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进行有效培养,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和数学学习能力。文章作者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过程进行细化分析和探究,发现可以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以及课后作业等环节,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可以主导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小组合作探究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9-002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合作意识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师生所认可。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现在社会需要的更多的是懂得合作共赢的人才,“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这句话说的正是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行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可能有的教师会说,要培养合作意识也是语文教师的事。其实不然,任何学科、任何学段,都需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初中数学教学也是如此。要想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数学教师先要一改往日传统守旧的“以讲为主”的课堂教学观念,让自己成为初中数学课堂的主导者,而不是唯一的主宰;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学生的合作意念在相互讨论、交流中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让初中数学课堂变成以小组合作为主,以交流、讨论、探索、演算、推理为主,以解决书本例题和数学问题为主,以激发学生潜能和数学学习兴趣为主的课堂。
一、把目标提前出示,加强课前预习中的小组合作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不论是从备课环节还是授课环节,都是有自己明确的目标的,绝不是随口去讲,任性而为。不明确展示目标的教师是有的,但是没有教学目标的教师几乎不存在。在每一章节授课之前,教师都会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上课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让学生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如果在某一堂数学課上,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全然没有听懂,或者从学生做题的表现来看,正确率很低,甚至都不会做题,这就说明教师的教学目标没有完全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是没有完成。这个时候,数学教师就需要想办法去弥补,通过再次授课或讲解,利用自习课进行全体、个别辅导,以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可见,不管是教学目标还是学生的学习目标,都对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有着指导性的作用,都是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为了改变目标难以很快或准时完成的现状,加强对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变换方式,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提前出示,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就明确本章节的学习目标,然后一边预习,一边朝着这个学习目标迈进。在预习的过程中,但凡遇到困难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选择小组合作,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从而想办法解决。
很多初中生其实是没有预习习惯的,但是,细心的学生会发现,那些学习成绩优异、学习比较轻松的学生都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尤其是初中数学等理科科目,预习是非常关键的,有时候甚至决定着自己能否在一节课的时间把本章节所讲内容完全消化掉。要想让自己的预习过程扎实有效,学生就要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数学教师在每次授课结束之后,就尽量让数学科代表把下节课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目标)出示在黑板上或者其他地方,并且叮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目标进行课前预习。比如,在讲“全等三角形”一节时,我就提前将这一节的教学目标出示出来:第一,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第二,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第三,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学生在看到这个教学目标时,自己结合目标预习并且在小组中合作预习,力争在教师上课之前把一些简单的内容消化掉。这一节的预习,学生可以先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等知识点,至少要搞清楚“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形”等这些基本的知识。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深化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
初中数学教师始终要有这样一个观念,即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初中数学课最终是要学生学会,而不是教师讲完。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引导者,甚至是一个课堂的总导演。既然数学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就要学会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去学习数学,去解决实际数学问题。也就是说,数学教师在数学课上要尽量少讲一些,或者只讲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或者讲一讲某类型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不要把整节课40分钟都占用。而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合作。在小组合作中学习数学,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会合作。当然,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前提是要合理划分小组,做到优劣搭配、好差相间。教师不能把班里学习好的学生全部放在几个小组里,而把那些基础十分薄弱的学生放在一个小组里,这样,小组合作的难度就太大了,作用也不明显。在分组的时候,教师应尽量把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放在同一个小组,让每一个小组都有学霸存在,也有学困生存在,在合作交流的同时,彼此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提携,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比如,我在讲“画轴对称图形”一节时,并没有直接对轴对称图形的画法做详细讲解,而是把问题抛出去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学生在合作中讨论交流“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轴对称主要有哪些性质?”学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有的组员在看教材,有的组员在激烈讨论,有的组员直接自己动手在纸上画图案,并将纸折叠,描图,再打开纸,从中找出规律和启示。有的小组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对称轴的方向和位置发生变化时,得到的图形的方向和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再比如做轴对称图形这道题:如下图,已知△ABC和直线l,作出△ABC关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 这个问题,我也是让学生完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进行,自己只是在各小组中指导、点拨等。我让学生通过做这道题自己总结出作图的步骤,很快,各小组就作出了图形,然后我在各小组总结的基础上,完善了作已知图形关于已知直线对称的图形的一般步骤:第一,找点(确定图形中的一些特殊点);第二,画点(画出特殊点关于已知直线的对称点);第三,连线(连接对称点)。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就必须学会放手,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自己发力、自己思考、自己去学习并解决数学问题。
三、把任务留给学生,强化课后作业中的小组合作
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不只是做好课前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外加小组合作探究就可以高枕无忧的,教师还要加强课后作业的布置,要让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点,要给学生留一定的复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后多做习题去强化合作,强化数学知识点。数学教师给学生留任务的时候,不能盲目、随意布置几道数学题,而是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去布置课后作业。并且,所留的任务是需要小组合作去完成的,而不是每一个学生自己通过简单的思考和演算就能得出答案的。基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就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有明确的认识,要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然后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比较有难度且适合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学习方法的探讨以及问题答案的相互订正等。
比如我在讲完分式这一内容之后,就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两个工程队共同参与一项筑路工程,甲队单独施工1个月完成总工程的 ,这时增加了乙队,两队又共同工作了半个月,总工程全部完成,哪个队的施工速度快?
要想培养初中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就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加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等環节的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提前出示目标,布置作业任务,留下充足的合作讨论时间,让学生真正地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思考、去演算,并且相互点拨、相互合作,最终共同提高成绩,共同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王 轩.浅析新课改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8(40).
[2]马托强.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学周刊,2019(36).
[3]张丕红.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J].教育界,2013(34).
作者简介:张明政(1981— ),男,甘肃环县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小组合作探究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9-002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合作意识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师生所认可。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现在社会需要的更多的是懂得合作共赢的人才,“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这句话说的正是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行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可能有的教师会说,要培养合作意识也是语文教师的事。其实不然,任何学科、任何学段,都需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初中数学教学也是如此。要想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数学教师先要一改往日传统守旧的“以讲为主”的课堂教学观念,让自己成为初中数学课堂的主导者,而不是唯一的主宰;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学生的合作意念在相互讨论、交流中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让初中数学课堂变成以小组合作为主,以交流、讨论、探索、演算、推理为主,以解决书本例题和数学问题为主,以激发学生潜能和数学学习兴趣为主的课堂。
一、把目标提前出示,加强课前预习中的小组合作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不论是从备课环节还是授课环节,都是有自己明确的目标的,绝不是随口去讲,任性而为。不明确展示目标的教师是有的,但是没有教学目标的教师几乎不存在。在每一章节授课之前,教师都会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上课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让学生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如果在某一堂数学課上,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全然没有听懂,或者从学生做题的表现来看,正确率很低,甚至都不会做题,这就说明教师的教学目标没有完全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是没有完成。这个时候,数学教师就需要想办法去弥补,通过再次授课或讲解,利用自习课进行全体、个别辅导,以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可见,不管是教学目标还是学生的学习目标,都对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有着指导性的作用,都是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为了改变目标难以很快或准时完成的现状,加强对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变换方式,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提前出示,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就明确本章节的学习目标,然后一边预习,一边朝着这个学习目标迈进。在预习的过程中,但凡遇到困难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选择小组合作,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从而想办法解决。
很多初中生其实是没有预习习惯的,但是,细心的学生会发现,那些学习成绩优异、学习比较轻松的学生都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尤其是初中数学等理科科目,预习是非常关键的,有时候甚至决定着自己能否在一节课的时间把本章节所讲内容完全消化掉。要想让自己的预习过程扎实有效,学生就要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数学教师在每次授课结束之后,就尽量让数学科代表把下节课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目标)出示在黑板上或者其他地方,并且叮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目标进行课前预习。比如,在讲“全等三角形”一节时,我就提前将这一节的教学目标出示出来:第一,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第二,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第三,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学生在看到这个教学目标时,自己结合目标预习并且在小组中合作预习,力争在教师上课之前把一些简单的内容消化掉。这一节的预习,学生可以先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等知识点,至少要搞清楚“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形”等这些基本的知识。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深化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
初中数学教师始终要有这样一个观念,即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初中数学课最终是要学生学会,而不是教师讲完。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引导者,甚至是一个课堂的总导演。既然数学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就要学会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去学习数学,去解决实际数学问题。也就是说,数学教师在数学课上要尽量少讲一些,或者只讲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或者讲一讲某类型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不要把整节课40分钟都占用。而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合作。在小组合作中学习数学,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会合作。当然,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前提是要合理划分小组,做到优劣搭配、好差相间。教师不能把班里学习好的学生全部放在几个小组里,而把那些基础十分薄弱的学生放在一个小组里,这样,小组合作的难度就太大了,作用也不明显。在分组的时候,教师应尽量把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放在同一个小组,让每一个小组都有学霸存在,也有学困生存在,在合作交流的同时,彼此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提携,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比如,我在讲“画轴对称图形”一节时,并没有直接对轴对称图形的画法做详细讲解,而是把问题抛出去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学生在合作中讨论交流“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轴对称主要有哪些性质?”学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有的组员在看教材,有的组员在激烈讨论,有的组员直接自己动手在纸上画图案,并将纸折叠,描图,再打开纸,从中找出规律和启示。有的小组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对称轴的方向和位置发生变化时,得到的图形的方向和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再比如做轴对称图形这道题:如下图,已知△ABC和直线l,作出△ABC关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 这个问题,我也是让学生完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进行,自己只是在各小组中指导、点拨等。我让学生通过做这道题自己总结出作图的步骤,很快,各小组就作出了图形,然后我在各小组总结的基础上,完善了作已知图形关于已知直线对称的图形的一般步骤:第一,找点(确定图形中的一些特殊点);第二,画点(画出特殊点关于已知直线的对称点);第三,连线(连接对称点)。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就必须学会放手,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自己发力、自己思考、自己去学习并解决数学问题。
三、把任务留给学生,强化课后作业中的小组合作
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不只是做好课前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外加小组合作探究就可以高枕无忧的,教师还要加强课后作业的布置,要让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点,要给学生留一定的复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后多做习题去强化合作,强化数学知识点。数学教师给学生留任务的时候,不能盲目、随意布置几道数学题,而是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去布置课后作业。并且,所留的任务是需要小组合作去完成的,而不是每一个学生自己通过简单的思考和演算就能得出答案的。基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就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有明确的认识,要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然后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比较有难度且适合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学习方法的探讨以及问题答案的相互订正等。
比如我在讲完分式这一内容之后,就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两个工程队共同参与一项筑路工程,甲队单独施工1个月完成总工程的 ,这时增加了乙队,两队又共同工作了半个月,总工程全部完成,哪个队的施工速度快?
要想培养初中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就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加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等環节的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提前出示目标,布置作业任务,留下充足的合作讨论时间,让学生真正地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思考、去演算,并且相互点拨、相互合作,最终共同提高成绩,共同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王 轩.浅析新课改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8(40).
[2]马托强.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学周刊,2019(36).
[3]张丕红.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J].教育界,2013(34).
作者简介:张明政(1981— ),男,甘肃环县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