人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鼓励他们一味追求名利。
  在作品里,苏珊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作为女高才生,她读北大的本科、攻清华的硕士,后又获哈佛的博士、斯坦福的博士后,主攻的还是受人追捧的专业。毕业后,苏珊又顺利地进入待遇优渥的银行工作。一路走来,可谓春风得意。诚然,在周遭的人看来,苏珊可以说是“一个很成功的人”。她漂亮、富有、高学历,又是银行的高管,堪称莘莘学子的榜样。但他们不知道苏珊内心的孤独与无助,误以为好的收入等同于幸福的人生。据苏珊回忆,她是在父母专横的控制下长大的,“习惯了压抑,学会了服从”。渐渐地,她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不敢违背大人的意愿。她日益孤僻自傲,变得敏感、任性、多疑,难以与人和睦共处。“为了生存,为了对得起一份还不错的工资”,她每天都不得不在并不喜欢的工作中煎熬。有时候,她难受,很绝望,甚至想死。于是,她变相地报复双亲,不给他们任何资助,结果,她在一场恋爱游戏中自杀身亡。
  前车覆,后车戒。作者借苏珊的案例为尚在迷途的中国家长敲响了警钟,他们用血淋淋的教训具象地证明了“读书只为稻粱谋”的错误性。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小说的最后,作者匠心独具地安排刘韬从与建筑工人、义工的共事中获得启示: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父母应主动引导孩子认识生命的价值,考虑自己的人生,考虑自己的未来,考虑自己这一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才有真正的意义。要知道,“让孩子像孩子一样地生活”{3},由此而来的幸福感远比金钱更宝贵。
  二、“我都是为了你好”
  在中国传统中,主流的儒释道三家都非常认同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诗经·小雅·蓼莪》有言:“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也说:“父母恩情重,恩深报实难。”《太上老君說报父母恩重经》还说:“夫人生世,父母为亲,非父不生,非母不养……父母恩重,昊天罔极。”应该说,这份自然生发的爱足以感动天地,但当它被冠以“恩”的名义,其中的意义就变味了。父母说因为他们爱孩子,做什么也都是为了孩子好,所以他们永远是对的。就这样,从古至今,很多父母教育子女的逻辑错误就被堂而皇之地掩盖了。
  就像小说中,为了追逐名校的梦想,刘家和潘家的所有人都生活得非常艰苦。以刘家的母亲为例,正是基于早年贫穷和后来失业的教训,辛洁才想方设法地帮助一双儿女求学谋业。即使要与丈夫长期分居,她也无怨无悔,一个人在异国他乡,起早贪黑,省吃俭用,事必躬亲,试图牺牲自我换取孩子们的未来。这位平日里甘愿做牛做马的母亲,打着“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号,主宰了史蒂文和琳达兄妹俩的命运。
  譬如,辛洁软硬兼施地阻止琳达报考电影学院,无非是担心女儿将来找不到高收入的好工作。但金玉满堂的享乐真的是琳达想要的生活吗?答案是否定的。对比琳达研读经济管理与影视表演专业时的状态,不难发现前后的差异甚是悬殊。从无精打采地修习学分,到积极探索剧本的创作技巧,乃至为了拍片,不断往返于雪城和曼哈顿之间。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姑娘导演的《纽约故事》获得了全美年度大学生奥斯卡影视大赛的最佳剧情类原创剧本奖。她用实际行动印证了自己的天赋,也掷地有声地告诉母亲辛洁:真正的成就来自于充实的内心感受,而不是外在的社会评价。
  坦白地说,可怜天下父母心,辛洁无私的奉献确实令人感动。但过度的牺牲,既不能使自己感觉幸福,又会给身边的人施加压力。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被称之为“高压型控制”,属于隐形(情感)暴力的一种。{4}她站在“为你好”的道德制高点上,使孩子无力反抗。我们知道由始至终进名校只是辛洁的一厢情愿,出发点固然是好的,可做法不一定就是对的。在择校的当口,子女们之所以听从她的意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道德层面的妥协。她所谓现实的考量,归根到底其实是中产阶级的焦虑及安全感的缺失:自己没能上名校的遗憾化为美好的寄托,希望遂转移到了下一代身上;高额学贷压得她透不过气,又急需物质的慰藉。实际上,怎么做才是为孩子们的未来好,家长还得从孩子们的角度考虑。   三、父母威权的弊端
  在中国,亲权很重是共识。恩威、名分、天经、地义,赋予父母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对于子女,他们的意愿决定了一切。通常的情况是:如果长辈说话,当然无所不可;晚辈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比如小说中,琳达和文森就遇到过同一个问题:都没有自己选择未来的自由和权利。琳达的母亲在美国,文森的父亲在中国,却一样拥有绝对的威严。“支配着他们一切的这种观念并不根植在美利坚的土地上,它强势地存在于一个无形的世界里,存在于几乎所有有华人的地方,存在于华人孩子的父母的血脉中。”
  现在,我们不妨以文森的经历作为分析该问题的切入口。作为低龄化留学大军中的一员,正当他处于需要父母关爱和同龄人陪伴的时候,却被强行投放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把小男孩逼到了墙角,繁重的大学功课与父母过高的期望又给他平添了双重的压力。能够努力做的,文森都做了。可是,因个人学习能力有限,确实难以完成父母下达的考取医学院的指令。他在琳达的劝说下,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向双亲坦露心事,希冀换来父母的理解。可是,潘晨毫不妥协,惠萍也爱莫能助。他们想当然地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儿子,还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搪塞,又借卖房子攒学费的事相劝。恩威并施的做法使文森日渐自卑,他不得不退缩到全封闭的硬壳里,以便让自己变得安全。可是,纵使文森竭尽全力,学业成绩依旧每况愈下。焦躁不安且失眠忧郁的他开始用酒精来麻痹自己,后来还染上了毒瘾,闹到众叛亲离要自杀的境地。回顾整个过程,潘家的父母难辞其咎。他们始终都站在高高的指挥台上,支配着文森的生活。“他们的误点,便在长者本位与利己思想,权利思想很重,义务思想和责任心却很轻。”{5}
  其实,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诚如纪伯伦在《先知的灵光——孩子》中所说:“他们是藉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从属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6}所以,家长必须真正认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用来沽名钓誉的工具。又或许,长辈们是不忍心看到晚辈们有太大的生存压力,总希望力所能及地替孩子们多做一点事情,结果肆无忌惮地干预他们的选择。然而,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走得太平顺,未必是好事。反倒是偶尔受挫,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将来方能站得稳,立得住。
  综上所述,《藤校逐梦》通过再现华人新移民家庭追逐“名校梦”的辛酸历程,揭示了“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无论是“读书只为稻粱谋”的错位导向,还是“我都是为了你好”的道德绑架,抑或“父母威权的弊端”,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正在觉醒之路上的父母要先以幼者為本位,充分理解子女的所思所想,切忌“一厢情愿地为孩子预设一个发展模式”{7}。要知道,最好的教育是无所作为的(卢梭语),即避免过度干预,争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其次,指导他们养成“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8}。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应当克服虚荣攀比的心理,切实地分析子女的能力,协助孩子找到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请他们为自己所有,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人。要相信孩子们,他们会在成长中找到自己要走的路!
  {1} 黄宗之、朱雪梅:《藤校逐梦》,原载《小说月报·原创版长篇小说专号》(贺岁版),百花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
  {2} 江少川:《移民后,文学创作为什么会发生——黄宗之、朱雪梅访谈录》,《世界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
  {3} 马彩红:《今天我们怎样做家长》,《江苏教育研究》2014年第8期。
  {4} 张畅:《有一种暴力叫“我都是为了你好”》,《新京报·书评周刊》2017年7月28日。
  {5}{8}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页,第139页。
  {6} 〔黎巴嫩〕哈利勒·纪伯伦:《先知的灵光——孩子》,《先知·沙与沫》,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
  {7} 罗娟:《中国家庭教育误区探讨》,《科教文汇》2006年第10期。
其他文献
摘 要: “角色”一词最初是戏剧中用来指演员在剧中扮演的角色。角色理论意味着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并决定其社会角色行为。《长生殿》讲述了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之间波折凄美、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李隆基所扮演的是在唐王朝中一个极其特殊而又重要的角色,他在位的四十余年,既经历了唐王朝最后的盛世,又发生了由盛而衰的转变。由于政治斗争、民族矛盾以及李隆基和杨玉环角色失败导致一个朝代的濒临崩溃。本文循着
摘要:蒋德均的《自言自语》于闲碎中见规整,有清晰的逻辑性;诗人写日常生活,但却常中见奇,思维跳跃,想象奇特甚至怪异;用闲言碎语折射出现实生活的困惑、蕴含着哲理和对于生活的反思,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诗意和理想追求。  关键词:困惑与思考 梦想与追求 生活与诗意  蒋德均教授的《自言自语》(组诗)收入时东兵、文生(蒋德均)、陈忠村《三人行吟》一书中,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2011年7月出版发行。组诗由《情书》
摘 要: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文坛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其《在切瑟尔海滩上》入围2007年布克奖,并高居畅销书榜单之首。作者凭借劲道十足的写作功力,牢牢把控叙事节奏,慢慢道来一个充满着时代悲剧的男女性爱纠葛。运用经典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关于叙述时况(时序与时长)与叙述语式(话语与视角)的理论,分析构成该作品“慢”艺术的写作策略,以期充分体会作者如何“将作品写慢”和操控读者的叙事判断,从而感悟他谨慎控制
摘 要:作为邢夫人的侄女,邢岫烟与宝琴等人的一时并至,极大观园花攒锦簇之盛。清代《红楼梦》评点关于邢岫烟的讨论,涉及名义、家境、品格、才识、命运等。关于名义,“邢”取“秋官之象”,“岫烟”寓“无心自在”“炉烟结篆”等意。关于家境,“贫贱依人”,为贾府下人瞧不起。关于品格,“儒素自安”“志气高朗”,为凤姐等人爱敬。关于才识,重在知理识人。视宝钗为知己,亦深知妙玉为人、宝玉性情。关于命运,或谓其与薛蝌
摘 要:赐金放还的李白,漫游齐鲁吴越,看似豪情满怀,其实空洞噬心的寂寞重重叠叠垒成了万古愁绪,如何销得掉呢?唯有长醉不醒,“一醉累月轻王侯”;唯有酒,能消解愁绪、放纵自我、逃遁现实。 《将进酒》 是他无可奈何的杯中醉梦!  关键词:《将进酒》 寂寞 杯中醉梦 消解  毫无疑问,李白的《将进酒》 是超迈拔俗、高蹈绝尘的浪漫主义杰作,磅礴的文字和昂扬的情绪汩汩滔滔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灼灼熠熠如旭日朝阳
摘 要: 网络诗歌已成为当代文学的新形态,也为文学教育乃至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提出新命题。这一诗歌形态因为互联网与自媒体技术的融入带来全新的文学效应。一方面丰富了诗歌表现的艺术手段,拓展出新的想象空间、抒情方式;另一方面又在数字信息新技术的催生下以图像、声音、动图等与文字配套的传播方式将传统的平面化阅读体验转化为多感官的立体阅读体验。综合性的融媒体技术创造出更具感官冲击力的诗歌美学效应。这种综合性技
摘 要: “五四” 运动铸就了“学生神话”,而老舍却打破“学生神话”。老舍在其早期长篇小说《赵子曰》中塑造了天台公寓的六位学生形象,其中有冷静睿智的理想学生典范李景纯,有做过不少荒唐事但最终选择“睁开双眼”的学生赵子曰、武端、莫大年等,还有自私谄媚的欧阳天风和消极冷漠的周少濂。 《赵子曰》 中的这些学生是“五四”过后的大时代下学生群像的投影,也是老舍人性观的折射。老舍通过这些看似荒唐的故事,用犀利
摘 要:字幕翻译作为沟通影视剧与目标观众的桥梁,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字幕翻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译者主体性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通过对比美版《甄嬛传》的原字幕以及英文字幕,发现译者在忠实于原字幕的基础上,为了适应目标语文化的意识形态、迎合观众的阅读习惯,适当地运用了意译法、借用法等翻译方法进行翻译。本文将探讨译者主体性是如何在美版《甄嬛传》的字幕翻译中得以体现的。  关键词:译者主体
摘 要: 我国的山水文学源远流长,始于先秦,成于魏晋,盛于唐宋,变于晚明,真实地反映了历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审美价值,有着独特的情感内蕴和意象之美。  关键词:山水清音 审美情趣 精神家园  山水作为一个重要审美对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十分独特的地位,自然山水不仅是审美对象,还被中国文人赋予了丰富深沉的思想感情,成为他们抒发情志的载体、诗意人生的栖所和抚慰心灵的精神家园。  一、先秦两晋文学中的山水
摘 要: 沈大成的短篇小说集《屡次想起的人》中收录了大量超现实小说,在情节设置与叙事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从托多罗夫的叙事语法理论入手,以《屡次想起的人》为例分析超现实小说的“平衡— 失衡”叙事结构,详细论述初始平衡态、失衡态、再平衡态三种基本状态,并在文末提出一个运用本文所述结构构建叙事情节的小说范例,以期增强叙事结构的应用价值,协助写作者跳出固有写作模式,开创全新的故事类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