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体育教学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而代表着中国学校体育的主阵地——农村学校体育所面临的是体育器材严重缺乏、体育经费的不足、体育教师的缺少、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身心素质的差距悬殊等问题,这迫使我们体育教师必须尽快挖掘、开发和利用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
【关键词】小学 体育 课程资源 开发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95-02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五条指出的要求,话说回来,无论怎样的体育教学目标,都必须依赖于身体活动来实现,无论什么样的身体活动,都必须依靠一定的场地、器材为基础。但是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各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水平不同,特别是在我国许多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短缺,导致体育场地和器材严重不足。因此合理开发与利用农村体育教学资源的是实施21世纪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系到我国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因地制宜,彰显农村特色
因为现代体育运动都有来自乡体育游戏的印迹,现代体育设施都有乡土体育活动工具的影子。所以,如果农村学校体育追求现代化的体育课程资源,放弃乡土体育游戏和活动器材,就会使用权农村学校体育进入发展的“死胡同”。 为提高教学效果,作为体育教师的我独立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并动员学校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制订教研制度和投入一定资金,因地制宜构建农村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例如把校园部分围墙改造成攀岩墙,在围墙上设计出不同形状、疏密相间、高低不等的“把手”,让学生在围墙上手抓和脚踏“把手”移动(不翻越),就是一项很好的“攀岩”运动,它可以丰富农村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课外活动的内容。再如,利用校园的树木建成“健身林”。“爬树”是孩子们最重要的一项游戏,对孩子们有很大的锻炼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爬树”在现代体育活动中被爬杆和爬绳的组合器材所替代。较为精致的组合器材价值较高,无法满足农村孩子进行攀爬锻炼的需要,那么我们农村到处可见的树木为什么不利用?把树木进行适当地设计和改造,既能给运动场地提供绿荫,又能作为学生快乐的活动场所。
二、一物多用,充分利用器材
任何一种物品,它都具有多重属性与多种性功能,但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人们往往只注视其固有的、本质的属性,而忽视了其潜在的属性,发挥器材的多种功能,是解决器材短缺的重要途径。为了发挥学校现有器材的“一物多用”的功能我进行的以下的开发和利用:我根据教材要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整理学校现有体育器材,联系体育课程基本活动项目的特点,打破常规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做到一种器材多种用法,利用有限的体育器材达到最大的练习效果。如:小体操垫,把它平放在地上,学生可以练习仰卧起坐、前滚翻、后滚翻、压腿等;把它折叠起来或倒扣起来成“∧”,可以练习单脚跳、双脚跳或“钻山洞”游戏,来增强学生的腿部力量与手脚协调能力;也可以两人一组进行协助性合作练习:一个学生把体操垫折叠起来,双手持于胸前(和胸部保持一定距离),另一位同学把體操垫当成沙袋进行拳击练习,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上肢肌肉,也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体育器材的多种用途,并增强保护器材的意识。
教师要敢于创新,让体育器材反其道而用之。如:垒球是进行投掷练习用的,我在课前准备时,把它当成小足球去踢,由于垒球的体积小,在地面的滚动速度比较快,这就要求学生跑得快,这样既做了准备活动,又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发展了协调性,真可谓一举两得。
三、动手制作,发掘创造潜力
我根据学校附近当地的实际情况,留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器材。教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除了日常的备课、教研等活动外,还有家庭的一些琐事要处理,而学生们人多力量大,思维也开阔,所以有时我就有意把更多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这么一节课,它给我的印象特别深。记得那是一节投掷课,上一节课下课时我就向学生说明了这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己准备器材,自主进行练习,为了防止意外(怕学生准备的器材不够,练习的方法少),课下,我还是认真地准备了这节课,没想到上课时让我吃了一大惊,光学生准备的器材就让我感到目不暇接。有的学生在矿泉水瓶子里装些土或沙子,当手榴弹进行投掷;有的学生把矿泉水瓶子或可口可乐罐绑到木棍上当爆破筒用;有的学生把硬香烟盒头尾连接起来用胶带缠好,做成中间空心的投掷物,形状各异;有圆的、方的、三角形的很是漂亮;有的同学把两到三个红的、绿的、白的塑料袋用线绑到一起,下面吊一个小石块向空中投掷。等它下落时,里面灌满了空气,塑料袋变成了一顶顶五颜六色的降落伞很是好看,整个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
通过这件事看到,在学生身上可挖掘的潜力是很深的,我就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地探索,自己制作各种器材。经过不懈地努力,学生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器材:有用柳条做成呼啦圈、有用小铁片和鸡毛制作的毽子、有用废的篮、排、足球里面装上布条或沙子,然后缝好做成实心球和沙袋,有的学生看到跳高的垫子太薄了,就用蛇皮袋装上麦草放到下面当垫子等等。一时间学校掀起一股自制器材的热潮,而且最可贵的是,学生所做的器材都是用废弃的物品来制作的,既经济又实用。看到学生们在操场上欢呼雀跃地用自己制作的器材活动时,我倍感欣慰!
总之,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及现实生活条件,开发适应实际的、能促进体育教学发展的场地、器材,是实现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体育改革的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以此为契入点,利用各种物质、生活条件及自然环境资源,因地制宜,开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资源,促进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应华 《新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鲍银霞《新课程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新要求》[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11):37-3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1-6年级).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
【关键词】小学 体育 课程资源 开发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95-02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五条指出的要求,话说回来,无论怎样的体育教学目标,都必须依赖于身体活动来实现,无论什么样的身体活动,都必须依靠一定的场地、器材为基础。但是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各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水平不同,特别是在我国许多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短缺,导致体育场地和器材严重不足。因此合理开发与利用农村体育教学资源的是实施21世纪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系到我国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因地制宜,彰显农村特色
因为现代体育运动都有来自乡体育游戏的印迹,现代体育设施都有乡土体育活动工具的影子。所以,如果农村学校体育追求现代化的体育课程资源,放弃乡土体育游戏和活动器材,就会使用权农村学校体育进入发展的“死胡同”。 为提高教学效果,作为体育教师的我独立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并动员学校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制订教研制度和投入一定资金,因地制宜构建农村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例如把校园部分围墙改造成攀岩墙,在围墙上设计出不同形状、疏密相间、高低不等的“把手”,让学生在围墙上手抓和脚踏“把手”移动(不翻越),就是一项很好的“攀岩”运动,它可以丰富农村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课外活动的内容。再如,利用校园的树木建成“健身林”。“爬树”是孩子们最重要的一项游戏,对孩子们有很大的锻炼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爬树”在现代体育活动中被爬杆和爬绳的组合器材所替代。较为精致的组合器材价值较高,无法满足农村孩子进行攀爬锻炼的需要,那么我们农村到处可见的树木为什么不利用?把树木进行适当地设计和改造,既能给运动场地提供绿荫,又能作为学生快乐的活动场所。
二、一物多用,充分利用器材
任何一种物品,它都具有多重属性与多种性功能,但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人们往往只注视其固有的、本质的属性,而忽视了其潜在的属性,发挥器材的多种功能,是解决器材短缺的重要途径。为了发挥学校现有器材的“一物多用”的功能我进行的以下的开发和利用:我根据教材要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整理学校现有体育器材,联系体育课程基本活动项目的特点,打破常规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做到一种器材多种用法,利用有限的体育器材达到最大的练习效果。如:小体操垫,把它平放在地上,学生可以练习仰卧起坐、前滚翻、后滚翻、压腿等;把它折叠起来或倒扣起来成“∧”,可以练习单脚跳、双脚跳或“钻山洞”游戏,来增强学生的腿部力量与手脚协调能力;也可以两人一组进行协助性合作练习:一个学生把体操垫折叠起来,双手持于胸前(和胸部保持一定距离),另一位同学把體操垫当成沙袋进行拳击练习,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上肢肌肉,也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体育器材的多种用途,并增强保护器材的意识。
教师要敢于创新,让体育器材反其道而用之。如:垒球是进行投掷练习用的,我在课前准备时,把它当成小足球去踢,由于垒球的体积小,在地面的滚动速度比较快,这就要求学生跑得快,这样既做了准备活动,又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发展了协调性,真可谓一举两得。
三、动手制作,发掘创造潜力
我根据学校附近当地的实际情况,留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器材。教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除了日常的备课、教研等活动外,还有家庭的一些琐事要处理,而学生们人多力量大,思维也开阔,所以有时我就有意把更多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这么一节课,它给我的印象特别深。记得那是一节投掷课,上一节课下课时我就向学生说明了这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己准备器材,自主进行练习,为了防止意外(怕学生准备的器材不够,练习的方法少),课下,我还是认真地准备了这节课,没想到上课时让我吃了一大惊,光学生准备的器材就让我感到目不暇接。有的学生在矿泉水瓶子里装些土或沙子,当手榴弹进行投掷;有的学生把矿泉水瓶子或可口可乐罐绑到木棍上当爆破筒用;有的学生把硬香烟盒头尾连接起来用胶带缠好,做成中间空心的投掷物,形状各异;有圆的、方的、三角形的很是漂亮;有的同学把两到三个红的、绿的、白的塑料袋用线绑到一起,下面吊一个小石块向空中投掷。等它下落时,里面灌满了空气,塑料袋变成了一顶顶五颜六色的降落伞很是好看,整个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
通过这件事看到,在学生身上可挖掘的潜力是很深的,我就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地探索,自己制作各种器材。经过不懈地努力,学生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器材:有用柳条做成呼啦圈、有用小铁片和鸡毛制作的毽子、有用废的篮、排、足球里面装上布条或沙子,然后缝好做成实心球和沙袋,有的学生看到跳高的垫子太薄了,就用蛇皮袋装上麦草放到下面当垫子等等。一时间学校掀起一股自制器材的热潮,而且最可贵的是,学生所做的器材都是用废弃的物品来制作的,既经济又实用。看到学生们在操场上欢呼雀跃地用自己制作的器材活动时,我倍感欣慰!
总之,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及现实生活条件,开发适应实际的、能促进体育教学发展的场地、器材,是实现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体育改革的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以此为契入点,利用各种物质、生活条件及自然环境资源,因地制宜,开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资源,促进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应华 《新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鲍银霞《新课程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新要求》[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11):37-3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1-6年级).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