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红”在汉英文化中的联想意义对比

来源 :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cyso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个世界因为有了颜色而充满活力,人们的生活也因颜色而非富多彩。19世纪厄渥德·赫里(Ewald Hering)曾将所有的色彩归纳为六种基本颜色:红、绿、蓝、黄、黑、白;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赤(即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词之分。本文主要介绍红、黑、白这三种基本颜色词在汉英文化中的异同。
  1. 黑色
  1.1 汉语文化中的黑色
  1.1.1 象征尊贵、庄严、刚毅、严正和铁面无私
  黑色曾是夏代和秦代崇尚的正色。夏秦两代的公卿大夫的官服、礼服、祭服,都是黑色,用来象征“尊贵”和“庄严”。
  1.1.2 象征悲伤
  在中国人的葬礼上,人们可以见到穿着黑色礼服吊唁的人们,所以黑色也表示“悲伤”,是一种很沉重的颜色。
  1.2 英语文化中的黑色
  1.2.1 象征邪恶、肮脏、坏
  黑色因其颜色的昏暗无光故常用于贬义,常与不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black news”指“坏消息”。
  1.2.2 象征严肃、谦虚和隆重
  在英国文化中,“black”因其色调较暗而显得沉稳,通常是“严肃”、“谦虚”和“隆重”的象征。
  1.2.3 象征悲痛与尊敬
  在现代的欧美国家,“black”又成了代表丧礼的专有色彩。每遇丧事人们穿黑色的礼服,系黑色领带、戴黑色礼帽、黑色围巾或黑色面纱。
  2. 白色
  2.1 汉语文化中的白色
  2.1.1 象征不吉利
  在中国人的哲学思想里,“白色”即“悲色”、“无色”,也就是“空白”、“没有”。而“没有”又意味着“贫寒”、 “死亡”,因此白色为不吉利的色彩。因此,“亲人死亡是悲伤不幸之事……只能穿简单而不加任何修饰的衣服,才足以说明自己对亲人死亡的极度悲痛”。
  2.1.2 象征恐惧
  在汉语文化中,白色基本被视为无生命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的五方说中,西方是刑天杀神,故古代常在秋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
  2.2 英语文化中的白色
  2.2.1 象征吉祥
  “white”在西方人的眼中,含有“纯洁的(pure)”、“美德(virtue)”之意,是吉祥之色。
  2.2.2 象征善良、幸福、纯洁
  在英国的宗教故事里Magi和Draids复活时穿着白色的衣服,所以白色常用于表达“天使”、“善良”之意。
  3. 红色
  3.1 汉语文化中的红色
  3.1.1 象征幸福、喜庆、吉祥与欢乐
  人们把结婚称作“红喜事”,所以新娘要穿红衣裙,头上要盖红盖头,新郎要披红绸带,宾客要吃红豆包,婚前的婚贴也是用红字写的。总之,结婚时处处离不开红色,以红色表示“喜庆”、“吉祥”。
  3.1.2象征忠义、勇武、坚毅、坦诚
  在中国戏曲脸谱中,红色往往象征“坦诚”、“忠义”等品性。三国时代的关羽、宋代的赵匡胤,脸谱多为红色或以红色为主,象征他们的忠义、坚毅的品格。
  3.2 英语文化中的红色
  3.2.1 象征喜庆
  西方文化中,“red”也有表示喜庆的意义,但运用不是很广。“red carpet(红地毯)”是迎接贵宾用的,表示“隆重的欢迎”。但对于西方的婚礼,新娘的礼服却是白色的。
  3.2.2 象征不欢迎、令人讨厌的事物
  人们喝了廉价低劣的威士忌,眼睛便会发红,故称“red eye(红眼)”,但和汉语中的“红眼病”却是两码事;“red chicken”指“粗制的海洛因”,俗称“红鸡”。
  从以上的比较和研究中可以看出,英、汉颜色词在语言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丰富多彩。在学习英、汉颜色词的时候,不仅要注意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更要从文化的角度入手,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宗教历史。这样就能在交际场合正确理解和运用颜色词。
  参考文献
  徐芳.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隐喻认知与对比[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9(02).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柴门中学)
其他文献
数字媒体是指以网络和计算机为载体构建的传播环境,表现形式包括视频、文字、动画等,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促进了现代教育向技术层面的发展,尤其在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数字媒体与英语教学的结合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和探讨数字媒体与英语教学的结合策略,能够积极地促进高中英语的教学效果。  1. 改变传统教学的思维,挖掘数字媒体的功能  传统的英语教学思维是“灌输式”的,
游戏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创新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初中英语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加之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将游戏教学法与初中英语教学结合在一起,能够提高初中学生英语语言应用的能力。但游戏教学失范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英语教学的质量。规范应用游戏教学法,是教学改革对当代初中英语教师的新要求。  1. 初中英语游戏教学失范现象分析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的关注学生成长发育的需要,尽可能传授给学生更具实用性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保证学生既能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又可以灵活地运用这些内容。教师可以从创设情境的角度入手,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为高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学会应用,从而将英语的学习和练习紧密联系到一起,有效提升初中生的英语水平。文章主要围绕“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对策”展开分析研究。  1. 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创设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更应当是通过十二年英语的学习让学生具备能够流利、顺畅地用英语和他人交谈的能力。在听、说、读、写这四部分能力中,听是学习输入途径,正如人类处在咿呀学语的阶段时,都是通过听别人讲话才逐渐掌握了这门语言。与此同时,听也是与他人交流、沟通的前提,只有听懂才能和对方无阻碍地交流。高考英语中的听力部分旨在考查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和
初中英语担负着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掌握英语基础知识、让学生逐步形成英语思维的教学任务,因此必须反思长期以来英语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并以此为教训,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由传统的“输入式”“满堂灌”向互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转变,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在有效的互动交流中,习得英语,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本文就互动教学的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实施互动教学的有效性措施,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想要学好必须深入了解其文化底蕴和内涵。文学作品是对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背景的全面真实反映,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有利于对英语国家文化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对于没有机会到国外去身临其境的大部分中学生,更能弥补其文化知识上的欠缺。我国现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学阅读几乎是真空地带,学生对文学提不起兴趣;另一方面,课本当中很少有涉及文学作品的单元,少数节选的章节也割裂了作品的完整性,很难达到良好
<正>随着教材教法的改革和新课改的推进,初中生的英语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是当前英语课堂听力教学仍存在低效的现象——短对话不听,长对话泛听。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
初中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但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讲解灌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很少有自主活动的机会,除了背诵就是默写,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枯燥的英语课堂兴味索然,也就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动力。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英语教学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在互动的课堂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知识的建构,这是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课堂导入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常见环节,它充分体现了我们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过渡性,有效勾连旧知与新知的联系,起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有技巧的课堂导入,能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学习思维,让学生很好地把握新旧知识的整体联系,迅速投入到新知的学习状态之中。  1. 初中英语课堂导入的问题调查  笔者在最近的研究调查中,发现了初中英语课堂导入环节存在的不少问题。首先是导入形式过于僵化,较