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发挥好学生的主导地位以外,教师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的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语文以及为他学科的学习都非常的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创新策略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29-02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适应其他学科的学习。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除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以外,还要培养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喜欢阅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找到学习和乐趣。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有足够的互动和交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阅读;提高学生初步阅读的能力,并且可以加以应用。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模式生硬化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还比较生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的灵活改变。虽然很多教师在讲课前,都会精心的去准备,设计好教学环节;但是在现实中通常有预料之外的情况发生,偏离教师的原计划。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往往不能灵活的应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只有按照原计划去完成教学计划。这种生硬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变得沉闷无趣,学生自然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1.2课堂主体定位不明确
虽然新课标对教师教学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還有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不够重视学生的主体位置,对于如何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位置没有清晰的认识。有些教师认为在阅读教学课上,只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自主阅读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这种形式的转变并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有些课堂上,教师放任学生自主的去学习,由于缺乏引导学生往往偏离了教师的目的,严重的甚至影响了课堂的教学纪律。
2、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2.1增强课堂的感染力
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使得学生在一个愉快的氛围中去学习。为此,需要教师不断的去积累经验和学习来提高教学水平,以创造有感染力的课堂。增强课堂的感染力,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环节中入手。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要渗透感染力。课堂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开始,成功的导入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的方式有教师导入和学生导入两种。在教师导入中要求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认真地去阅读课本教材,了解课文中的主体思想、情感基调以及写作的背景等,以便于教师选择最佳的方式去导入。导入完之后,教师要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将自己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利用真实的情感去增强课堂的感染力。除了常用的教师导入以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学生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课的小老师,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在学生导入方式中,教师需要教给学生一些导入的方法,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到基本的导入方法。同时,教师还要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为导入做好准备。其次,教师还可以在朗读环节中增强课堂的感染力。为此,教师需要做的是明确朗读的目标、采用多种方式阅读。明确朗读的目标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去阅读之前让学生明确一个问题:我们阅读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根据教学实践,朗读的目的包括: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解决某个问题、理解课本的主旨大意、品味课文中精彩的语句、品味课文的修辞造句手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环节的特点,引导学生带着目的去针对性的阅读。另外,在小学语文的阅读课上,教师还要注意阅读方法的多样性,比如:个人阅读、小组阅读、分角色朗读等,从而打造有活力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
2.2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增强课堂的感染力还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此,教师可以采用竞赛、活动、课外阅读等教学方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之心,利用竞赛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胜之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增强课堂的活力和热情。比如,开展记词的比赛。对于小学生来说,课文中会经常出现一些陌生的字词,在阅读时会降低阅读的效率。因此在阅读前,教师可以开展一次记词比赛,教师先将这些陌生词语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默写记熟,然后在每组选取一个代表到黑板上进行比赛,看哪个学生写的多、对的多。出于好胜心,学生会认真的去记忆这些生词。这个小竞赛完了以后,教师在正式开始讲解阅读课,学生往往会更加有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课外阅读来增强课堂的活力。通过课内阅读,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阅读能力,还需要进行课外阅读来加以巩固。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一些非常优秀的文章进行了深层次的讲解和阅读,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中发现学生对文章也是赞不绝口,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师要求学生课外去阅读同一类型的文章,并写篇读书笔记。在下次上课前,教师随机抽查了几个学生俩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教师发现虽然有些学生阅读的是同一篇文章,但是他们的感受却不相同。而且学生对于文章所表达的主旨大意都能理解的很深刻,还单独记录了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2.3针对性教学策略的应用
小学语文是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基础的一门学科,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应该让学生在享受中学到知识,而不应该以个人学习能力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因此在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的调整教学策略,进行针对式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在进行针对式的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性格特点、理解能力等对不同类别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根据小学学制可以将学生分为:低学段学生、中学段学生、高学段学生。低学段学生是指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这一类的学生才刚适应小学生活和学习,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逐渐的喜欢阅读。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年级比较小,注意力往往不能够集中,因此教师在选择阅读教材时一定要结合他们的特点,采用那种非常形象、生动和有趣的教学策略快速的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可以用到的策略有:多媒体动画、音乐、画图等来引起学生听觉和视觉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阅读时可以播放一些课文相配的音乐和动画。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小游戏选择一名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朗读课文。对于中学段的学生来说,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选择一节阅读课去专门的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进而逐渐的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对于高学段的学生来说,重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交流阅读心得这三种方式来逐渐的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能更加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3.结束语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增强课堂的感染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树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3).
[2]逯宝和,汤铁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小学电教(下), 2011,(09).
[3]曹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的研究[J],2011(05)
[4]黄之海.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指导.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1)
[5]林文兰. 试论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10)
【关键词】创新策略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29-02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适应其他学科的学习。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除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以外,还要培养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喜欢阅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找到学习和乐趣。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有足够的互动和交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阅读;提高学生初步阅读的能力,并且可以加以应用。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模式生硬化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还比较生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的灵活改变。虽然很多教师在讲课前,都会精心的去准备,设计好教学环节;但是在现实中通常有预料之外的情况发生,偏离教师的原计划。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往往不能灵活的应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只有按照原计划去完成教学计划。这种生硬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变得沉闷无趣,学生自然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1.2课堂主体定位不明确
虽然新课标对教师教学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還有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不够重视学生的主体位置,对于如何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位置没有清晰的认识。有些教师认为在阅读教学课上,只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自主阅读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这种形式的转变并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有些课堂上,教师放任学生自主的去学习,由于缺乏引导学生往往偏离了教师的目的,严重的甚至影响了课堂的教学纪律。
2、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2.1增强课堂的感染力
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使得学生在一个愉快的氛围中去学习。为此,需要教师不断的去积累经验和学习来提高教学水平,以创造有感染力的课堂。增强课堂的感染力,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环节中入手。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要渗透感染力。课堂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开始,成功的导入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的方式有教师导入和学生导入两种。在教师导入中要求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认真地去阅读课本教材,了解课文中的主体思想、情感基调以及写作的背景等,以便于教师选择最佳的方式去导入。导入完之后,教师要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将自己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利用真实的情感去增强课堂的感染力。除了常用的教师导入以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学生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课的小老师,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在学生导入方式中,教师需要教给学生一些导入的方法,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到基本的导入方法。同时,教师还要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为导入做好准备。其次,教师还可以在朗读环节中增强课堂的感染力。为此,教师需要做的是明确朗读的目标、采用多种方式阅读。明确朗读的目标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去阅读之前让学生明确一个问题:我们阅读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根据教学实践,朗读的目的包括: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解决某个问题、理解课本的主旨大意、品味课文中精彩的语句、品味课文的修辞造句手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环节的特点,引导学生带着目的去针对性的阅读。另外,在小学语文的阅读课上,教师还要注意阅读方法的多样性,比如:个人阅读、小组阅读、分角色朗读等,从而打造有活力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
2.2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增强课堂的感染力还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此,教师可以采用竞赛、活动、课外阅读等教学方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之心,利用竞赛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胜之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增强课堂的活力和热情。比如,开展记词的比赛。对于小学生来说,课文中会经常出现一些陌生的字词,在阅读时会降低阅读的效率。因此在阅读前,教师可以开展一次记词比赛,教师先将这些陌生词语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默写记熟,然后在每组选取一个代表到黑板上进行比赛,看哪个学生写的多、对的多。出于好胜心,学生会认真的去记忆这些生词。这个小竞赛完了以后,教师在正式开始讲解阅读课,学生往往会更加有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课外阅读来增强课堂的活力。通过课内阅读,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阅读能力,还需要进行课外阅读来加以巩固。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一些非常优秀的文章进行了深层次的讲解和阅读,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中发现学生对文章也是赞不绝口,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师要求学生课外去阅读同一类型的文章,并写篇读书笔记。在下次上课前,教师随机抽查了几个学生俩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教师发现虽然有些学生阅读的是同一篇文章,但是他们的感受却不相同。而且学生对于文章所表达的主旨大意都能理解的很深刻,还单独记录了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2.3针对性教学策略的应用
小学语文是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基础的一门学科,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应该让学生在享受中学到知识,而不应该以个人学习能力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因此在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的调整教学策略,进行针对式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在进行针对式的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性格特点、理解能力等对不同类别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根据小学学制可以将学生分为:低学段学生、中学段学生、高学段学生。低学段学生是指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这一类的学生才刚适应小学生活和学习,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逐渐的喜欢阅读。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年级比较小,注意力往往不能够集中,因此教师在选择阅读教材时一定要结合他们的特点,采用那种非常形象、生动和有趣的教学策略快速的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可以用到的策略有:多媒体动画、音乐、画图等来引起学生听觉和视觉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阅读时可以播放一些课文相配的音乐和动画。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小游戏选择一名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朗读课文。对于中学段的学生来说,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选择一节阅读课去专门的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进而逐渐的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对于高学段的学生来说,重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交流阅读心得这三种方式来逐渐的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能更加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3.结束语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增强课堂的感染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树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3).
[2]逯宝和,汤铁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小学电教(下), 2011,(09).
[3]曹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的研究[J],2011(05)
[4]黄之海.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指导.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1)
[5]林文兰. 试论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